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世紀經歷了幾百年的鬥爭後,基督徒終於擊敗了摩爾人,將西班牙變成基督教的地區,聽起來對基督徒應該是一個光榮的時刻,之後應該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但戰爭之後,得回的卻不是想像中的繁榮富足王國,因為在統一成基督教後,強制改宗的政策,令不願改信基督教的穆斯林日漸搬離西班牙的南部,也驅逐了猶太人,西班牙的南部人口與生產力萎縮,最終影響了經濟。
當年的騎士貴族們完全不理解趕走了異教徒,西班牙應該是神所眷顧的國度才對,為何社會反而會日漸走向蕭條貧困?
今天你問一個農民或者工人,要怎樣從貧窮中走出來?大家最直覺的答案一定是賺錢,大家一起發大財恭喜發財,有錢就不窮了。當年的貴族們,他們可能很會戰爭與宗教的事情,不過對於經濟的觀念不見得與農民分別很大,所以他們也覺得解決經濟問題的方法就是賺多些錢。而在中世紀的歐洲,錢就是金銀,所以賺多些錢,就是得到更多的金銀財寶。
這就產生了一個今天已經非常少人聽過的經濟思想,英文叫作「Bullionism」,如果我不是在碩士時讀過甚麼鬼貨幣史的話,我也不會聽過這個冷門的詞語。不過如果你有玩世紀帝國三「亞洲王朝」資料片的話,其中一個大使館科技就是 Bullionism,可以用茶葉換經驗值,不過在生大砲的時候你應該沒心去留意科技叫甚麼名字吧。
這個名詞中文譯名叫「重金主義」,甚麼叫重金主義呢?重金主義主張,拿到的錢盡量不要花出去,相信只要金銀不斷累積,國家就會富裕。
這是不是跟不少現代網民主張的「不要買手機,不要去旅行,不要吃大餐,不要喝飲料,把錢儲起來致富」英雄所見略同呢?因為這最合乎人類的直覺,覺得如果當年沒把錢花掉現在就不會窮的經驗總結。或者覺得只要今天省吃斂用,積穀防飢,未來就可以拿你年輕時儲下的錢去養老了。
而在當時,哥倫布就剛好發現了新大陸,西班牙發現當地原居民有金銀之餘,當地還有大量的金銀礦,那還不發財了?既然賺到更多金銀西班牙人之後用搶用開採的不斷從新大陸運來源源不絕的金銀。就像臺積電不斷為臺灣引入外匯一樣,西班牙國內的金銀錢淹腳目,就令西班牙的人收入不斷提升,薪水不斷在漲,工資比其他國家的人都要高,這樣西班牙就像香港一樣變成了樂土了嗎?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收入多了薪水高了,到處都是金幣銀幣的西班牙,發現一件奇事,那就是物價漲得比薪水更快。不僅是西班牙,連整個西歐的物價都在上漲了。以前一個銀幣能買到的麵包,今天要幾個銀幣才能夠買到,物價在這段時期漲了高達五倍以上。薪水變高日子反而過得變苦了,為甚麼呢?
因為薪水就是物價,物價就是薪水,當時的經濟思想還很愚昧,沒辦法理解物品的價值會被生產物品的成本托高。比方說麵包的價錢,事實上是農民的收入,磨坊的收入,運輸者的收入,麵包師的收入的總和。一個地方的人都變有錢了,人均的薪水也高了,那麵包自然也會因此變貴。人人有錢,就會導致百物騰貴,通漲就是源自錢淹腳目。
同樣數量的金銀,能買到的東西少了,所以西班牙人就開始不斷的輸入外來的產品與農作物,這不僅把通漲輸出到整個歐洲,還打擊了西班牙本地的窮人。你薪水高了?別人那麼便宜你賣那麼貴?所以本地產業的買家就迅速減少,結果從事實業生產的西班牙人生意蕭條而倒閉失業,製造業也萬劫不復,生產力反而走向萎縮,進一步惡化通漲。
地主則成為了大贏家,不斷流入金銀,使地主受惠於不斷上升的租金,在地價變低時,他們向變窮的小地主們買下土地,兼拼成更大的地主,收到更多的租金,財富如滾雪球一樣不斷的澎脹。本地的通漲對於富人們是小問題,而且他們更樂意享受國外輸入的各種奢侈品。
對於地主而言,他能理解致富的經驗就是土地,土地也帶來他更多的財富,所以他投資的主要方式,就是買地,有錢人與有錢人互相競標土地。他們對於投資房地產以外的東西毫無興趣,收租買地穩穩賺,誰要投資甚麼工業,科技,產業那些高風險很可能血本無歸的東西呢?所以他們的人生就是不斷買地,錢太多了就奢侈消費,開舞會,花在各種炫耀之上。
最終西班牙的文化整體走向墮落,從事生產,實業的人不斷變得貧窮與挫折,還會遭到嘲笑與鄙視,一個人要每天工作只代表他是一個沒有財務自由的失敗者。有錢有品味的成功人士是不工作的,繼承家族財產的人就是人生勝利組,而有錢人的錢應該花在維持面子上。最後西班牙甚至出現了飢荒,因為當地主們為了最大化賺錢的能力將土地改為養羊時,西班牙連足夠餵飽自己的食物都生產不出來了。
