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少子化 東亞儒家國家少子化 西方也少子化 最後赫然發現連印度都走向少子化

香港獨立五訴實現

11 回覆
4 Like 5 Dislike
香港獨立五訴實現 2025-05-06 08:33:04
https://www.facebook.com/KowloonEmpire/posts/pfbid02ZEFUe6oKiC1RpLVM7WX8NQvPFA1jCfd8tGYBVdE4LELvkTBB8A6pkJ3tgn9fT7yPl



最近看到在美國的討論區上又一次看到不同世代在爭論買房子的事情,常見的戲碼就是年輕人至中年說,在這個一世代,出身比較差的人根本買不了房子;嬰兒潮世代的朋友就說,就是你們這些年輕人都喜歡喝飲料買手機去旅行才買不起房子,我年輕時就是因為不會做多餘消費才買得下來。是的臺灣天天在吵的內容,在美國也沒有分別。

後面那種說法你很常見,答法也很簡單,那就是拿數字出來算。是的年輕人會喝飲料買手機去旅行,那麼是否不用手提電話喝白開水以及一輩子宅在故鄉,就買得起房子了?其實也是完全不能,雖然新一代過得比較奢侈是事實,但同時房價所得比真的有在拉開。相對於收入,旅行與手機都變得便宜了,房子卻變貴了。

所以年輕人會買手機與旅行,其實是價格使然。收入不高的年輕人,要買房子的難度大幅增加了,旅行與買手機的難度卻大幅下降,前者如果是拿來住,性價比大幅降低;後者性價比大幅提高。那犧牲旅行與手機去儲頭期款本身看起來就不太現實,甚至不太可能。一個只喝白開水不去旅行沒有手機的人,在現代不是赤貧就是怪咖吧?更不要說,房價漲的速度甚至超過儲蓄的速度,也就是不吃不喝也追不上的話,那不吃不喝根本沒有意義。

況且現代的年輕人也不愛去電影院看戲,不愛租錄影帶,不去保齡球與桌球室電玩場,不去迪斯可或夜總會,較少人吸煙,也很少買實體書,而買下房子的中年人年輕時又真的連電影都不看嗎?因此這實際上比較像是不同年代的娛樂形態不一樣。所以年輕一代的生活有部份奢侈了是對的,但說這種奢侈導致買不起房子則不太正確,甚至因果關係是倒轉的,因為買不起房子所以比較奢侈。現代年輕人節衣縮食搞投資的話比較想搞的也是美股而不是房子。

也就是說,門檻單純太高了,一個人跳不上一米的高臺你可以說他運動能力差,但直接放棄跳上四米根本無可厚非。

自然地,上面的討論最終也是沒有結果的,因為「手機飲料導致買不起房子論」其實是經不起數學驗證的理論。特意寫出來是因為我不想有人在下面更有趣的討論中,突然出現「那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都把錢花在手機上了」之類。當然有些人去到這裡就當機了,但是還是有年長的人比較搞得清楚狀況的,就提出一個比較合理的說法。

他說,其實在他年代買房子也不易,他自己也是很辛苦而且雙薪一起負擔才做到。即使在他們年輕的年代,出身一般的工薪族,亦不可能買下所謂的蛋黃區。所以他們買房子的時候,買的其實是當時的外圍,新發展,比較偏辟,交通不方便的區域,因為當年的他們只能負擔得起那地方的房價。

這段話比起那種批評手機的說法,就落地得多。美國就是 suburban,也就是城市外緣,而在香港八九十年代,你要買房子,其實有一個很好的選擇,那就是屯門,屯門是個甚麼地方呢?我小時候從市區入一次屯門,要坐至少三小時的巴士,因為他只有一條公路還經常塞車,去到當地,除了少數新的建案外,晚上漆黑一片,附近多少工廠或辦公室給你上班,娛樂場所也有限,路上到處都是牛與牛糞,所以那時候的屯門的確就是條件較差的工薪族勉強可以跟上的門檻。如果你在當時就買下來,去到三十年後的今天,屯門已變成市區只要半小時內就可到達,繁華,乾淨的新市鎮,房價也升了多倍。

