龍 是 百越文化 人人是龍的子孫 越南人「龍子仙孫」傳說嶺南人是「貉龍君」後人 不像中國 龍是皇帝專屬 創世神話全沒龍

香港獨立五訴實現

1 回覆
0 Like 0 Dislike
香港獨立五訴實現 2025-05-14 12:27:21
https://www.hangheung.com.hk/blogs/2bakery/dragon-boat-festival-origin



端午節較有考據的說法,來自古代長江中下遊的百越族。百越族古時崇拜龍圖騰,更有斷髮紋身的生活習慣,生活於河岸的水鄉,亦有以竹筒包裹米粒蒸飯的生活習慣。

據說端午節原有的龍舟競逐不只一天,糉子原來也是以竹筒所製,而非竹葉,兩者均是作為百越人的祭祀活動,慢慢演變持續數天的大型節日。直到秦漢後,百越逐漸融入中原,開始使用農曆,便以農曆五月五日為節慶,即「端五」,再流傳為「端午」。



https://www.mychistory.com/a001-2/c0216

聞一多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論文中考證認為:古代百越族以龍為圖騰,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份。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江河水裏祭祀龍神,而競渡用的是龍舟。每年五月五日,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是在急鼓聲中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的遊戲,繪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



https://hikingwindfire.com/2023/07/19/【山野禮贊】水神信仰/



越南黎朝洪德十年(1479 年),平原王黎聖宗親自下令史官吳士連撰修編年史《大越史記全書》,其中珍貴之處,莫過於紀錄了越南創世神話,指涉的地理、時間與人物,皆與源起廣東的百越族人有所重疊。此書是理解百越先民信仰的罕見材料,該神話更記載了名為貉龍君的重要人物。根據越南人的創世神話,貉龍君是越南人的始祖,亦是第一位君王。

貉龍君的兄弟帝宜,又稱共工,自古以來就被視作水神,相關的傳說中,猶以怒觸不周山最廣為流傳,詳情在此不贅述,其後果是引發洪水改變地貌,形成百川歸海的地形。據另一本越南古代典籍《嶺南摭怪》(下稱《嶺》)記載,貉龍君之父涇陽王有出入「水府」的神能;並娶了洞庭君龍王女兒,生下貉龍君;其後涇陽王不知所終,由貉龍君代治其國。

百越與貉龍君的關係,可參考《嶺》中記載。相傳其妻子嫗姬生下了一百顆卵,誕生自其中的男孩就是百越的祖先,只是後來這百位男孩分散兩地。《嶺》中記載:龍君曰:「我是龍種,水族之長;你是仙種,地上之人。雖陰陽氣合而有子,然水火相克,種類不同,難以久居。今相分,吾將五十男歸水府,分治各處。五十男從汝居地上,分國而治。登山入水,有事相聞,無得相廢。」遂分了五十個孩子給妻子回到山中,而貉龍君則帶了五十個孩子回到南海封長子繼承王位。

聞一多《端午考》認為,端午原是百越族人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半民俗的神人共娛節目,投糉於水是向圖騰神獻上祭品。鄉民文身以顯示自己水族的身份,種種特徵似乎透露部份上古百越族對水的信仰。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4272

文:蔣為文(國立成功大學越南研究中心主任)


圖為2013年2月14日,越南河內進行一場紀念為紀念光中皇帝阮惠在1789年在東大山擊敗清軍的活動,現場有舞龍表演。

越南學者陳玉添教授在其名著《探索越南文化本色》中主張「龍」的概念係源自越南的祖先──百越。換句話說,越南人才是龍的傳人。若對越南歷史文化有深入研究者,應該不意外。若檢視中國的「盤古開天」起源傳說,其內容與龍完全沒關係。在封建時代的中國,龍是皇帝的專屬,一般民眾哪敢自稱為龍的傳人;相形之下,龍在越南並非皇帝的專屬,一般民眾生活中均可出現龍的圖騰。

越南自古以來即有「龍子仙孫」(Con Rồng cháu Tiên)的民間傳說。傳說中,龍種的「貉龍君」娶仙女「甌姬」後生下了一百個孩子,形成越南各民族的起源。



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8269

撰文:Nam Quốc Văn

中國在封建時期,龍是皇帝的專屬,只有皇帝才算龍的子孫。一般中國民眾只能被「魚肉鄉民」宰割,哪有資格當龍的傳人? 「龍的傳人」不過是在過去黨國體制及大中國意識下被建構出來的當代政治神話罷了。若檢視中國的「盤古開天」起源傳說,其內容與龍完全沒關係。怎會突然變成龍的傳人?

