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賺得越多,底層的生活成本越大

香港獨立五訴實現

1 回覆
1 Like 2 Dislike
香港獨立五訴實現 2025-05-11 17:13:13
https://www.patreon.com/posts/she-hui-guan-ce-128312026

一個社會因為貿易而流入大量的財富,往往就會導致房地產的價格上升;越從出口貿易當中賺錢,房價就越高。這樣的事情並不是中文世界,也不是東亞世界的特徵,而是一種自古以來就有有記載的經濟現象。不論是大航海時代流入大量貴金屬的西班牙,還是因為放債而致富的尼德蘭,都導致房地產與租金漲到勞動階層負擔不起。

早在耶穌出生之前的上古時期,就已經有這樣的現象:一個城市的經濟與貿易繁榮,就會產生一群有錢人。有錢人想要更好的生活,他們想要住的地方更寬廣,以及能享受更好的服務,所以有錢人會推動都市更新,相中交通方便的地點,想把原本擠迫窮人居住的土地收回,變成豪華但能住的人少了的新建築物。這點早在古羅馬的殖民地就已經發生,古人們有記載當殖民地與帝國的貿易繁榮後,小店們就會走向消失,然後變成豪宅的現象。

比較野蠻一點有錢人與社會,就是無視租約強行驅逐當地既有的窮人(像前陣子高雄那個在租約期未完時用各種方式迫走租客的房東);而比較文明一點的社會,則是等租約期滿,然後透過加到對方負不起的租或者不續約的方式趕走租客;無論是哪一種,最後的結果都是本來的租客被趕走,讓土地空出來重建。

當一個地方開始有富人遷入,就會改變當地的本地經濟形態;舉一個例子,原本當地窮人們消費的是那些老舊的雜貨鋪,廉價但食物品質與裝修簡陋的餐館,陽春麵,便宜的理髮師,地攤,租書店之類。而富人會消費的商店會是高級餐廳,名牌衣物,珠寶首飾,酒吧,專業美容室,健身室等。

只要富人能帶來高級商店的利潤,高於平民商店的利潤,商店之間的競價就會慢慢將廉價消費的淘汰,能付得起較高租金的店家會取代本來的店家。因此雖然沒有被直接驅逐,但鄰近的窮人會發現能負擔得起的消費越來越少,便宜的商品與服務會一個個變成新但貴的店家。

然後因為這些店家能提供富人們需要的服務,也會吸引更多富人年輕子弟與新貴們移居該地區,那些留下來的窮人們當然也會面臨不續租,加租等驅逐行為。而建立一個新的豪宅,就會趕走一群窮人,使當地的平民店家處境客人更少,富人消費則增加客人。整個環境也會改變,有高密度而髒亂的窮人社區,變成道路寬闊而人口密度低的富人社區。

這會不斷滾雪球循環,直至過去的店家與居民都被換了血,該區不論居民與消費都變成了另一個階級的事情,而地價也會在這個過程中被競價上去。因此,雖然表面上富人賺錢不關窮人事,大家看起來消費的東西不一樣,但是在土地與居住空間方面,富人與窮人是在同一個市場競價的。

窮人們通常不想搬,因為搬家會遠離他們本來的社區,搬家的成本他們也負擔不起,在新地方找工作可能也很困難,比較好心的房東也可能不想趕走人,這類房東會延後這種發展。只是良心房東也不可能長生不老,再有良心的房東資產被下一代繼承後,佛心是無法繼承的,結果過一個世代之後,這種抵抗還是瓦解,又或者經濟非常繁榮,雖然房東很有良心,本來想大聲斥責的,但富人拿出的價碼實在是太高了,那可能房東補償一下租客你還是得走。這已經很良心了。

