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你一定有聽說過食物鏈這個詞語,甚麼叫食物鏈呢?那就是生物從不能單獨生存,能源與營養,其實是一層一層的傳達的。獅子沒有辦法直接吃陽光,獅子要吃羊,羊吃草,草吃陽光與細菌分解出來的肥料,這是個很重要的觀念。所有生物都是這個鏈的一部份,以及不同的位置。
而人類的經濟,運作與食物鏈是完全相同的,最有錢的人是不會和最窮的人直接交易的,富人買中產提供的服務,例如律師;中產買則與窮人互相交易;而窮人則從更窮的人手上取得資源,末端的勞動者則從大自然的取得資源,例如農業,礦產。人類處於大自然食物鏈的頂端,但這個頂端則是被稱為「經濟」的新食物鏈底端。
不論是生物上的食物鏈,與經濟上的食物鏈,你所處的位置,決定了你能取得的資源,越高端的位置需要及能取得越多種類的資源。植物只需要陽光與水,加一點泥土的營養就能生存,但人類生存卻需要複雜的營養素,從維他命到纖維到到陽光都是必然的。同樣地,社會上的食物鏈也一樣,越上層就需要越多的東西,窮人不需要傭人,不太需要律師,不需要車子,但去到某個層級這些東西是維護現有地位所必須的。
所以朋友問我,賺多些錢的秘訣是甚麼?是勤力嗎?是更高的學歷嗎?是知識嗎?全都不是,答案是「交易對象」,你跟越富有的人,社會地位越高的人交易,你能賺的錢就越多。你越是跟服務社會底層,你能賺的錢就越少。你服務的對象是誰,就決定了你能賺多少錢,勤力地服務底層的人,不如不怎樣勤力地服務上層的人賺錢,在窮山惡水很努力的人,不如一個在經濟中心的人賺錢。
賺錢的秘密就是那麼簡單,服務富人,遠離窮人。
所以能帶來財富的,第一就是你的階級,因為你的階級決定了一開始願意跟你交易的對象,你是王親國戚,哪怕你只是煮碗麵來賣,來吃的給面子的也是達官顯貴,願意付的錢也會很多。你是窮人呢?你可能煮一碗完全相同甚至更好吃的麵,但因為光顧你的人都是沒錢的窮人,他們能付你的錢就那麼多,甚至不會付錢,刻意挑剔去賴賬。
階級好的人,連開間餐廳都特別會賺錢,理由就是這樣,因為他初期的客戶本身就十分的優質。階級差的人,做甚麼都比較困難,因為他一開始沒有客戶,勉強找來的都是十分難伺候又付不起錢的客戶。你的階級,決定了你在社會食物鏈到底一開始在哪一層,在任何生意中都會有影響,所以階級先天自然是複製的。哪怕你是當律師,你的客戶往往也取決於你認識甚麼人。
那麼,出身階級低的人要怎樣才能夠跟有錢人做生意呢?大家想到的第一個方法,或者對大部份人來說可行的方法,就是讀書。
讀書是否很有效的方法呢?我想大部份人都是本末倒置的,社會上出現很多以為自己讀完大學就能翻轉階級的人。但只要你看回這篇文章講「賺錢與提升階級,靠的是得到富人所用」的原則,那你再自問,是否你讀了書,富人就會用你?明顯不是,你只是每年百萬個得到學位的人的其中一位,富人別說用你,連知道你是誰與看你一眼都覺得浪費時間。
讀書的用途,是你先知道富人需要些甚麼,而他目前欠缺些甚麼,你再用讀書的方式將自己改造成擁有富人所需要技能的人。因此,並不是所有教育都能夠提升你在經濟的地位,只是某些「富人所需要的服務」需要被教育才能夠提供。
比方說,富人還是會病,他還是需要醫生,而教育的確能讓你成為醫生,那你才有一個被需要的可能,而成為他的交易對象之一。要注意的是,這也只是有了條件,如果你當了醫生之後,很偉大地去甚麼貧困山區提供義務醫療給當地貧民,雖然這很善良,但你也是明顯不會致富的,你提供醫療服務給富人才能致富。但富人不需要哲學家,不需要作家,不需要歷史學家,所以你讀到很厲害,都不會帶來太多經濟利益,單純就是因為富人不需要你。
所以就算你擁有相同的知識,不同的社會,你有不同的結果。比方說古代的宋應星至少是個合格的科學家,但也只導致他能留下了一本「天工開物」,而他的最大價值是證明了在中國還是有相當不錯的科學家,可是也只是存在,而沒有像牛頓一樣巨大的影響。因為他所身處的社會文化中,富人從來都不需要科學家,就算他很厲害,也不會得到科學方面的投資與消費,所以他再好的天賦與熱誠除了證明他存在過之外,沒有任何利益。
至於你擁有的技能可能不怎麼樣,但就是能取悅某個富人,你就能夠得到財富,水滸傳裡的高俅是甚麼人呢?科學家?經濟學家?醫生?商人?甚麼都不是,他是個踢球的運動員,剛好遇到一個喜歡足球的皇帝,就可以因此致富。唐代的周興來俊臣是甚麼人呢?是變態虐待狂,不過武則天就是需要兩個變態虐待狂,所以也能夠致富。
所以宋應星跟高俅誰的知識比較能對人類文明有貢獻?肯定是宋應星,誰比較有錢?肯定是高俅。財富就是這回事。決定誰比較有錢的,雖然有部份是他們自己,但宋應星去踢了球就只是另一個高俅,而不是我們所知的科學家。因此想要錢,第一件事就是在你要看你有機會接觸的富人是哪,第二,是你變成他們需要的人。
