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香港人以驚人的毅力展示了他們對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權的追求。面對暴政的壓迫,他們在社會運動中高呼普世價值的口號,展現了對未來的希望與憧憬。然而,四年過去,這股追求自由的熱情似乎逐漸冷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令人失望的現象:對各種少數族裔、宗教和性別的歧視,以及對社會責任的冷漠。
部分香港人表現出對黑人、南亞裔、穆斯林、性小眾及其他族群的偏見,這與2019年時所宣揚的普世價值形成強烈對比。曾經大家團結起來反對中共的壓迫,如今卻冷嘲熱諷那些仍在為自由和人權奮鬥的人。
此現象背後的原因可能相當複雜。一方面,自1997年主權移交後,香港的政治冷感逐步加深,許多人只專注於自身的經濟利益,如房地產和股市交易。這導致公共參與度低落,區議會及立法會的投票率很低,顯示民意表達意識薄弱。對於重要的社會運動,如反國教、佔中、五區公投、高鐵撥款或其他民主訴求,香港市民似乎漠不關心。
許多香港人在社會議題上展現出極端個體主義的傾向,當面臨環保等社會責任時,他們選擇漠不關心,甚至認為這些與自身無關。對於全球性議題,如氣候變化和人權壓迫的討論,某些香港人缺乏原有對人權的關懷,將其視為「左膠」的主張。
有觀點認為,許多最初支持香港民主運動的人已選擇移居海外,留在香港的人中,多數並不關心民主,人權,自由,平等等原則,認同威權統治的人士大幅增加。這可能導致整體社會價值觀的轉變,使曾經的「自由鬥士」漸漸走向排外和自私的守舊立場。
2025年的香港,政治氛圍依然沉重,許多人對於被中共打壓的事件卻自我矛盾地保持距離,甚至對其他族群的困境視而不見。從一個自稱為「世界公民」、渴望民主和自由的社會轉變為一個充滿歧視和冷漠的社會,香港的價值觀轉變引人深思。
香港人是否能夠重新找回那份對自由和人權的熱情,或許需要每一位市民的反思與努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香港不再成為一個黯淡的「權力俘虜」的城市,而是一個包容、尊重多樣性及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社會,重返當年的「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