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patreon.com/posts/she-hui-guan-ce-128135367
自古以來地球雖然大,但人類能居住的地方卻很少,因為不是有土地人類就能居住的,人類生存就需要持續供應的食物,因此文明多數發源自能灌溉的河流。這點去到現代也沒有分別,人類能住的地方還是能持續提供生存資源的地方,在現代文明中就是收入與工作機會。
中產階級可以住在市郊,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性質可能是國際或專業性的,常常出差,工作時間沒有很嚴謹的限制,甚至能夠在家工作,而且他們可能自己會開車,例如律師,醫生,商人,所以他們有條件在比較遠離市區的地方找一個比較寬闊性價比較高的居所。
但勞動階級的話,就沒有那麼多選擇了。首先一般國家勞動階級多數依賴公共交通工具,當然臺灣人人騎機車算是一種例外,因此,他們能住的地方,往往被限制於公共交通工具可以方便到達的地方,比方說在香港,就是地鐵沿線。
那是因為他們通常對於上班的地點與時間,也沒有太多選擇。勞動階級不見得有穩定的工作機會,每兩三年就換工作與工作地點很常見,而且他們的工作又通常有嚴格的上班時間限制,因此他們不能住離工作地點太遠,交通不便或不穩定的地方。因此,他們沒有條件在市郊住,雖然那些地方租金較便宜,地方也較大,但上班的距離太遠,光是上下班就要兩小時甚至更長的話,是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
香港就是很好的例子,香港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住在新界,但是工作機會卻大部份都集中在市區。結果不論你是住屯門還是西貢,每天都有一堆人去香港島與九龍上班,然則,香港的公共交通工具規劃良好而且非常發達,所以這還是可行的。但比較早發展的國家,因為早期的規劃較隨便,公共交通工具反而是走向飽和。美國,東京這問題很嚴重,東京的電車的擠迫程度是超過香港的。
那又會引伸出一個問題,為何勞動階級的工作機會都集中在市區呢?在小時候課本給的想像中,應該是西裝革履的中產與專業人士在大城市冷氣寫字樓工作,而勞動階級應該是在農田,工廠這些較偏遠的地方,勞動階級的工作機會為何會反而集中在市區?
那就要注意的是,那課本是甚麼時候寫的?我小時候讀的課本,初版日期是一九六八年。所以他寫的是六七十年代的情況,而不是我們身處的二十一世紀未來。那時候的勞動階級也真的是在農田工廠工作的,我媽那時候就是工廠的工人。然後你也可以看到一個重大的分別:農田與工廠都關門了。
香港在八十年代之後產業就要向著服務業轉型,工廠的工作機會越來越少走到沒有,勞動階級改為從事服務業工作。勞動階級的服務業工作,服務的對象其實就是中產與資產階級的業者,即是說,像侍應,倉務員,店員,櫃姐,便利店員,保全,超市收銀之類。
不是直接服務資產階級,例如園丁或者司機;就是服務中產階級,例如酒保或者健身教練;最後就是「服務服務中產階級的勞動階級」,例如巴士司機,便利店員;上層的服務業例如僱問,數碼廣告,娛樂這些可以從國際賺錢,但是下層的服務業卻是依附在這些賺錢的上層之上的無法獨立存在。基層服務業是無法獨立存在的,他必然依附在別的產業上,那會是農業,工業,或上層服務業之上的。
當初香港發展新市鎮也就是屯門,天水圍的時候,香港還是工業城市。所以當年也在屯門設立了大量的工業區,計劃以那邊的工廠提供就業給當地的基層居民;但走向廿一世紀,香港失去了工業,主要賺錢的業務是金融地產,結果這些住在屯門的人,主要的謀生機會變成了服務那些在市區的高薪人士的服務業。
就像我曾祖母一樣,一輩子要住在市區,環境再惡劣住得再小租金再貴一張兩層床要住六個人都要住在市區,因為我曾祖母的工作是幫餐廳洗碗,哪裡有餐廳就要去哪裡洗碗,因此也只能住在餐廳密集的地區。而不可能住在當年的新界。沒有足夠收入的話,租金再低也沒有用。有收入的地方,租金再貴也要硬著頭皮住下去。
對於只看數字的學者與政府來說,不少都只看到服務業的產值更高,賺更多錢,因此輕視產值較低的製造業與農業,甚至覺得沒必要存在就交給第三世界國家,發達國家的勞工只從事服務業再全部進口就好。
但實際情況是,完全的服務業經濟,會導致底層的工作機會集中在大城市的市中心。導致了底層們的居所也必須向著市中心擠,結果就是人口的過度集中,出現大城市的市中心大量的底層在住劏房等高租金低質素的居所,租金房價還不斷爆升,交通極度擁擠,但是稍遠的地方卻蕭條甚至人口不足,房價崩到完全不值錢連維護都太貴,然後荒廢的現象。