美國也一樣,那些討論者說,他們年輕時買的時候那處是一片荒地,但隨著城市與公路的向外發展,這些地方也變得繁華,最終融入了變成了蛋黃區的一部份。漲價後他就賣掉房子,再以作為門檻換更好的房子,就是這樣換了幾次,一步一步的踏上階梯才買得到今天的房子的。所以他說,年輕人為何不試試像他一樣買下現在還很廉價的,交通不方便的外圍地區,再走一次他的路徑呢?他也拿出一些最近某些地段,把價錢算一算,還真的是現在工薪族也買得起的,但是就頗為偏遠。

這個說法就比之前的說法有說服力多了,至少少去兩次旅行真的有可能令你買到一個很偏遠的地區,這話套用在臺灣的話,你的確可以在中南部東部較為偏遠的地方找到這樣條件的資產。因此這個說法遇到的反駁也比較少,應該說沒有很合理的反駁,因為拉近了距離之後,就真的是「你省一點,門檻還是到的」。

那麼這討論就結案了嗎?也就是說,答案就是買你能負擔得起較偏遠的物業,然後年輕人就可以走上兩代一樣的道路嗎?

面對這個問題,我思考了一下,然後我覺得這個答案還是不完整的。原因是甚麼?原因是我看這篇討論的時候,正身處日本的東京,而日本剛好就是上述理論的反例。因為有一個前題在日本並不成立,那就是在這裡,大都會區的向外發展已經停止,倒轉像水退一樣,都會區正在向內萎縮中。

在八九十年代,也有一堆日本人,抱著上述的心態,在一些都會外圍或者二三四線市鎮置業,他們心裡想著未來的日本會更繁榮,然後這些長期投資將會成為新的繁榮地區。結果卻是相反的,三十年過去那些外圍地區不僅沒有變得更繁榮,而且人口反而流失,全部擠到東京去去了,哪怕是京都這樣舉世聞名的城市,外圍的地區也是直接整條街荒廢,而有些地方直接是整個市鎮都走向荒廢,連維持基本公共服務的資源與人力都不足:但你可以看到那些公共服務,商店街是曾存在過的,那些招牌,公共設施還在,只是看起來就像異塵餘生一樣破爛沒有人。

自然地,這些地方的房價別說漲上去了,他們比起一開始便宜買的時候更便宜,甚至崩到負價值,維護成本高過租值。那房價在崩,豈不是人能買到心儀的房子?或者日本人口密度低了人均空間更多了?這也不對,一開始就買不起的精華地段,因為人都往這些地段段擠反而變得更值錢了,配合日本人下降至比臺灣人低的收入更買不起。那些騎牛找馬的購房計劃,牛換不了馬直接死掉,擠的地方變更擠,沒人的地方變更沒人,繁榮沒有平均分佈反而是更兩極化。

所以上面那個「年輕人先買自己負擔得起的房子」的計劃,在日本的結果就是直接化為烏有,年輕人買自己負擔得起的房子然後等幾十年,他變成了甩不掉的負債。反而變得更貧窮了。相信沒有誰是諸葛孔明,大家同一個年紀,做出買「自己買得下房子」的決策,也不是因為有水晶球預知了三十年之後會怎樣,只是美國的年輕人比較幸運,日本的年輕人比較倒霉,所以前者換到了好的房子安享晚年,後者成為了下流老人。

整個理論的漏洞在哪呢?就是「假定了繁榮會擴張」,繁榮就像河道的水,會有漲退,遇到乾旱的話,就不止水退甚至可以直接乾掉。但城市並不一定會擴張,日本在三十年前就已經少子化,但當時看不到結果,過了三十年這些少子化的兒童都變成了中年後,才知道少子化後,都市就會走向一極集中,外圍的地區會被廢棄。

