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磚國家農業部長齊聚一堂,討論貿易政策與糧食安全議題,氣氛看似熱絡寒暄,實則暗潮洶湧。隨著美中關係持續緊張,美國過去在中國市場長期盤踞的農產品供應地位,正面臨根本性改變。在這場貿易再洗牌的進程中,巴西與南非嗅到契機,積極取代美國成為中國的關鍵農產品供應者。
「美國牛肉的供應缺口,巴西準備填上。」這是巴西農業部長 Carlos Fávaro 在金磚國家農業部長會議上的直白宣示。
他表示,中國政府因「牛蛋白安全疑慮」暫停了多達395家美國牛肉工廠的進口許可,這個動作為巴西打開了新的市場空間,也讓這個南美農業大國,再次展現成為「中國農業產品主要供應國」的實力與野心。
事實上,巴西早已在大豆市場先下一城。僅在最近幾週,巴西便簽下來自中國的大豆訂單超過240萬噸,正式超越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大豆進口來源國。
美國農民焦慮:第一次貿易戰市場被搶 損失難恢復
美國農民對這場供應鏈轉移的焦慮,正在逐漸累積。美國大豆協會主席雷格蘭(Caleb Ragland)在一篇千字公開信中向川普喊話,表示美國生產的大豆中,超過一半出口至國外,而中國長期以來都是其最大買家,購買數量甚至超過其他國家總和。
「第一次貿易戰後,我們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就損失了將近10%,至今都還沒恢復。」雷格蘭直言,這場關稅對抗讓美國農民損失慘重、成本暴漲,甚至有人被迫賣掉農場自救。雷格蘭坦言,自己「三次總統大選都投給川普」,如今卻因貿易戰身陷困境,他哀求川普,「請結束這場與中國的貿易對抗吧!」
南非葡萄酒業者伺機而動 搶攻美國退場的空缺
除了巴西,南非也加入了這場農業供應鏈重整戰。南非葡萄酒市場分析師Michael Fridjhon指出,南非每年生產超過10億公升的葡萄酒及相關產品,其中近40%提供出口。
南非葡萄酒的優勢,在於其地中海型氣候與加州極為相似,加上成本優勢,讓其具備成為中國市場新興供應者的條件。南非政府近期也積極與中國貿易部門磋商,希望承接中國對美國葡萄酒採購的空缺。
中國進口「去美化」 農產品供應鏈大幅重組
隨著中國內需市場逐步復甦、消費力提升,全球農業供應鏈正悄然重組。巴西的大豆與牛肉,南非的葡萄酒,都成為此波「去美化供應鏈」的代表產品。對於中國而言,透過分散採購來源,不僅能降低地緣政治風險,也能掌握更多談判籌碼,但對美國農業來說,這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如果華府無法在外交策略上尋求更多空間,美國農產品將在中國市場進一步式微,過去賴以為生的出口紅利,可能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