這也是近二十年發達國家的情況,不論是美國,日本都一樣,發達國家將工業外判。開始以高端服務業盈利,數位廣告,科技業,國際金融,教育,娛樂產業大發利市,這些都只在大城市群聚。
而他們所產生的服務業就業機會,也集中在城市,一個在東京工作的金融業者,不可能僱用在奈良營運的健身教練吧?全國各地的基層都走進大城市服務這些科技新貴,金融才俊們,結果這些巨量的勞動人口,就成為了大城市的租戶市場,租金不斷被擠上新高,然後他們勞動賺來的錢,雖然收入增加了,但又以租金的形式流向資產階級去。
本來這種情況還可以忍受,但在 2020 年美國大量舉債之後,事情就去到臨界點。貨幣的超發導致了資產急速上漲與租金急速上升,市區的租金快速上爬,面對無可對抗的租金,以及無法上漲的薪資,擊潰了那些在城市工作的勞動階級。
所以近年幾乎全世界的勞動階級,都因為租金暴升而叫苦連天,但他們很少能清楚說出,他們要捱貴租是因為他們也只能在貴租的地區工作,他們的故鄉租金通常很低,但故鄉他們也會就業不足,沒辦法不在大城市打拼。
不少人不理解為何那些人死都要向城市擠,為何不能搬去南部甚麼租金更低的地方,提升生活質素?所以他們不明白為何會有人想要從事製造業,嘲笑大家根本不想在工廠裡做沒靈魂的工作,而不在大城市裡從事高薪,有創造性,有尊嚴的工作。
但其實很多勞動階級希望的,是能夠住在較偏遠的地方也能夠有穩定收入,他們不是想「從事製造業」,而是想要「能夠不在大城市也能夠有穩定收入的勞動崗位」,而製造業剛好就有這需求。那當然不是有趣的工作,也不是很有尊嚴的工作,製造業是苦悶的,但對於有孩子需要照顧的父母來說,這令他們可以在租金較便宜的地區居住得到較好的環境,並有穩定的收入(例如我認識帶孩子的日本中年婦人,她需要的就是離家近的穩定給她養孩子,沉悶低薪也沒關係),他們真正的願望是不再需要往大城市擠,也就是臺灣常說的地域平均發展問題。而那些不是大城市的地區,例如底特律,或者日本那些工業城市,是做不了高端服務業的,能發展的就只有工業。
從這點看,就能夠理解最近美國熱議「製造業回到美國」為何得到那麼美國人支持,但在外面很多人會談及這點,反而不討論那些人面對的問題,直接人身攻擊那些支持者是愚蠢,白痴,被洗腦,低教育程度等。其實說低教育程度是對的,那些能接受自己在食品工廠裝雞蛋的人,當然是自知教育程度不高而認命的人,就像我曾祖母是個文盲,就只能洗碗,能跟當年最賺錢的 IBM 與本田汽車有甚麼關係呢?自食其力,養得起一群孩子就行了。
在市區就要被租金壓迫一輩子,但不在市區又沒有收入,這是很多勞動階級一生的處境,玩具可以不買,奢侈品可以不要,但租金沒辦法不交,因為租金買的是謀生機會。我曾祖母的年代是殖民地,連工廠都未發達,所以只能洗碗,我媽的年代是工業城市,才有得做工廠。但去到老年我媽能做的是保全,間接服務地產業。
所以我可能是少數香港人能共理美國人為何支持川普的原因,川普對我有利嗎?其實沒有;我喜歡川普嗎?我不會特別喜歡一個富家子弟;川普會成功嗎?很可能不成功;可是我能夠理解大家為何不想支持賀錦麗以及她所代表的經濟模型,因為大家不想擠進大城市捱貴租,或者已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已經沒有條件與空間了。大城市的容量也已經去到了極限。而我們誰都知道,金融業科技業賺錢越多,也不會改善勞動階級的生活的,反而會惡化他們的生活。
我曾祖母人生晚年變好,是因為孫子們都長大能謀生,拿到了公屋住進彩虹邨,政府向著新界發展新市鎮時。香港的繁榮與最賺錢的事業,不論金融地產,一概跟我家沒有關係,進口產品貴不貴也跟我們沒甚麼關係,我家的鐵器是四十年前買的,被子是四十年前用到現在的,我曾祖母的手袋是五十年前買的,家裡的紅A膠盆也有四十年,那時候的東西可以用很久。而且有了感情了也不想換。
勞動階級的人生的幸福在於有沒有一份工作可以穩定的讓你住在一個負擔得起的地方,然後累積著一些耐用的工具,每天能夠吃飯,有菜有肉,吃飽看看電視,生活沒有多姿多彩也沒甚麼玩具,但滿足而且有安全感,並能夠把孩子帶大而已。可以說,生活成本對於勞動階級的影響,是比起收入更大;而居住的地點對於生活成本的影響,又比起工業品的價錢更大;虛擬經濟的利益,則跟他們無關,在工廠裡當沒有靈魂的工人很慘,但在大城市裡捱貴租當一個 Burger Fool 又好到哪裡呢?
去到這點,在網絡上看到的言論,似乎很少有顧及到,那可能是因為網絡上中產階級較多,勞動階級又沒辦法說清楚自己的生活處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