美國那個七八十年代的年輕人,之所以成就一個在外圍買房子,放著就致富的人生,只因為他住的地區,剛好是一個擴張中的地區,而他受惠於這個大形勢,也就是所謂的在風口上豬也會飛天。而在臺灣,香港,大陸,這招都完全可行,年輕時一堆人只是因為「不想幫別人還房貸」這理由買了房子,幾十年後到處都是被風口吹上天的豬。

嬰兒潮世代能這樣玩的原因,正是因為嬰兒潮,人類在 1950 年的人口是 25 億人,1980 年人口是 45 億人,2010 年人口是 70 億人。二十世紀其實非常特殊,因為人口的增長異常高速,有些地方例如臺灣,在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三十年代間更是從七百萬漲到一千七百萬,直接漲超過一倍。而在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口,在八十年代才走到三十多歲的青壯期,因為八十年代開始三十年,就是這種人的生產與消費力的不斷擴張與投入經濟的時期,導致一片欣欣向榮。都市是不斷的擴大,甚至出現像深圳與杜拜一樣,從空地變成國際級大都會。

還記得我年輕的時代,當年最憂慮的事情,就是人口爆炸,看著這樣的人口增長速度,我們害怕未來世界變得擠迫得像戰鎚的巢都世界一樣,畢竟維持這樣的增長速度,豈不是 2040 年我們就會有一百五十億人,2070 年就會有三百億人嗎?去到廿二世紀小叮噹出生前人口已突破六百億人了。當年的科幻作品不少都是講未來世界有多擠迫,人口爆炸有多可怕的事情。如果人口一直這樣增長下去,所有蛋白區都會變蛋黃區。

那時候日本人也相信這件事,八九十年代的日本人只會害怕人口爆炸,所以先買先贏,中產們到各個外圍地區城市卡位搶房地產,打算承接未來的人口。那時候他們才聽到生育率下降的新聞,也沒有很當一回事,畢竟人口還是在增長的,地球的人口已太多了,少點生育率不是更健康嗎?那時候我們這些人聽到日本少子化,也覺得這只是他們的特殊文化使然,也不覺得這對未來有很大影響。

結果日本就提前示範,生育率下跌怎樣在未來全面變成一種無法復興的蕭條。然後我們才察覺少子化並不是日本特有的現象。首先是收儒家影響的東亞國家,例如南韓臺灣中國香港也走向少子化,大陸的一孩政策去到最後直接大家不婚不育。

不久之後原來西方也走向少子化,最後我們赫然發現連印度都走向少子化,我一直以為像印度這種國家根本不可能有少子化的問題,但這三十年,印度的生育率其實是下降了一半。換句話說,可能人類人口根本不會漲到一百四十億,而我們會在不久的未來去到某個頂峰,再開始滑落,不是某個地方滑落,而是全體人類。

先不講不婚不生如何快樂一生,或者甚麼人工智能機械人在你晚年時會幫你刷屁股洗澡甚麼的,至少有一件事不再成立的,那就是「買都市外圍等待升值再換房子」這個策略,對你是買了你能負擔的偏遠房子,但未來哪裡來的人口,驅動城市發展到那裡去?會不會倒轉,城市區域在未來走向萎縮,然後你買的房子不僅沒有變成蛋黃區,甚至連蛋白區都被除名,反而變成荒廢區?

城市的興衰就是人口的興衰,地產
香港獨立五訴實現 2025-05-06 08:33:19
城市的興衰就是人口的興衰,地產的興衰也是人口的興衰,人口發展態勢會決定了他們未來的價值。

偏遠地區在貶值,精華地區卻在升值,買下偏遠地區又怎可能追上精華地區?

