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美國開心,同日本強大、日元國際化冇衝突
廣場協議並不是什麼美國對日本的陰謀,相反日本是推動這一協議最積極的國家。根據1995年日本經濟刊物《經濟學人》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日本財長竹下登承認,是他主動提議召開這次廣場會議,而非美國財長貝克。這與當時的國際匯率波動有關,也與日本的國際化戰略有關。
1980-1985年間,日本的經濟增長率為4.8%,美國約為1.5%;勞動生產率方面,日本約為3%,而美國僅為0.4%
這時,日本的資本管制又轉向:限制資本流入,鼓勵資本流出。
1980年12月日本實施新外匯法,推動外匯自由化。
1982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國際化戰略,試圖讓日元升值,幫助日本企業在海外市場進行大規模收購和擴張,促進日本產業結構調整,形成全球化經濟格局。
1985年,日本政府發布《關於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展望》,宣告日本進入經濟、金融全面自由化、國際化階段。
「日圓震撼」同時也提供中曾根康弘一個有力的論點,支持他重整日本經濟的決心。中曾根康弘強調說,日本不能永遠依賴出口基本產品,而是必須走個自由化,從大量補貼少數農業,轉移到提升服務業,並發展附加價值較高的產品以利出口,例如金融服務。
日本政府有升值日圓的內在動機,想藉此推動日圓國際化,提升日本的國際經濟地位。
1982年,中曾根康弘出任日本首相,這是一位急於展現自己宏圖大志的日本政治家。在「廣場協議」尚無計劃的時候,作為首相,中曾根就委託大藏省前財務官細見卓設計了一個「日元升值計劃」,這個計劃的目標是日元升值至1美元兌170~180日元之間。也是在中曾根康弘任上,日本與美國於1983年聯合成立日圓美元委員會,專門商討兩國匯率、金融及資本市場問題。
當時的日本,不僅有積極推動日圓國際化的首相, 也有渴望看到日圓高光時刻的大藏省。作為主管金融和財政政策的大藏省,此時在政策上更加看重匯率的調整,並有透過日元國際化和日元升值增加大藏省官員的國際曝光機會而有利於其在國內政壇上競爭的動機。
1973年世界石油危機爆發,嚴重依賴於國際原油進口的日本遭遇重創,日圓升值有利於應對石油價格上漲。當時的日本,尤其是官場和商界,普遍存在著一種急於提升國家地位和擺脫低調甚至位卑的國民心理。
日本大藏省前高官行天豐雄,曾在書中記載了日本財經官員當年參加國際財經會議時的尷尬狀況。所以,在「廣場協議」的政府聯合公報中,日本人願意寫下「大力推動金融市場國際化,讓日圓充分反映日本經濟的潛力」這樣的條款也就不奇怪了。在民族榮譽感面前,日本政府官員內心確實願意讓日圓升值。
為此,日本在實現經濟持續成長的同時,將持續致力於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推動金融和資本市場的自由化、日圓國際化等,同時也將積極推動新多邊貿易談判的早期啟動。
このため、我が国は、景気の持続的拡大を図る中で、引き続き国内市場の一層の開放に努め、金融・資本市場の自由化、円の国際化等々を促進するとともに、新しい多角的貿易交渉の早期開始に向けて、積極的役割を果たしてまいります。
[演説者] 中曽根康弘内閣総理大臣
[演説種別] 施政方針演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