因此,富人賺錢就會導致房地產最終的價格提升,因為「價格提升」就是「將居住權從窮人合法地轉移到富人」的過程。中間會產生一個叫作「炒房」的行為,甚麼是炒房呢?那並不是一個買了房價他就會人為升值的邪惡技術,炒房客們其實是知道某些房子將來會有富人買家,所以提早買下去賺取價差套利。只要那種最後的富有買家存在,而他們生財方式越強,房價也終會走到那一點,中間的轉幾手都只是過程。

如果那個地方富人本來也不想買,最後沒有富人買家,炒房客也不會盈利的,反而自己變成了接火棒的冤大頭,所以最後一手的富人買家才是重點。這種情況在近代其實出現在西方幾乎每一個大城市,他們還發明了一個詞語形容這種現象,叫作 Gentification,基本上香港臺灣與大陸的房地產價格不斷上去以及都市更新,都是以這樣的形式進行。社會變富裕房地產的價格就會上升,這是必然的。

那麼,是否富人們失去了從國際貿易中盈利的能力,房價租金就會降呢?倒不會,因為就算賺的錢少了,富人還是控制了業權能收租的人,當從國際貿易的收入減少了之後,富人就會更依賴本地的資產收入也就是租金去維持支出。結果反而更用力的壓搾自己的租客,所以往往在經濟不景的時候,租金是最後才跌的,非去到誰都不願租,富人又急需金錢到開始在意那點微薄的租金,他們才願意減租,但那時候通常大家的處境都已經很糟了。本地人租不起,富人們還可以引入外資或者租給外國人。

所以有時一個社會越賺錢,底層生活反而生活會變得越困苦,因為資本的幾何快速盈利,與用時間換薪水的階層,一個是乘數,一個是加數,這兩個數字的差距高速拉遠,反而會導致土地資源較快集中在上層。這點從羅馬共和國,中世紀的宋朝,去到近代的英格蘭美國都是如此發展。

從歷史看,工薪階層早晚都會被驅逐出房地產的競價市場的。因此政府能做的,是保障充足的居住供應,那不是賣房給他們,反而是交通方便,能夠在附近找到工作,高密度的的廉租公寓。他可以滿足兩個需求:第一是夠方便可以輕易找到工作,第二是以較少的土地住上大量的人口。近十年美國的研究也指出這點,這也佐證了其實麥里浩的公屋政策:大規模的建造廉價的高樓,其實是很明智的做法。

當年的麥里浩也有顧及平民消費的問題,所以有「屋邨商場」,如果是服務當地貧民就可以廉租出去的商店群,讓貧民們經營小生意服務當地的貧民,事實上麥里浩建立的是一種公營的貧民區。只是香港人自己接手之後,不太理解這一點,在二十一世紀推出了領展,將屋邨商場私有化,因為香港人並不理解麥里浩建立「貧民商業區」的理念,以為一切都可以利潤最大化。




XDTZ:
* Gentrification


Edward Fok:
現時香港要減運行成本,油價 食品同租金

Cheng Lap:
主要是租金,但租金是當「國際金融中心」的代價。


Jay:
在台灣,比較多的情況是反過來,因為窮人越來越多,帶來髒亂、治安、衛生等問題,富人選擇搬離,移到新市鎮,原先繁華的街區因此崩壞

Cheng Lap:
那是另一個主題,我可以一起說。


Sharpshooter:
而且房地產價格上漲會催生很多利益集團,包括炒房者,發展商,中介,造成社會撕裂。而政府也越來越依賴土地財政。所以房地產市場真的不能完全交給逐利的商人,大規模的資產價格上升一定要警惕。

Cheng Lap:
事實上推動也不是商人,最有可能推動房價的反而是政府本身,因為政府 = 公職人員,他們的收入是有限,不能從商,不能兼差,但不受實體經濟影響。這使他們的財富要超越收入去增加,往往是從事資產投資,而地產往往就是他們能槓桿買下最大的資產,銀行又特別會借給公職人員。所以公職人員普遍都是地產的投資者及受惠者以及利益集團的一部份。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