當你自己國家的人口走向萎縮,年輕人反而都聚集在國家最大的城市,因為找工作上班消費交朋友都方便時,大家就像外星人都攻擊東京紐約不會跑去攻擊澳門與胡志明市一樣,都寧可爭奪那個小小的市中心,無視了外圍那廣大的空間。然後人類人口減少,反而越住越擠,同時越來越多房屋荒廢,因為他們既沒辦法上班也不方便消費,甚至連附近的公共服務如警局,醫院都在減少,治安變差,看病都成問題。這種地方要如何升值呢?但如果人口萎縮,這些地方真的能維持現狀嗎?

嬰兒潮的年輕時代,給予一個當時合理的經驗,可以是完全無效的。所有投資都是建基於對未來的預測,如果未來的發展跟你預測的相反,你得到的結果就是相反的。

所以那位美國長輩提供的,只是一個經驗之談,或者人生總結,卻不見得可行。過去三十年可行的方式,在未來三十年可能是逆反的。畢竟騎兵主宰了戰場千年有實跡可證,所以歷史告訴我們要保衛國家就要建立強大的騎兵嗎?別說偏遠地產等升值是否合理,連是否應該要買房地產,本身都是一個問號。

地產其實非常受政治與政策影響,甚至互為影響,之前說生育率下降會導致房地產價格下跌,那又是必然嗎?那你就得看看香港,其實香港的人口態勢,地產本來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幾年就崩了。

但香港人不能容忍地產崩,就實施了非常寬鬆的入境與移民政策,讓大量人口湧入,很容易就能變成永久居民,並直接減少公共房屋供應。一堆中產階級因為借了房貸騎虎難下,所以也支持這樣的政策,比起甚麼香港的未來或者過度擠迫,有甚麼比把自己從債務中救出來更重要。

結果反而變成了地球數一數二的高租金高房價地區,也改變了香港的政治圖譜,使地主階級變得無比強大,勞工階級則直接變劏房階級被租金剝削。而日本政府則是讓他萎縮,都死守國籍居留權甚麼的不亂派,寧可地價崩都不要五胡亂華。大家都生育率下降,人口萎縮,得出的結果卻相反,這絕對是政治使然。

倒過來說,說了日本那麼多萎縮的蕭條,但這個國家去到今天還是穩定,安全,文化根基厚,而且生活環境愛靜優渥的,他們雖然收入減少了卻換來了別的東西。香港的收入多日本不少,但是經濟累積下的未爆彈恐怕比日本更多。

舉個例子說,臺灣少子化,房市要崩了,之前有很多房子的人生勝利組不甘心,所以把心一橫,想要直接從中國大陸招來大量人口,去填補房屋的需求,把崩掉的房價救回來呢?那人口問題變成政治問題了,買了房子的階級,就會跟沒買房子的階級對立起來,外來人口湧入,資產擁有者得利;勞工的收入則會下降,公共資源社會福利也會分薄。

所以一口咬定未來臺灣的房價會漲到永遠,還是今天已是頂峰,慢慢就會走向衰落,到頭來都是你對臺灣未來政治的看法。2028 年,2032 年,2036 年,誰會執政?那些人的利益何在?他們需要更多人口嗎?那自己生不出來,他們會從哪裡引入人口?還是直接不引入人口任由老化?這絕對關係到你買的房子將來會變成甚麼的。

說回當初美國的討論者,我認為他們的問題,是不去談論大環境的變化,而覺得這只是一個人生規劃的問題,覺得決定事實結果的是自己怎樣消費,買不買甚麼,甚麼時候買房子之類。這其實是見樹不見林,忽視了人口變化與國家政策對結果的影響。

當嬰兒潮產生的金字塔,正在以相反的形態收縮時,那未來三十年,世界的發展很可能就是過去三十年的逆反。




yudian:
台灣原本前幾年房市很不好,但2024年因政府青年購屋政策+台積電的拉抬,有台積電的區域房價翻了好多倍

Cheng Lap:
事實上臺灣長年租值比例極高,不是一個很好的投資。

yudian:
或許可藉由增貸來使用

Shuo:
其實在疫情期間,台灣的房市就漲一波了,那時候的說法是不少熱錢沒地方去、流到房市和虛擬貨幣,預售屋很多人去看。而且有在觀察房價市場的話,蛋黃區很多都是半年內就轉手抬升價格,不是靠租金在投資的。


