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流行講不婚不生,幸福一生。覺得窮人明明收入只能剛好養活自己,生孩子的話,不僅自己的生活品質下降,而且孩子也註定在貧窮與照顧不足下成長,又沒有資產可繼承,人生會過得艱苦,那不如不生孩子免得害人害己。這種思想的盛行,會有人認為是生育率下降的原因。
很多人都覺得這是現代才有這種現象,但其實不婚不生的思想,自古以來已經存在。不僅出家人不婚不生,在古籍中其實也有常常紀錄到處都是獨身的男人,不嫁的女人。
人口老化勞動力萎縮生育率低的現象對農業經濟害處非常明顯,所以古代的政府經常都要做一些政策去迫人結婚,臥薪嘗膽的故事大家聽過,越王勾踐怎樣生出足夠的士兵去逆轉勝吳國呢?就是立法二十歲的男人不結婚,十七歲的女人不嫁出去,直接犯法,迫大家恐慌性的隨便找個人結婚生子。
我們現在讀墨子,都只聽說過他們搞社會主義,兼愛非攻。但墨子也主張,那就是男人應該跟幼女結婚然後盡快生子,他認為女人平均要三年才能夠生下一個孩子,而社會必須勞動力才能夠富裕,所以最理性的做法就是女性身體一能夠生就要開始不斷生,生到生不出來為止。因為這犯下現代諸多大忌,所以大家都當墨子沒說過。
是否只有中國才這樣呢?其實西方也沒有分別,早在二千多年的阿里士多德直接說生子會導致貧窮,古希臘人也有不婚不生的問題,及後的羅馬帝國,也一樣出現了這問題,大家就是不婚不生。同樣地,西方的政府也一樣課單身稅,懲罰不婚不生的人,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些人就故意跟兒童結婚,然後等他們有生育能力時就離婚,再跟另一個兒童結婚,合法地不婚不生。
從歷史看,不婚不生並不是異常,反而自古有之。
那麼政府強制結婚生育的政策有沒有效果呢?短期效果總是有的,像越王勾踐刺激生育是為了打仗,那當然是多多益善。但長期來說,結婚可以強制,生育可以強制,可是土地資源卻不會增加,社會財富分配也不會平等,窮人養不起孩子這件事是不會改變的,用權力強迫窮人結婚然後生孩子的結果是甚麼?不是真的夭折,就是人為夭折,不然就是棄嬰,不然就是當孤兒,養不起就是養不起,用制度迫都沒用。
人人都可以結婚,人人都可以生子,這其實是一個理想。因為「養小孩是個經濟負擔」這點是恆古不變的,任何社會和平久了,都一定會出現資產向少數人集中的現象,資上擁有者的租稅權力,終究會讓底層勞動者走向僅夠糊口。這不是東亞獨有的現象,連近代的西方國家也能出現高達三份一人口不婚不生。事實上人類每一世代都有相當顯著部份的人,是沒有留下後代的。
所以最終形成的就是大家庭,那些地主,或者任何經濟上負擔得起的人,他們生大量的孩子。這些大家都應該聽過,以前的家族可以動不動就十兄弟以上,舉個例子,康有為就有六個老婆,十五個子女。這些家庭不僅能夠負擔得起這些孩子吃飯穿衣,最重要的是能夠僱用傭人,奶娘等幫手,因此生孩子也不會對父母構成太大的負擔。
這可不僅是東方,連西方也一樣,有沒有看過一套電影香港叫「仙樂飄飄處處聞」臺灣叫「真善美」?裡面的男主角是奧地利的紳士,他一個前妻就七個子女,而女主角就是男主角出錢請的家庭老師。事實上,較大的家庭請幫傭也比較有成本效益。以前的生育率,其實就是一個家庭生大量的孩子,跟不婚不生的人平均出來的。
只是去到現代,連負擔得起的人都不會這樣生了,畢竟以前能這樣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各種多夫或多妻的制度。但去到戰後的社會,這種制度多數被廢除,一夫一妻制成為了人類社會的主流,因此妻子一人的生育與養育能力,就是孩子數量的上限。結果就是連有錢人都變成只有少數孩子,結果以前那種有錢家族填補不婚不生者生育率的效應就消失了。
即使去到現代,社會的財富分配還是不平均的,還是窮人養不起孩子,有錢人能養得起很多孩子,這點沒有改變;所以窮人不是不敢生孩子,就是生了孩子之後放棄或者完全教不成,這點還是不變;但現在擁有養得起幾百名孩子財富的有錢人,卻不會生幾百個,結果生育率下降與其是因為不婚不生的人,不如說是家庭的規模普遍縮小,生育的年齡也普遍提高。
那讓財富平均,階級流動,就可以提升生育率嗎?其實也不會,因為階級就算能流動也需要十年廿年的奮鬥,而且正好是生育年齡。高教育程度白手興家中的人反而不容易生孩子,原因是如果沒有家底的話,這些人的生活品質,是取決於其事業。在沒有家族支援下,生孩子足以摧毀一個人的事業,一個女性如果有一份不錯有前途的工作,階級向上流動中,懷孕生子會導致事業至少一年或更長的空窗期。不僅直接停止了那個向上流動,失去事業的話直接跌回無產階級,養孩子的本錢也失去了,一個靠事業去向上流動的人,最好的情況也只是中年生子。
