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訂閱的讀者在聊天室問我,加密貨幣的價值到底源自哪裡?為何一群人弄一些數據出來,可以變成能夠買賣的通貨。我本來想說我又不是甚麼幣少爺之類靠加密貨幣致富,我不懂加密貨幣,所以我應該可以直接答我不知道結案,但回想我在碩士時其實有讀過貨幣史。既然加密貨幣今天已成為一種成功的通貨,那原因應該也一樣,所以我試試從歷史開始去想這個問題。
其實加密貨幣是否有價值這個事情,本身就是在問甚麼賦與貨幣價值。今天我們的「財」「買」「賣」這些字,全部都有貝殼在裡面,是因為創造文字的先民們在上古時期就是用貝殼當貨幣交易的。那些我們去食放題時會丟掉的垃圾貝殼,曾經就是古人們的錢。
為甚麼貝殼會成為貨幣呢?其實人類一開始是沒有貨幣的。交易的東西,全都是實用的東西,例如食物,工具,水果,種子,木材,武器,兒童之類,方法就是跟網遊一樣以物易物,例如我拿個西瓜換你的兒子。以物易物的缺點很明顯,就是交易會很麻煩,雙方的價值常常配不上,而且最麻煩的是商品本身很重很難帶,而且難以保存,或者會被消耗掉。
所以人類以物易物時,會塔一些價值低但是容易帶的東西,去促進交易。比方說,我用西瓜換你的兒子,你不願意,但我西瓜加一個橙再加五個貝殼,可能你就願意了。那種用來填充價值差距,促進交易的東西,就會自然的成為「通貨」。有玩網絡遊戲的朋友們,應該都有經歷過這過程,那就是一開始遊戲是以物易物的,但去到某一點,就會開始有一種東西被當成通貨,事實上我們在每個網絡遊戲都是在重複原始時代的經濟史。
那為何會是貝殼呢?
貝殼不能吃,對人類有用途的是貝殼裡的貝肉,因此貝殼就是我們吃海產的副產品,可是雖然他沒有很實際的用途,不像木與石一樣能做出堅硬好用的工具,它的唯一優點就是足夠的漂亮,讓人願意搜集起來,雖然不能吃但可以製成飾物,而且容易帶領保存,對於吃飽的人來說這東西是有價值的,但單一貝殼的價值又夠低,所以容易填補交易的價值差距;而且製成飾物是飽暖之後才思的淫欲,是富裕的時候才會有用的奢侈,所以他就是富有的象徵。
貝殼的特質,就是成為貨幣的基本條件,那就是「容易保存,不會腐敗」,「就算使用,也只有富裕者才會使用」,「對於貧窮者沒有實用性」。你看加密貨幣,是完全合乎這三項條件的。其中「只有富裕者才會使用」這一點,是因為今天最有錢的人都是一些科網巨頭,這些人願意作為買家,提供美元去背書比特幣,所以也是富裕者給予他價值。
較貧乏的狩獵者取得的貝殼,不能吃,但能保存,也不重。都會拿去給食物豐裕者去換取食物或工具,而擁有較多資源的人,願意拿貝殼換他們多餘的食物,拿去做飾物,所以給了貝殼價值。可見貨幣的價值是由富裕者給予的,而且必然是一些對窮人沒用的東西,但當富裕者願意收購貝殼時,貝殼就變得對窮人有用了,用途就是用來跟富裕者交易。這也是因為貝殼來自水邊,而他們需要的是陸地的物產;而陸地的居民們,他們又不那麼常生產到貝殼,互相需求都較多,而使交易成立。
那貝殼這種初期貨幣的缺點是甚麼呢?那就是它的產量其實是難以控制的,畢竟人越吃貝類,貝殼就會越多,所以就會引發無法控制的通澎,需要越來越多貝殼才能買到東西。
這樣貝殼的最大缺點就出來了,貝殼雖然相比起其他東西更適合交易,但五個十個貝殼很輕,幾百個幾千個貝殼卻很重,而且每個貝殼大小形狀都不太一樣,因此他的價值還是不統一的。去到大額交易時,貝幣的缺點就非常多,而同時,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有了更多的交易品,其中擁有類似貝殼特質的慢慢被視為貨幣。例如鹽,香料,胡椒,都某程度上可以當成通貨。
雖然成為貨幣需要三個條件,但他們不是好貨幣,因為好貨幣需要第四個條件,「供應受限」。雖然有以上三個條件的會成為貨幣,但只要供應爆量,他們就會慢慢不適合再當成貨幣,因為這些東西一旦因為供應大增而跌價,都會使貨幣變得笨重。
這樣加密貨幣,至少比特幣是合乎這一點的,他一開始就限制了比特幣的供應。因此他也合乎好貨幣的條件。
比起貝殼與鹽,金屬能夠鑄成同一重量的貨幣。他的價值就相對比較可算,可統一,而且還能夠鑄成不同的大小,例如一錢,一兩,一斤,自然也更方便交易與收稅,自然就可以淘汰貝幣這類較原始不方便的貨幣。而且金屬的價值比較高,所以他鑄出的貨幣就比較輕,一個很輕的金幣可以有相等於巨量貝殼或鹽的價值。
所以金屬貨幣成為了人類貨幣的主流,雄據了整個中世紀,去到今天我們還是用金屬貨幣。各種不同等級的金屬,從金銀銅鉛會製成不同價值的貨幣,而人類的貿易長期都是靠這些去做交換的。
