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上在現代社會,服務業才產生最大的產值,農業與工業所產生的產值都相對低。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例,目前農業的產值只佔 7% 左右,工業產值 38% 左右,服務業佔到 56%。利潤也是一樣,農業的毛利能夠去到兩成就很了不起了;工業平均有三成;服務業則可以去到差不多四五成,也就是說哪怕是在中國,服務業都比工業賺錢,而工業又比農業賺錢。
越先進的國家,這個比例就越極端,銀之匙有看過嗎?但就算北海道那麼地大物博,農業產值只佔日本的 1% 左右,日本的農業毛利率甚至可能比中國低,服務業(例如桐生一馬在歌舞妓町的那些)則平均比中國高。這點在大部份國家都一樣的,就算是農業國家例如索馬利亞,或者中非共和國,這些國家的農業佔 GDP 都超過 50%,一樣還是工業與服務業比較賺錢。
所以我看過不少人有個疑問,站在利潤最大化的立場,為何要從事低產值的農業呢?不能讓國民盡量去做高產值的行業,用高產值的行業賺最多的錢,然後購買糧食與貨物,不是還有找嗎?
香港就是真的這樣做的地方,香港的薪水高就是因為大家都做高產值的工作,然後靠進口去解決一切民生問題。所以是香港人特別聰明?只有香港人想到不做低產值的農工業,懂得做地產商的看更或者政府公務員去吃泰國絲苗,美國人中國人日本人全都是笨柒,堅持做低產值的產業,明明日本水果貴得要死卻要對橙打 20-40% 關稅,貴到日本人補充維他命C還要服用藥丸,美國人還瘋到為了讓低產值製造業回流搞關稅。像香港人一樣乖乖的做服務業不就好了嗎?
好吧也不是只有香港人想到的,春秋時有個魯梁的地方,當地人也想到完全一樣的事情,那就是只做高產值的工作,低產值的工作就交給別人。
在古代農業社會雖然沒有工廠,但還是有手工業,紡織是古代是賺錢的行業。有多賺錢呢?根據漢書食貨志,一戶耕百畝地的農民淨利約 700-800 錢。而紡織的話,收入可以是這個數字的幾倍。而你應該聽過古代的交易,往往是用布帛當通貨的。雖然春秋時期的收入結構當然跟漢代不一樣,但是在古代,紡織就是高產值的工業,農業還是低產值。
將魯梁的主要市場就是齊國,宋國,以高產值的工業品,貿易換取當地的糧食。雖然沒有很準確的數據,以產值粗估的話,梁的 GDP 服務業與工業的比例應該遠高於農業比例。
直至有一天,有一個叫管仲的傢伙出現了。在管子揆度篇裡面就記載,他為了發展齊國的產業,先統一搞 10% 關稅,然後再按照某些項目收更高的關稅,用今天的標準看,他就是一個保護主義者。齊國的工業卻因為他這個政策而變得繁榮。
只是有一天,在他建議下齊國改變了經濟政策,用政令壓抑齊國繁榮而高產值的紡織業產量,迫使更多人務農維生,然後拿錢去高價購入魯梁的紡織品。當年應該很多人會想管仲是不是瘋了,甚至覺得他是狂人,竟然打壓高產值的產業改做低產值產業,這不是把高增值產業讓給魯梁嗎?事實也如此,因為齊國的紡織業生產力下降,所以導致了紡織品價格上升,齊國更大規模進口魯梁的紡織品,魯梁人民也因此發了大財。
魯梁發現製造工業品出口齊國成為了最賺錢的產業,那又何必耕田呢?放棄低產值糧食生產農業,將更多人投入經濟作物與工業,盡可能出口紡織品賺齊國的錢,再用錢進口糧食補充農業不足的生產量,魯梁錢淹腳目,政府稅收也暴升,盡享春秋時代的全球化紅利。不久之後,兩國的經濟結構中,糧食產業都大幅萎縮,高產值的紡織業比例提高了,齊國對魯梁產生巨量的貿易逆差。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想像得到了,齊國以政令壓縮紡織品消費,國王自己不穿,也禁止人們穿某些衣服,「公宜服帛,率民去綈;閉關,毋與魯梁通使」,將齊國對紡織品的消費力盡可能的壓下來。紡織品畢竟是一種消費品,不是必需品,所以齊國的人民可能沒那麼奢侈,但不會真的活不下去。
相比而言,依賴出口齊國的魯梁經濟,就出現巨大問題,紡織品失去了需求而滯銷,整個經濟泡沫因此爆破,進口被打擊導致了一堆人失去大部份收入來源,然後因為本地糧食產業已萎縮,導致了糧食生產力下降,但是糧食的消費卻是剛需,無法減少。而魯梁賺了齊國大量的錢,反而導致了巨大的通漲問題,有多巨大呢?