J Lam:
其實日本的國策都已經開始改變對外開放,開始引進外國移民。我上年去到箱根的便利店都已經有很多的南亞員工。不竟日本的社會和經濟也比南亞好,南亞員工也較能忍受日本鄉下的情況。歐美比較富裕的國家,也是靠外國移民去維持人口結構。畢竟國內沒有人消費,房價和商業都會掉下去。

Cheng Lap:
那不見得是移民,那多數是留學生。只是這種服務業,本質上還是內耗。所以日本的收入已經低過臺灣了。


Chaffee Yiu:
所以純以人口未來發展論 美國西及南部地區的房價還是有機會以上文的做法成為房地產擁有者並致富。當然魔鬼在細節內。

Cheng Lap:
我認為要致富不如做股票,沒必要拘泥於房地產。


Louis Louis:
在這世代還是很喜歡生小孩的人,好像只有信伊斯蘭教的人?

貧窮/戰亂/富裕好像都沒有令他們不生小孩?

Cheng Lap:
一夫多妻制,而且還真的把女的當生育機器。


Zihjhen Yang:
韓國集中於首爾一地亦為一例。


Mike Chen:
加拿大近年來也是引進大量外來人口,
導致房價、租金大漲,
社會對立增加,治安惡化。


Minway Hsu:
來個生育率的圖給大家參考



劉建良:
最有利於自己發展的做法,就是「準確預測將來的社會發展並擬定執行最佳對策」;但現實中,最難的就是預測將來、第二難的是擬定最佳對策。


Nicholas Wang:
這篇文章講述的很好,但其實本質只是很簡單的常識,不過房地產跟人口的週期跨度很長,通常都是3、50年甚至上百年,但人們的思考是看不到這麼長遠的,也不一定經歷的到。
再加上人類都有路徑依賴的習性,最後就造成現在這種情況。


Lok Li:
你不生,自然有其他第三國家的人幫手生

κι γεμηϑ:
第三世界一樣少咗人口,慈善組織收皮,農業又賣唔去外地賺錢畀人工,絕對貧窮下一定會縮減人口


Sophie Liao:
思考一件事情的細緻,可以想到這麼長遠去做決策,是厲害的功夫也是值得學習的分析能力。


蘇君毅:
藤子不二雄不是只會畫多拉A夢而已 ,他這套異色短篇集很多故事都很驚悚的


盧億:
理性好文
AskRob 2025-05-06 08:33:37
非洲人既天下
永嘉玄覺 2025-05-06 08:39:13
以前係多子化先唔合理
法蘭西小事 2025-05-06 09:00:20
全世界 伊斯蘭教先會多生 其他國家等被人口統戰
傷心難過又如何 2025-05-06 09:02:30
非洲要崛起了
克擇名 2025-05-06 10:06:14


智慧老人鄭垃:「俄羅斯未出主力,大縱深戰術乜乜柒柒
香港獨立五訴實現 2025-05-06 21:56:41
金黃閃電 2025-05-06 22:15:38
6.36 births per woman (1960)
5.14 births per woman (2022)

其實尼日利亞嬰兒出生率都下降,因為樓價上升,搞到唔願意生
友誼至上 2025-05-06 22:17:27
最後得啲蛔豬因為信邪教而係咁生
Neutral 2025-05-06 22:20:20
以前社會少娛樂, 做愛就係最低成本而且達到最大開心
而家社會多左娛樂, 多左資源,
所以生少一個, 自己就可以多一份資源, 多一份時間同精力去享樂 / 追尋其他人生意義

所有發展中國家繼續發展落去都係呢條路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