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patreon.com/posts/she-hui-guan-ce-118337524
我覺得最近我寫得太多文章了。可是我還是要把整個問題收尾,那講述清楚就是「君主立憲」與「民主」的關係。上一篇文章講到,君主立憲是一個偶然被證明有效的制度,而且他一開始只是寡頭政治,貴族議會,平民根本就沒有參政權。
其實這是十分正確的,別說以前,去到今天大部份人都是對政治漠不關心,只是想過好自己的生活。那以前識字率未普及前的農民百姓,又怎可能比現在的人更關心政治呢?大眾參與政治這件事其實在很長時間裡,都是很荒謬的想法,大部份人連自己國家在地球哪裡有哪大有多少人都搞不清,只能理解很簡單的事,靠感覺去過活,靠少數明事理的貴族去管理一切,他們也樂得清閒,帝力何有於我?
大部份情況下,農民都是過自己日子,而貴族們也只向他們徵稅,不太管他們自己過的日子。其實人類最想是甚麼都不管,然後就有住有吃有喝的,有時間就睡覺娛樂,連法律都不太能理解了何況政治?受過教育的人如此,何況是活在中世紀的農民,而貴族統治也用千年證明了他是可行有效而且能持續的。
問題是殖民主義的興起,產生了一個問題:殖民地。
殖民地為何會導致問題呢?那就是殖民地並沒有貴族傳統。需要放棄家園冒險走向新天地的多數是窮人,活不下去的人,機會主義者,被迫害的人,在歐洲養尊處優的貴族是不太願意跑去美洲開墾的。
殖民地是怎樣管治的呢?因為殖民地就是一片甚麼鬼都沒有的空地,如果不是有一群窮人自願上去搞些甚麼,就不會有經濟價值,宗主國通常不願意為一片空地付錢額外養太多官僚。所以殖民地治理的方式,是以最低化行政成本為原則,往往就是引入自願去殖民的人,然後讓他們自己管自己,盡快的多點收成增加稅收地租就好。宗主國提供的是軍事的保護,即陸軍與海軍,特別是針對海盜與印第安人,換取稅收,除此之外一概不管也沒時間管,宗主國們在忙歐洲的事。
這是為何新天地會被視為自由之地的原因,正如前面所說,祖國與政府的存在非常薄弱甚至根本就是沒有,跟我們今天政府無微不至的連物價都管完全不一樣,那時候的新天地真的你做甚麼說甚麼都可以。只要你交租稅就好,而且租稅相比起歐洲也不高,殖民地人民對於宗主國來說,比起臣民更像租客。而大英帝國之所以壯大,是因為英國不會為殖民地投以多於必要的成本,殖民地是為了帝國賺錢而不該亂花錢。
河水不犯井水,殖民地人民也不太管歐洲發生甚麼鬼事情,無心參與祖國的政治。但是歐洲連年戰爭,卻導致了一個問題,就是加稅。我們前面都讀過,從來英國都是國王要錢,議會則負責審批,問題是現在多出了殖民地以及一群殖民地上的人,他們有份被收稅,但歐洲的人民是靠貴族當代表,殖民地的人民頭上沒有貴族,即是沒有代表。
殖民地納稅人提出想要按人口得到議會代表,說白的,其實就是殖民地較富有的一群人,想要成為貴族進入宗主國的政治。留意的是,他們並非完全不能接受加稅,宗主國對殖民地的稅收也去不到真的讓大家沒飯吃的苛政,但他們就覺得錢付了自己就該有同樣地位。
有沒有留意到我用「納稅人」這個詞?香港很流行此詞,是因為殖民地上的人,身份就真的是納稅人,納稅人就是他對宗主國除了納稅之外其實沒甚麼別的角色。沒有地位不是骨幹,而宗主國關注的也只有納稅人納不納稅,其他事情也不想管。所以納稅人其實很像租客。
然後結果是怎樣呢?你們對稅有意見?英國議會對稅收方面其實表達諒解,所以沒有硬要徵稅。但是錢可以談,權力沒得談,讓殖民地「納稅人」進入議會影響英國政治這件事,當然不受英國本地貴族歡迎。用臺灣比喻的話,就像是加入了十幾個外島各自有立委,想想也知道這件事會對英國政治有多大的衝擊。對於英國議會來說,在英國本島的貴族既然能代表那些農民們,那今天我也有聽你們殖民納稅人的意見,所以不用擔心,我已在議會代表了你的利益了,所以甚麼殖民地選一堆精英入英國議會這件事就不了。
這是為何英屬殖民地第一個鬧獨立,而不是西班牙殖民地的原因,正是因為英國自己有議會系統,所以殖民地人民才會有這種期望。跟今天的香港移民很想要被英國接納,或者另一群香港人搞民主中國一樣,其實殖民地人民都有一枚想要在宗主國出頭,而且想要干涉宗主國的政治,問題是宗主國才不想要多群人搞亂原本已很亂的本國政治。
因此殖民地人民通常都是被拒於門外的,知書識禮的貴族才有資格從政,你又不是貴族你怎樣從政呢?那就像你都沒讀大學你憑甚麼當教授呢的資格論。殖民地的富人們就要為自己從政找合理理由,最後他們得出的結論就是「納稅人就有資格從政」,既然我有交稅我就有權從政管法律,跟貴不貴族無關。