一個錢過多卻不投入在促進生產力的社會,不工作的尋租者就越多,尋租者手上的閒錢,都會變成購買房地產的錢,在他們吃飯消費以外的錢都會變成地價。因為他們與他們的後代,慢慢失去了從事實業的能力,只能當房東,從政,做官,不想或沒法做官的人就從事詩詞文學。他們在政治上也會促進擁有土地的人盡可能減少責任的法律,以及文化上崇拜土地繼承者的社會。
當然這也有好處,就是西班牙在社會沒落時,倒留下了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不公的社會,豪門的內鬥,墮落的公子哥兒,追求虛榮的權貴,毫無意義的仇恨,矯情的文藝青年,皆提供了文學豐富的營養。
但富人子弟後代們還是繼續嘲笑生產者們不勤力不長進,努力工作還吃不飽就是你不夠努力,但為何你要工作我不用呢?分別就是我祖先積德,你祖先沒有,在劫掠新大陸的時代沒把握機會致富,你一代的努力憑甚麼超過我五代的累積。而且那些不工作而領到收入的人,租金與各種恩給是不能下降,我爸為皇室效過力的忠臣,他祖父又為了哪個戰爭流過血,因為我們過去的功德值得領到這些,誰都不能虧待,所以所有負擔都集中在那些因為生計而每天工作的窮人。
而這些不用工作有閒錢的社會勝利組當然又繼續把通漲推上去。窮人發覺祖先不積德是沒救的,結果不是犯罪冒險去翻身,就是直接躺平省吃斂用無心工作,有錢人收租不工作,窮人也躺平不工作,對外來的勞動力與工資越來越依賴,但不斷把錢花出去,也輸出了通漲去整個歐洲令物價變高,外面的東西也不便宜,儲下那麼多金銀也被通漲吃光,西班牙經濟就這樣被錢淹死了。
最後人們諷刺地發覺,貧窮不一定源自「錢太少」,也可以源自「錢太多」。財富是來自人類的工作,那些耕田的人,建築的人,服務的人,他們每天願意工作提供的生產力才是財富的本質。不論甚麼原因,不論過去誰的功勞有多大,不論國家許下多少承諾。終究一個由地主與特權階級主導,鄙視實業的社會,是沒有未來的。
人們發現了,不工作的人得到的比工作的人還多,工作的人負擔比不工作的人還重,那麼大家都會不想工作,而醉心各種不工作而取得財富的行為。比方說從事政治鬥爭去爭取稅金資源,假公濟私,投機賭博,努力發展事業不如嫁入豪門或者娶一個有錢老婆繼承資產,家族裡為了爭奪繼承權互相內鬥甚至見血。這都是西班牙發生了的事情。因為這樣的社會中,會越來越多人發現認真誠實的工作是最笨,最沒有希望的路。
所以你今天不會聽到甚麼 Bullionism,因為大家都看到西班牙的結果,西班牙幸運地拿到很多錢,但是思想停留在中世紀卻不懂怎樣處理這些錢,最終反而變成了禍害。
施 泰然:
「終究一個由地主與特權階級主導,鄙視實業的社會,是沒有未來的。」但是一個社會一旦長期和平富裕,很難不變成這樣。
Cheng Lap:
這也解釋了治亂循環,和平越長久,不公就越極端,最後都會導致和平的終結。
Kamwah Tam:
西班牙的故事,給後世當權者的教訓是:社會的設計,必須只有小部份人可以過富裕日子,其他大部份人都要勞碌工作。
Cheng Lap:
事實上經濟政策的基礎就是怎樣促進人類做其他人需要的事情,即是說,農夫可以種田,可以不種,不種就大家都沒飯吃,怎樣驅使他種,然後再將農作物供應給社會也就是市場?交易就是互相以服務與商品鼓勵其他工作者。
Clay:
現代貨幣易於流動,算是改善了一點吧,至少放在銀行的錢可由銀行借出去,儲蓄也可以是投資了。
至於恥笑工作的人,根本是社會毒瘤…
Cheng Lap:
但世情並不會變,會恥笑工作的人,是因為那些人想要克服自己的自卑感與不被尊重的感覺。
Cheng Lap:
基本上華人社會不是資本主義,而是重金主義。整個社會講求的就只是不斷的賺錢,儲蓄,華人社會之所以能運作是因為他依附於西方資本主義世界,西方以各種金融手段,將華人的資本重新釋放回各種產業上。
Cheng Lap:
同類原始的經濟思想其實還存在而且還是很多人的想法,只是他被結合在全球化的體系下,附屬於資本主義大國之下才運作下來。很多代工國家的主流經濟思維基本上就是重金主義,只是貨幣從金銀變成了美元而已。
Clay:
的確由細到大,成個社會都是鼓勵儲蓄,要洗錢都係買樓,但樓的特色是不會生產。
Cheng Lap:
所以內需經濟是搞不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