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料隊中年紀最小的阿Sum(陳詠琛)一番話,卻令她反思,「阿Sum同我講,如果一個波入咗,都唔係你一個人嘅錯,大家都有錯。」阿Sum在籃球場長大,深明團隊運動就是互補不足,Vivian才開始領悟:「自己一個去做,唔再係唯一選擇……我一個人勁係冇用。」她開始相約其他隊友加操,「當然要做好自己,但都要諗點樣令呢件事一加一大於二。」
足球每一刻都有很多選擇,傳或射?傳的話傳給誰?射的話又用什麼方式?無球的時候又怎樣配合隊友?加上大家都是初學者,位置也不總是固定,「我哋隊係常出現嘅,因為一啲人要試唔同嘅位,庭欣(梁庭欣)會兼守龍門,係最困難,另一個最常俾人調嘅,就係我同阿Sum,因為我哋兩個係運動員,踢到好多位。」
她在終極戰時踢了3個位置,在之前的友賽更試過一場踢4個位,「由中堅踢到上去,邊個位需要你,就會調你去,庭欣難適應、阿Sum都係,但係冇辦法,團隊就係咁,就算想做進攻,但因為有能力防守,就要落去。」
團隊運動要互相犧牲去成就隊伍,但換來的是隊友帶來的安心,「以前喺單車館,我一個人行上去、準備倒數嘅時候,係驚到黐線,你知個鏡頭真係淨係影住你。但踢足球,上場嘅時候嗰種緊張感係唔一樣,11個人行上場,唔係好緊張。」
《足球女將》最令人驚訝的其中一點,是播出後盲目批評的負面留言不多,反而大多數是認真討論女將們的表現、鼓勵等。馬詠茹說,當初接拍的心態是「有人唔鬧已經好開心」,畢竟她以前代表香港在主場出賽時,曾覺得觀眾的存在是壓力,「我表現又唔係好穩定,就好驚,佢哋咁支持我,但我係咪值得佢哋支持呢?……細個嘅時候唔識諗,會覺得寧願冇人嚟睇我。」
然而在螢花,她才明白其實很多人都是無條件支持「香港運動員」的身份:「有一班黐線佬,你做成點,佢都會因為你係香港隊而撐你……依家發現,其實佢哋係好重要,要有佢哋推動,無論邊一個運動都好,先會繼續進步。」
突然進入生命的「螢花女足」,給了馬詠茹相當難忘的半年,「我感受到呢班女仔,係真係好有愛,我冇見過一個團隊係咁有愛。有咩事,你一個人喊,成村人衝埋嚟,同你講冇事㗎……也感受到佢哋真係為大家好,無論幫大家買個袋、買補充品、又會好驚大家落雨淋病,幫大家一齊帶膠袋……好多嘢為大家設想。」
螢花女足的感情絕不止是幕前演出,幕後她們同樣親密,在許多沒有鏡頭的日子,她們一起加操、互相鼓勵,結束拍攝後更會一起去旅行。馬詠茹以「誇張」形容隊友之間的愛,而這份愛是建基於大家都為同一件事努力,過程中獲得的共同回憶,「訓練好密集,feel到大家都真係擺個心出嚟。其實,做一個運動,你未必係好勁,但係有冇去練,有冇擺上心呢?其實大家隊員一定知道,所以我係好欣賞嗰啲,無論佢最後幾勁都好,但係肯去練嘅人。」
《足球女將》的節目英文名是「Goal to Success」,何謂「成功」?也許在競技足球,成功必然是入球和勝利,而然退後一步,一個團隊中,每人天份、長處都不一樣,付出與收穫不一定對等,在業餘的運動世界,不如別太功利吧。螢花女足眾將在鍛鍊過程中付出血汗所展現的進步、獲得的回憶和友情,或多或少擊中了我們心目中,對團隊運動真正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