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patreon.com/posts/she-hui-guan-ce-116274073
有時我會討厭「財務自由」這個詞語,我知道他是個廣告詞語,是那些做基金做投資的業者們用來招來客人的詞語。不過當一堆小朋友都說自己想要追求財務自由的時候,我是覺得這是個不好的風氣。
因為財務自由這個概念,背後的意思就是工作就是不自由,他告訴你你的人生需要的就是逃離工作這件事。還有甚麼三十歲退休,四十歲退休之類的說法。他將人生的成功標準從工作建立成就,變成不工作也可以富足生活。
我在二十年前就覺得這樣的意識形態是很有問題的,而去到二十年之後,我看到了結果,結果就是去到今天的風氣,已變成了欣賞一個一出生就富有的二世祖,多過一個自力更新每天勞動的大媽,因為前面的人一早就「財務自由」,後者則「沒有財務自由」,所以前者比後者成功?明明前者甚麼都沒做,享受人間的財富,後者對社會很有貢獻,生活簡樸。卻因為這個歪曲的成功標準成為了主流,所以大家鄙視後者吹捧前者。
我相信的是,工作是一種榮耀,人的價值建立在他對社會與他人的價值。人類因為為文明與社會貢獻才會得到尊嚴,人類以短暫的人生自己能做的事情,才能得到充實的人生。這跟你做甚麼是沒關係的,不管是洗廁所,洗碗,搬貨,在工廠裡工作,耕田務農,從商,寫作,媒體,因為都是在令人類的生活變好的人,也就是西方傳統所謂的 honest work。
社會是因為有這些每天勞動的人,才如此的繁榮,社會才有這麼多的服務,我們才有這麼多人解決一些我們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這些人,哪怕是麥當勞裡面一份卑微的炸雞,你都沒有機會吃到。因為也涉及了鑽油的工人,養雞的雞農,加工的工人,運輸的工人,服務的麥當勞員工,沒有這些人在工作,你就算有很多黃金,你都不會吃到炸雞。
我這個思想其實並沒有很特別,跟西方的「新教倫理」,是同一回事,新教倫理就是說,人類表達對神的尊敬,需要的並不是拜神祭祖,而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你做好自己的工作,比起你去一百次教會捐一百次款更能得到神的喜悅,而財富豐富你的物質生活是神對你的恩賜,如果累積的財富多於你所需,你可以救濟弱者,也可以幫助別人去工作:即是投資別人的事業。
我並沒有信宗教,也不搞宗教活動,但我並不會說這世上沒有神,我認為神存在只有兩個可能,祂可能是人類不能理解,不合乎人性,人類無法理解的怪物,你可以想像成「克蘇魯」,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你做甚麼宗教活動都是徒然的;第二個可能是,一個祂是合乎人性,引導人類繁達的神,那就是善神。如果祂是一個善神,那麼牠欣賞的事情一定是我們做對文明有利的事情,而不是去燒香。所以不論有沒有神、都是工作比宗教活動重要。而如果神不存在,宇宙就是純物質的存在,那麼人類工作就更正確了不是嗎?
我雖然不信新教,但我完全同意他們的倫理。
而當年墮落的西班牙帝國,就是覺得工作是下等人的事情,貴族們應該飲宴炫耀搞政治,這我也不止說過一次,而我們目前的文化明顯地走向這個方向。當網絡每天嘲笑底層的勞動者,然後又吹捧各種財務自由的二世祖,高唱人生勝利組時與失敗組時,我只看到我們的文化正在被很多人拉向西班牙帝國的墮落中。
大家講財務自由,不少都是講要儲錢養老,但是一個社會要能養老,靠的是你的財寶嗎?不,黃金鈔票並無法養老,他們其實用途不多,他們的唯一用途就是賞賜服務你的人。這世上有一些人能解決你的問題,服務你,然後能夠出得起最令他們滿意賞賜的人才能夠得到服務,這就是錢的意義。
但如果社會上只有少數人,甚至沒甚麼人在工作呢?比方說大家都老了,但是社會上只有幾百個醫生,幾千個長照呢?那麼你就算送上大量的黃金玉石,他們也沒空理你,比你能出得起更多黃金玉石的人才會得到。這樣的社會不僅不富裕,而且十分的貧窮,令社會富裕的並不是擁有更多的玉石,而是擁有更多的醫生,更多的長照人員,也就是令更多人去學習與工作。
如果我們人人都追求財務自由不工作,我們就算積累更多的財富,未來都必然是貧病黑暗的。社會上很多重要的服務與職業,例如醫師,都收入不錯,這些人如果決心「財務自由然後四十歲退休」,省點錢是絕對做得到的,但如果他們真的退休了,社會就會少了一個醫師,這是令社會的醫療資源變少,社會只會走向貧窮。
我卻不是說必須每一個人都要工作,事實上,任何時代都一定有享受社會的財富而不工作的人,但我認為,這種人如果存在,他有兩個選擇。第一,就是成為一個真正的貴族,你不工作,而你有較多的時間資源,那你就要解決一些沒有誰在解決的問題,甚至要去想社會的未來與決策,這也是為營營役役而無心想事情的人群工作;第二,如果你覺得自己沒能力成為貴族,沒有領導人群的才能,只想富裕的偷生呢?其實也可以,那麼你就低調一點,拿了好處就沉默,一輩子不工作過好的生活沒問題。那是一種沒有榮耀的人生,因為你沒有貢獻,別人不會特別尊敬你,但你只要不在意,你就能過得很好,我也不怪這種人。