相形之下,越南自古以來有「龍子仙孫」(Con Rồng cháu Tiên)的民間傳說。傳說中龍種的「貉龍君」 (Lạc Long Quan)娶仙女「甌姬」 (Âu Cơ)後生下一百個孩子。由於貉龍君習慣住海裡,50個孩子隨父親往海邊發展,另外50個則隨母親住在山區。這一百個孩子就是越南各個民族的起源。


越南「龍子仙孫」民間傳說之電影版畫面。(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越南學者陳玉添教授在其專書《探索越南文化本色》指出:龍不是越南皇帝貴族獨有的靈物。即使是在鄉下各地也隨處可見龍的圖騰出現在眾人的生活當中。譬如,北寧省的亭榜鄉亭共有500多條龍的圖形。越南的龍和村民們一同平凡地生活,也會懷孕並生下一群一群小龍,尤其是也會乖乖地讓越南鄉村裡穿著裙子、圍著肚兜的女人騎著跳舞。


圍著肚兜的越南女人騎著龍跳舞。(圖片來源:陳玉添提供)

龍在不同時期的形象與特徵也不一樣。陳玉添指出,遠古雄王時代的龍仍很像其本體的鱷魚。李朝的龍(下圖a)則變成鱷魚和蛇的結合,身長彎曲,代表社會的平穩;長著濃密的毛髮,口含珍珠,代表豪華、高貴;龍的全身顯出柔軟、賢良的樣子。陳朝的龍(下圖b)輕輕鬆鬆地彎曲著,代表時代的活潑與發展。胡朝的龍(下圖c)外型胖胖的,代表充足、勇敢。黎朝的龍(下圖d)爪子彎折、樣子兇猛,從此可以辯識出越南社會已經走向一個完全嶄新的階段——中華文化深入最強、儒教成為國教。莫朝的龍(下圖e)則隨意彎曲、糾纏,這正是混亂、分離、矛盾不斷的時代的樣貌。阮朝的龍(下圖f)恢復兇猛的外型,它代表儒教再度恢復成為越南國教地位。


越南各朝代的龍的特徵。(圖片來源:陳玉添提供)

至於龍的形象與概念是源自哪裡呢?不少學者指出「龍」源自百越文化,後來才被中國人接受與普及化。俄羅斯的學者D.V.Deopik、Ja.V.Chesnov及越南學者陳玉添、範揮通、陶維英等人都如此主張。

陳玉添指出,龍是集合鱷魚(頭、鱗、腳) 與蛇 (長身) 的特點組合而成,充分表現農業思維的兩個基本特徵,即是綜合與靈活。古代越南為農業社會。農業居民偏重感情而愛好和諧,因此把惡毒的鱷魚變成善良、高貴的龍。龍還是表現農業文化的水與火、水與天等對立概念 (從水中誕生後飛到天上且噴出水來) ,甚至無翅膀也能直飛上天。越南人民相信鱷魚在長年修行後得到正果的那天會變成龍而飛上天空。


越南東山文化考古遺址的鱷魚圖像。(圖片來源:陳玉添提供)

越南位處熱帶地區,境內有無數沼澤、湖泊與森林,這些剛好都是鱷魚與蛇的棲息地。古代華夏人來到百越地區,第一次見到鱷魚時常被其兇猛外型嚇到。古書裡常以「蛟」或「蛟龍」來稱呼鱷魚,可見龍的最初原型與鱷魚有關。在越南的東山文化考古遺址裡仍可發現不少刻有 “龍的原型” 鱷魚的圖像。當龍的概念被普及化之後,人們對龍的想像也越來越豐富與多元,才形成當今的龍的形象。

許慎《說文解字》:

「蛟:龍之屬也。池魚滿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飛。置笱水中,卽蛟去。从虫交聲。」意即蛟為龍之一種,換言之,鱷魚為龍之一種。

《淮南子》《原道訓》:「夫萍樹根于水,木樹根於土,鳥排虛而飛,獸蹠實而走,蛟龍水居,虎豹山處,天地之性也。」

《漢書》(卷六至卷七):

「張晏曰嚴故越人降為歸襄侯越人於水中負人船又有蛟龍之害故置戈於船下因以為名也……自尋垣壇霆親射蛟江申攫之師古曰許慎云蛟龍屬也郭璞說其狀云似蛇而四腳。細頸頸有白嬰大者數圍卯生子如甲四斛搜能吞人也」。

《漢書》《地理志下》:

「其君禹後,帝少康之庶子云,封於會稽,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害。後二十世,至句踐稱王,與吳王闔廬戰,敗之雋李。夫差立,句踐乘勝復伐吳,吳大破之,棲會稽,臣服請平。後用范蠡、大夫種計,遂伐滅吳,兼并其地。度淮與齊、晉諸侯會,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使賜命為伯,諸侯畢賀。後五世為楚所滅,子孫分散,君服於楚。後十世,至閩君搖,佐諸侯平秦。漢興,復立搖為越王。是時,秦南海尉趙佗亦自王,傳國至武帝時,盡滅以為郡云。」

華夏人接受百越的蛟龍的概念後,才逐漸發展出各種龍的形象。龍因有其兇猛的原型及不凡的特性,最後變成中國皇帝專屬的龍。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