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x.com/NicHulscher/status/1920925406829703262
一項近期於國際期刊《Vaccines》發表的研究指出,接種 mRNA 或滅活型新冠疫苗可能會對雌性大鼠的卵巢功能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 mRNA 疫苗與卵泡數量減少及卵巢儲備下降有顯著關聯。這項發現引發科學界與社會對新冠疫苗與女性生殖健康關係的再度關注。
實驗揭示卵巢細胞出現凋亡現象
研究由土耳其多所大學醫學與科學團隊合作進行,選用30隻16至24週齡的雌性Wistar品系大鼠,分為未接種(對照組)、接種mRNA疫苗(輝瑞-BioNTech)與接種滅活疫苗(科興CoronaVac)三組。每隻動物皆接種兩劑疫苗,並於第二劑後四週取樣分析卵巢組織。
結果顯示,兩種疫苗皆使卵泡庫存減少,其中以 mRNA 疫苗組的原始卵泡、初級卵泡與次級卵泡數目減少幅度最大。同時,促凋亡相關蛋白(如 caspase-3)與生長因子(如 TGF-β1、VEGF)在卵巢中的表現也顯著升高,顯示疫苗可能透過誘導細胞凋亡與組織發炎反應影響卵泡存活。
荷爾蒙指標 AMH 顯著下降
除了組織學變化外,血液中代表卵巢儲備的重要激素——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MH)在 mRNA 疫苗組亦出現明顯下降,而滅活疫苗組則無顯著改變。AMH 降低意味著卵巢內的卵泡資源正在被消耗,可能導致生殖能力下降。
專家呼籲:應進一步展開長期追蹤
研究團隊強調,此為動物實驗結果,不應直接推論至人類。人類卵巢與大鼠在生理機制與免疫反應上仍有差異;目前臨床資料尚未顯示新冠疫苗會導致女性不孕,且已有多項人類研究證實疫苗不影響試管嬰兒治療成效。
但研究亦呼籲,對於有生育計畫或卵巢儲備本就偏低的女性,應進一步展開長期追蹤,例如觀察接種前後 AMH 水平、超音波檢測卵泡數量,或紀錄生理週期變化,以釐清疫苗是否對生殖系統造成短期或潛在影響。
疫苗效益與潛在風險需雙重監測
研究指出,mRNA 疫苗雖對預防 COVID-19 重症極為有效,但其誘發之強烈免疫反應與全身性發炎反應,可能對非目標器官(如卵巢)產生次級效應。為此,研究者建議未來應在動物與人類中進行更深入的免疫與毒理追蹤,並進一步探討不同疫苗平台對女性生殖健康的長期影響。
目前國際衛生機構(如 WHO 與 CDC)仍建議育齡女性施打新冠疫苗以降低重症風險。此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但不構成改變疫苗政策的直接依據。
Karaman, E. et al. (2025). Impact of mRNA and Inactivated COVID-19 Vaccines on Ovarian Reserve. Vaccines, 13(345). DOI: 10.3390/vaccines13040345
https://www.mdpi.com/2076-393X/1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