更不要說像在香港,獨留兒童在家是犯法的,可是如果父母都是努力階級翻轉白手興家的人,父母天天都要工作,又沒有傭人或家人幫忙的話,哪裡來的人在家呢?保障兒童的法律動機是好,但是副作用就是「沒有兒童,就不會因為犯法了」了。所以階級翻轉這件事的可能性很高,投入進去的人就更不可能生子。
從歷史看,針對不婚不生的人多數有反效果,就算迫他們最終都會製造出大量有問題的家庭以及養不起的孩子。或者部份人類有著不婚不生的傾向,本身就是天性,事實上社會化的生物例如螞蟻,都沒有全部成員都繁殖的。蟻后負責繁殖,工作的工蟻與兵蟻卻不繁殖,這跟人類少數有錢人生大量孩子,再僱用貧窮的人當幫傭,似乎有相似之處。
通常比較有效提升生育率的方法,就是直接為父母提供經濟利益,例如現代的補貼,或者古代的王朝會為多生兒女的家庭,直接送幫傭給他們協助養育。當然這又會引致另一個問題,真的有能力的人不會為了那點補助生子,還是發展事業為上;而貪圖補助而生孩子的父母,通常都不是有能力者,甚至自己問題都很大,結果就是教養得很糟糕,從以前地主富人多生子,反而變成了最窮而完全沒有向上動可能性的人生最多子。導致教養水平大幅降低,甚至形成社會問題。這是目前西方國家普遍使用的方法,副作用就是底層父母很用力的生,底層人口不斷澎脹。在各方面變成了政府的負擔。
而且靠政府補貼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資源並非無限,最終會導致不斷加稅。反而更為打擊中層人口生育的動機,使人口的質素下降。
要怎樣才能夠令有能力,肯工作的人,可以不影響事業的情況下養育子女呢?這問題要怎樣解決,似乎目前還沒有甚麼頭緒。
圖是「仙樂飄飄處處聞」那個奧地利紳士生了的孩子群。有錢卡好能生又能養。

Cheng Lap:
另外有說在農業社會就算不是富人,也會生很多孩子,但其實這說法是忽視了土地是屬於誰的。土地是屬於自己的自耕農,當然可以生很多孩子。但是租地的佃農是不太可能負擔得起同時養育大量孩子的。
Henry Yu:
「似乎」沒有頭緒,不過看完立兄一番考古之後答案呼之欲出。只不過符不符合現代倫理或各地政府們會不會從新考慮是另外一個問題。
Cheng Lap:
社會是必須讓勞作的傳統得以延續才會繁榮,但現在卻相反,鼓勵不勞作的人。
Clay:
會工作而且比較負責任的人,可能會想到一萬個育兒的問題,預期的養兒時間/金錢成本較高
其實祖父母輩是很好的幫忙,不知道香港居住地方細/愛買樓的影響有多大
Cheng Lap:
那就是直接沒地方養。完。
C Chou:
《史料搬运工|不肯生养孩子的南宋“愚民”》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4383.html
Cheng Lap:
是的
Chun Kit Wong:
回教徒狂生的,所以想人多生就宗教入手,不過某政權就肯定唔容許
Balin Ebergy:
增加生育率可以參考這兩個日本範例
https: //youtu. be/Mmy_jaxsHw8
Wen Jiagu:
在台灣,老一輩大多數人都有孩子。沒結婚生子的很少很少。
Balin Ebergy:
其實很多,我家掃墓有一個大墓區,是爺爺上一輩的快十個人的墓,跟我們沒有親戚關係,是曾祖父那輩的朋友,全部都是沒結婚的羅漢腳
Wen Jiagu:
應該是說現在65-79歲的這一輩,幾乎都有結婚生小孩。那個年代平民賺錢是相對容易的事。
Balin Ebergy:
戰後嬰兒潮一二個世代的話感覺不太一樣(?)
路人甲:
刺激生育最好是讓人無後顧之憂,也就是除了生這件事之外其他都有人能代勞
印象中古文明發展時到某個階段會是聚落集中輪流照顧幼體
此時生育者就沒有犧牲時間照顧幼體的問題,自然能增加人口又能保持勞動力
現代人的生育成本太高
另外用靈性進化的視角來看,人類確實到了不用生育也能推動世界進化的階段了
Candy Siu:
其實我老公朋友80後都有唔少私生子 只不過無講出來 其實現代都有情婦
Figlio Perduto Mattoyevski:
性之所以有咁高度嘅愉悅,相信就係因為生仔本身就係搵老襯
Terry Wong:
人類發明了避孕套,就好大程度hack了這個system
廖國龍:
日本幕府時期的江戶,大多數窮人也是一輩子王老五。
MoreMore News & Vision:
這裡面提到好多刷新三觀的歷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