殖民地沒有貴族,只有地主,所以有份交稅的地主就該從政。英國當然不可能為了他們這樣的口號就修改行之有效百年的制度,結果美國就獨立了。美國的政制其實就是直接從英國抄過來的,只是沒有了君主,參政權與投票權,就從貴族與宗教等代表,變成了有份交稅的人。沒有了中世紀的世襲貴族,美國人就參考遠古時期的羅馬希臘城邦的地主公民制,這些階級的功能改由公民分擔。
殖民地多的是待開荒的土地,只要你想你就能成為有土地的人,所以邏輯上投票參政權就比起歐洲的議會廣得多了。
所以你可以看到,美式民主的源頭,其實就是君主立憲制既拿走了君主,也拿走了貴族之後,拿「納稅人」去填充這兩個角色的結果。主導君主立憲的階級是從軍事與政治成就中產生的「貴族」,主導美式民主的階級是從農業與商業產生的「有錢人」。你可以看到君主立憲制的核心還是血緣,而美式民主制的核心是錢。因此,君主立憲其實是「裙帶政治」,美式民主其實是「金權政治」。
因此列寧才說美式民主是「資產階級民主」,因為他真的是,在美式民主中你有土地的男性才可以投票,所以美式民主本質上就是有錢人共和國。並在憲法中禁止了貴族與君主階級的存在,因此階級變成了以財富去劃分。並不存在江戶時代那種「我雖貧窮但還是貴族的武士」或「我富甲一方但我還是平民的商人」,你有錢你就是上層窮就是下層,經濟權力就是政治權力就是社會地位。
當年民主也不是算甚麼正面的詞語,因為「有錢就大晒」的美式民主,其者是一種沒有格調欠缺道德的下流政治,比起忠烈之後的貴族,一堆不擇手段賺錢的人掌握權力,比起貴族更殘忍的壓搾勞工,被視為沒有信用,沒有德行,不正義的社會。
但不論美式君主還是君主立憲,都並非現代民主,因為他們都非普選。美式民主更接近民主的原因,並不是這個制度本身特別民主,而是這個制度的投票門檻較低,而北美殖民地又到處都是土地很容易就擁有土地,一般人拿到投票權的可能性大很多。同一個制度如果用在舊世界的社會,即是歐洲亞洲,擁有土地的人本來就少數,所以也一樣只是少數人的寡頭。
Cheng Lap:
因此香港雖然是英國殖民地,但其民主運動,其實跟美式民主的起因比較像,香港本無貴族也無忠烈之後,在戰後幾十年變有錢了,開始畏懼法律不在自己控制下突然改變,所以想要香港或中國的參政權,並主張自己就是納稅人公民責任就是納稅,就是為了保障自己的資產與人身安全。而反應也是同樣的:你們這些暴發戶憑何取得政治權力呢?
Cheng Lap:
這也解釋了中國政治為何沒有民主,畢竟不論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們都是軍事建國的,因此,他們一開始就有「忠烈之後」,也就是實際意義上的貴族階級,成為政治的核心以及優先維護的對象。官僚,政治系統都優先使用建國功臣。所以雖然沒有表面的貴族制但內部運作卻是貴族制的邏輯。只是在外力影響下,臺灣成功的民主化,而中國則抵抗住這外力影響,延續了貴族制。至於香港人於建國無功,所以被排除了權力圈外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William:
的確。中國乾脆直接給紅二代世襲爵位好了 :D
Cheng Lap:
但共產主義在理念的層面上主張無產階級專政,所以即使貴族制是必然但沒有辦法很明顯的做出來,一開始的平等主張明顯不合理,才會開始分流,有所謂的紅五類黑五類。現在則是隱性的紅二代紅三代。
Cheng Lap:
同樣地,為何清末的維新派多數是書生?因為他們想要延續的是立憲仕紳政治。
Chingheungfan:
感謝鄭大嘅解答,讓我釐清左唔少中世紀至現代嘅民主發展,同佢地唔同嘅起源狀況,特別係荷蘭嘅介入,同埋,英美政治制度嘅分別。呢一系列嘅文令我明白多左現況,雖然不盡相同,但從中會知道多左歐美係點樣建造同更新成而家嘅制度,佢地意外地不斷發明新零件嘅同時,本身自身已有嘅零件又特別多。有時都覺得有啲可惜,想深入了解嘅人點解咁少,明明呢類知識就算唔用於理解政治,用於理解企業都有幫助。
Cheng Lap:
我也一直很不喜歡這點,就是香港與臺灣有非常,非常多的人說自己支持民主。但是對於民主的本質與形成卻毫無興趣,也沒有人想要科普。發展民主運動都幾十年了,這片還是一片空白。大家對民主的理解就僅限於有票可投,這樣的民主當然是基礎薄弱的。
Cheng Lap:
所以香港對民主的追求流於形式,甚至連議員們都加入誤導民眾,將參政這件事從「擁有預算權力」變成「發聲」這種流近於「忠諫」這種行為。自許為東亞王朝官僚的忠臣,這對我來說實際上是付大家相信了一些不是民主卻裝成民主的東西。
Henry Yu:
「忠諫」在中國歷史上那麼多個朝代都是送死或被流放的一群,所以那些有「有問題的時候參加政府再進去改變,不要搞衝突」的想法的人基本上都是假設不受約束的政府是善良的都會聽你意見,實在無言。
看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