最壞的是像現在這樣,沒有貢獻又不想工作的人,卻想要受到社會尊敬,享受虛榮,想要別人欣賞他,結果倒過來改變世界的倫理,不斷想人類將成功的標準從「創造了甚麼」變成「擁有甚麼」,畢竟前者需要投入才可能存在,而他們只有後者,他們因為幸運而擁有,但有的也只有擁有而不創造不貢獻,想要光憑擁有很多財富就能得到尊敬,出生已是勝利,「贏在起跑線」,才推廣這種詭異的價值觀。
不把這當成一種「正確」推銷出去,不在乎那虛榮,我認為當既得利益者沉默的享受自身的幸運,我認為是沒有問題的。
贏在起跑線?我認為甚麼都沒做的人,只是站在終點的閒人,沒有贏過,因為他根本沒有跑過,一個沒在跑只是站在終點的閒人說成是「贏家」,然後把努力從起點跑的人說成是輸家,這是完全的異端邪說。他們當得益者我沒關係,但說他們是贏家這就是絕對的錯誤。如果一個人擁有大量的資本卻一事無成,在我眼中這種人是大輸家才對。一個人從無到有,那就是成功;一個人從有到有,那是一事無成。
財務自由卻將成功的標準,變成出身好的人一開始就很接近,甚至一開始就是,資本多的人也更容易「財務自由」。然後將有貢獻而努力的人,丟去了失敗組,不因為他做的任何事,單純就因為他一開始就離財務自由最遠。這樣的意識形態是否定貢獻,鼓勵壓迫剝削,然後令社會走向貧窮的愚昧想法。網絡近年卻將這種想法普及了給年輕人,而破壞了我們上一代以勞動為自豪的美德,這是不妥當的。
因此我對人的成功標準是「他做了甚麼」而且我也極力的推廣我的標準,即使他不合主流的想法,但我不在意,我不可能接受那種想法。人類追求的不應該是退休,人類追求的應該是能夠工作到最後一刻。
Ryan Wong:
這才是真正的「大局觀」。那些無法隨著年歲增長而發展出/學習到這種觀念的人,無論他智商有多高,這智商也無法轉化為思考能力,亦可以說是成為了「有『智德缺陷』的人」。
但現實社會有一種情況,是生活和工作的壓迫太大,把人性都壓垮了,所以雖然知道但是選擇否定了這樣的價值觀。這種否定是暫時的,有條件性的;當情況變好了,就會重新選擇,從善如流。問題是,現實社會確實有不少人是工作至死都沒有機會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觀。
因此,社會現狀是我們需要檢討的。現狀就是「misalignment」,社會的因勢利導,並未符合人類整體幸福的目標。
Cheng Lap:
我直接認為這種人智商不會很高。
Cheng Lap:
所以我認為新教的確是個偉大的宗教,他讓工作的人有了信仰,相信自己的工作是一件好事,也令人工作得更滿足而快樂。
施 泰然:
新教國家多是富裕先進的國家其來有自。只是近年左翼思潮興起,新教傳統倫理遭到破壞,連帶使得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新教國家都衰敗了。川普回歸也意味著新教傳統的回歸。
Cheng Lap:
有些人認為西方只是早發或者殖民,但明顯地,南歐就沒發展得那麼好。
DoEddi:
因為我出身唔錯,所以我只努力工作了廿年,就成為要保持低調的那一组。但其實我也覺得要對社會有多少供獻來定義一個人的成就是比較正面的價值觀。然而近這二三十年開始,社會媒體卻鼓吹以被動收入的量來量一個人的成就。令到這對社會不建康的生活方式受到追崇。然而偏偏這個社會的構造又容許這種寄生式的生活方式的存在,以致形成一種不良的社會風氣。長此下去,的確會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Cheng Lap:
所以我討厭的不是那些富有但低調的人,我討厭的是城中有一大堆有錢卻只是炫富還覺得自己很成功的人,我完全不懂他們成功了甚麼,但卻有一大堆人去吹捧他們。
Cheng Lap:
至於在資本主義社會有個好處,Adam Smiths 一早已說「有益的浪費」,換言之,只要盡可能的花錢在值得支持的任何事物上,不論是好吃的食物或者遊戲甚麼的,都是在有益社會,當一個好的消費者是有益社會。所以我才覺得低調而享受生活的人,只要他樂意認真的消費,他也是對社會有幫助的。
zac:
如果做的工作系自己喜歡的,繼續做也不錯,如果不喜歡,財務自由比較好,起碼可以自由選做甚麼工作/事情?
Cheng Lap:
我認為會做自己喜歡事情的人,一早就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會等財務自由才開始。如果要先做到財務自由才開始,那可能都四五十歲了,從零開始去學習一件事只會更困難,機會也喪失了不少了。我們總不可能比方說,四十歲才開始當足球員的。
Clay:
工作中進步有滿足感,當然我也希望這進步是別人需要的,能賺更多錢也重要。
工作以外學到新技能再改善也有其滿足感,例如游泳健身砌模型,但對社會應該沒甚麼貢獻吧。我是希望不斷於工作和空閑時找到這份滿足感,不過也會常常感到「原來可以做得更好」,這是難受的。
就如你說,明明靠家人沒負甚麼責任,也沒處理過甚麼大問題,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