這意味著,一個社會上的富人的行為與志趣,也就是該社會的文化信仰,決定了甚麼人的階級會提升,甚麼人會變得富有。如果一個社會上的富人全都沉迷宗教,那麼富有的將會是僧侶,神學家,神棍;如果一個社會上的富人追求的是享樂,那富有的就是演員,名妓,奢侈品的製這者等;如果一個社會上的富人追求的是狩獵,戰爭,那富有的就是勇敢的士兵,戰士與冒險者;如果一個社會上的富人追求的是知識,那富有的就是匯集與研究知識的人,文藝復興時代的翡冷翠的義大利富人們,他們喜歡藝術與工藝,所以那時代就有一群好的工匠與藝術家得到財富。
所以問題是,你在哪個社會,以及你到底要不要討好那社會的富人而已,當然,你有沒有能力也是問題。比方說,臺灣有堆手上不少錢的傢伙明顯喜歡煉銅,結果提供這方面服務的人家裡的現金到底有多少個億呢?提供這種服務,需要你讀個博士學位,懂微積分,或者很勇敢,或者你自己長得漂亮嗎?全都不需要,所以毒品明明會被重罰,煉銅也是,卻不斷爆出這種犯罪,只因為買單的人真的很有錢。一個社會上層的階級越腐敗,越縱情欲望,則他們的財富就會滋生犯罪,因為他們需要的就是犯罪者,而且會讓這些犯罪者階級翻轉。
在中國之所以會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想法,是因為科舉制度給予了讀書人得到貪污權力的途徑,所以到頭來,他刺激的也不是所有知識與學習,而只造就了人們讀一堆能夠得到權力的書。說白的,中國與其說是讀書致富,不如說是參政致富,讀書只是參政的門票。讀跟參政無關的書,或者讀書而不參政,也是不能致富的。
今天沒有了科舉了,但有了醫師資格,臺積電與公務員考試,所以你還是可以用讀書的方式,換取一定靠近富人的機會,只是形式不一樣。而你讀跟這些無關的書那就跟錢沒甚麼關係。比方說你讀個甚麼森林管理,不是說他沒有用,但這裡似乎沒有富人想出錢請你管理一個森林。
故此西方的工業革命是一個偶然,世界上大部份文明都維持在中世紀狀態千年,不需要也不用改變。就算是歐洲,南歐的貴族注重的是舞會,鬥牛,所以同樣是大航海時代與殖民主義,不斷從新大陸搬來大量的金銀財富,也沒有讓他們弄出工業革命。自古以來,富有者皆沉迷享樂,奢侈,欲望,對於改善人類整體與真理則興趣缺缺,寧可沉迷頭腦昏沉的快樂當中,階級翻轉也往往是滿足這些的人。
是因為基督教分裂出新教,而新教帶來了新教倫理,新教倫理認為人類對經濟的貢獻,就是取悅神最好的方法。才導致了科學與建設,走進了信奉新教的富人當中,使他們的錢用於找尋科學真理,開發技術以及經濟建設上,才有了工業革命的土壤。而我們的社會雖云現代化,但我們其實並沒有產生這種富人,他們還是比較傾向各種奢侈享樂,置田屯產,跟中世紀的富人沒甚麼分別。所以我們看起來那麼的先進,腦子裡的東西其實還在跟中世紀博鬥。
所以你沒有變富裕,不見得是你不勤力或你沒有用,只是你沒做你社會富人想做的事情,或者你打從一開始就不認同這社會的富人而已。
孝駿 林:
這篇文章讓我想到Michael Sandel提過成功的偶然性,人的天賦剛好點在當下社會珍視的能力上,比較有機會成功,喬丹去到石器時代再會打籃球也是無意義的。
Cheng Lap:
是的,所以把努力與財富合在一起,我認為是一個錯誤。人是應該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但能得到多少錢是完全另一回事。做得很好的人也可以不怎樣賺錢,不是他不努力或做得不好,就單純是他做的事不是社會最賺錢的事。而做社會最賺錢的事,也不見得是一些值得做的事,毒品就是很好的例子。
William:
新教倫理的精神,在基督教影響減弱的美國現在也變少了,似乎都是保守的教派才保有類似的傳統,像是摩門教徒等。是不是人如果不需要為溫飽去工作,也不是為了神工作,很難保持勤力不變成只會消費的廢物?
Cheng Lap:
因為困境才能夠迫使我們去接受一些不好的東西,以及克服困難穿分己的情緒。如果你避開困境本身,那麼你就會放棄工作而走向只消費。
Shuo:
因為家庭教育的關係,工作到30多歲才自己發現這個道理,但現在也快40了,還不確定是否要讓小孩早點理解這個社會的真實狀況。像新教那樣作法,或許就能同時保有理想和現實的平衡?
Cheng Lap:
我認為新教的做法比較好,比起追求階級向上,我認為人類該先想的是做一個完整的人,哪怕是階級不高的完整的人都好,德不配位的人階級向上了也只是害人害己。
Tong Leo:
大部分時間都對,但這如何解釋 Toyota 比 Lamborghini 更賺錢呢?
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