但金屬貨幣又帶出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造假。因為金屬貨幣是工業品,鑄幣這件事就有很多造假的空間,例如混入較劣的金屬,或者偷工減料,弄出金屬成份較少的貨幣,董卓在三國演義中的「鑄小錢」就是這回事。不論是董卓的鑄小錢,還是劉備的直百五銖,都是發行劣幣,三國演義整本書講的就是一群人怎樣用較低成本去發行貨幣去牟利的故事。
為何會有劣幣的問題?貝幣的問題是供應過量產生通漲,而金屬幣則相反,他的供應往往低於經濟發展,再加上金屬有實用性,可能會被融回變成工具武器而減少流通,所以反而傾向通縮,因此變成錢越不用越有價值,大家守財不用,反而妨礙了交易。金屬貨幣的問題,在於他先天就會導致囤積。
隨著文明發展,世界走向安定,出現了能夠實施廣域法律的大帝國。大帝國想要將某些關鍵產業獨佔持續盈利去供養政府,例如鹽,鐵,因此變成了要經營這些事業與買賣相關商品,都需要法律文件批准。否則即為非法會被軍隊消滅。這種法律文件例如取得食鹽的「鹽引」,就可以直表拿來交易,因為他的專買權,也等於盈利權利,而產生了價值。
像鹽引這種「法律權力導致商品權力」,使人們發現了,能夠換購商品例如黃金,鹽的法律文件,雖然只是一張紙,卻是一張有價值的紙,可以拿去交易。而一張紙可以帶巨大價值之餘,又方便帶與收藏輕便,大家開始理解到我們能夠「用有法律的紙去當貨幣」,這成就了紙幣與鈔票的誕生。而且這種紙你造假,會導致政府征討,所以也算妨礙了劣幣問題。
畢竟有了強勢法律與政府之類,貨幣的條件,包括「限制供應」,「欠缺工具與消耗價值」,「易保存」,「不能造假」都可以由法律包辦。那就是紙幣系統,這已經非常接近我們現代的貨幣了。
紙幣當然導致了偽鈔問題,去到今天偽鈔還是問題,當然已用了很多新的技術去防止造假,但這個是道高一呎魔高一丈的問題,你防止造假的技術變好了造假的技術也會變好。沒完沒了。始終比起貝殼還是黃金,鈔票就是人類能生產的東西。
而且紙幣另外的問題很快就出來了,因為他是依靠法律存在的,而法律又依靠政府存在的,那代表政治權力一旦不自重,任意立法修法,那就會隨意發幣,一旦濫發就會導致貨幣價值崩潰。結果明朝就滅亡了,清朝穩定金融的方式就是回復金屬通貨,回復人們對貨幣與交易的信心,雖然是倒退了但只能說政治不配合,金融是沒有辦法獨自發展的,信用貨幣的最大罩門就是政府沒有信用。香港之所以能夠成為金融中心,依賴的就是他過去政治上的優勢。政府可以禁止別人造假,但政府自己造假誰來制止呢?
這點加密貨幣,至少比特幣,是靠演算法硬性限制了發行的數量與速度,所以他自然的也是有顧慮這個問題的,但另外一些加密貨幣就不一定了。
用張有法律的紙當貨幣,這件事的缺點就是濫發,但優點就是用錢可以放銀包裡真的很方便,而不像勇者鬥惡龍一樣要背著幾萬個金幣去買傳說之劍。那只取後者的優點就行了吧?所以紙幣沒有消失,如果法律能有效確定紙幣能夠兌到貴金屬的份量,也就是法律可信的話,人類就能維持對紙幣的信心,那就是我們之後看到的金本位銀本位,去到十九世紀這就成為了主流。也就是說,十九世紀時的貨幣,大多是今天的「紙黃金」,你一張紙就代表了多少重量的金,銀行擺在那邊你隨時可以換。
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黃金聚集在美國,導致了已無法實行金本位,去到布列森林體系這件事就不重複了。二戰之後,隨著電腦的發達,很注重通訊的銀行很早就使用了電腦(不就是 COBOL),大部份是二戰之後出生的我們,一出生我們的錢已經大部份是銀行戶口裡的數字,而且自少已經有自動櫃員機。而實際上,就是電腦裡的數據資料,以及數字而已,也就是說我們的錢早就變成了各種有法律背書的數據了,紙鈔,金屬實幣,電腦數據,只是法律定義的錢下不同的形式存在,而且可以互相轉換形態。
那其實已跟加密貨幣越來越相近了,那就是「錢只是個電子紀錄」而已,只是自動櫃員機的存在,使我們可以將這些電子紀錄變回鈔票,我們心裡就踏實。但其實他早就已經是一個一堆數據,但隨著我們網上支付,無現金支付,線上服務越來越發達,我們越來越不用碰到那張紙與硬幣了。
從貝幣去到數據的進化,我們能看到的是,貨幣是越來越輕,最後的結果就是沒有重量的數據;貨幣是越來越永久保存,自然也是走向物理存在最低的數據;而是越來越沒有實際用途,所以從還能夠做飾物的貝殼,能夠做工具的金屬,變成了真的完全沒有交易以外用途的數據。
去到今天,就出現了兩種分支,第一個是電子貨幣,即支付寶,電子人民幣,甚至 USDT 之類,這些電子貨幣雖然是數據,但背後還是政府背書的貨幣。也就是信用是來自法律的法幣,因此他還是有政府可不可信的問題。
至於當初問的「加密貨幣」,他也是數據,但他的背書方式並不是「政府」,而是他的演算法,靠演算法去令他具有「無法造假」「限量供應」兩個特質,而不依賴任何單一機構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