「魯梁之人糴十百,齊糶十錢」,也就是說,魯梁的糧食價格很快就漲到了齊國的十倍以上,原因正是因為之前不斷搞高產值的產業不斷出口賺錢,導致市場的貨幣太多,但當本地的基本生產力不足,大家一起競價糧食這種生存必需品時,大量的貨幣反而構成了巨額的天價。魯梁之民餓餒相及,應聲之正無以給上。
那之前賺很多錢又有何用?就像香港的薪水高,但租金更高,你又不能不交,錢只是暫時去到你手上,最後還是回到提供必需品的人手上去。只做高產值的產業,就會導致高物價,以及經濟變得脆弱,很容易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價格終究取決於供求,人類一定要吃飯取暖住屋,卻不一定要買玩具穿華衣換手機穿球鞋。正如齊國的人喜歡穿魯梁出口的紡織品,但不穿也不會死。
也就是說,高產值的產業同時也是高風險的產業,他可以突然變成比農業還不如,連吃飯都無法維持的產業。就像香港曾經有非常繁榮的電影業以及港漫,產生賺了億元的國際巨星與主筆,現在從事這些行業卻連生存都成問題。聰明只做高產值行業的魯梁,就這樣被迫要臣服齊國。
魯梁的經濟過度依賴外面,本體脆弱,雖然曾經錢淹腳目,可是那只是短暫的幻覺。他的下場就是你會既失去自主權,那些數字財富也在泡沫爆破中化為烏有,有些產業雖然不賺錢,卻為國家社會穩定之根本,以及立足於世界的基本籌碼,以個人來說追求利潤最大化,應用在決定國策之上卻是目光如豆,最終的結果就是衰亡。
所以就算農業工業不太賺錢,現代各國政府還是為了保護這些產業而明爭暗鬥,那可不是因為他們是經濟白痴,連利潤最大化都不懂,而是因為他們知道國民經濟之經營,並不能只被利潤驅動,只顧賺最多的錢。貨幣只是經濟的血液,不是經濟的本質。對於國家而言,誰不可以沒了誰,在衝突時誰的損失比較大,這比起賺最多錢更重要;讓多個世代生存壯大,比起滿足一時的奢侈消費欲望更重要。
例如,今天香港的地產金融零售開始不賺錢了,政府赤字開始填不下去,然後能怎樣呢?
Cheng Lap:
所以外面那些人嘲笑川普把國家當企業管理,怎看都是一種偏見,寧可犧牲最大化利潤,也要將製造業回流美國的方向,這是政治本位的治國行為,而不是利潤本位的企業行為。
Clay:
但小國應否最大利潤化,然後依附大國,因為要兼顧農產工業反而不現實?
Cheng Lap:
小國往往經濟都只是依附在大國之上。
江南:
所以關稅和補貼永遠不會消失的道理就在這裡
Sebastian Yu:
香港過去是有製造業的,只是金融貿易跟地產太好賺了,店面或是工廠成本過高,加上英國政府並沒有扶植產業,放任地產金融壟斷。
反觀新加坡就是金融貿易發達,但政府主動抑制炒房,扶植加工製造業,所以多條腿走路。
至於美國方唐鏡的關稅……
張永昇:
所以中國打壓房地產,大力投資高科技產業是對的,現在才有底氣跟美國硬剛
Toby Pang:
佢無主動打壓嘛,自己爆煲姐
張永昇:
有啊,政策刻意抑制炒房,只是結果失控,爆的比想像嚴重。還有你們每次寫香港口語字,我們不懂廣東話的都看不太懂,中國人不能好好正常的寫全國都看的懂的普通話嗎?
Jerryc Well:
不懂就學而已為什麼這樣講話?Grok可以翻粵語會不會用?丟臉。
張永昇:
那我故意寫閩南文讓你學好不好?
Jerryc Well:
國台英日粵羅我都會=w=
只有最笨最狹隘的人才只會一種
Sian Lo Lung:
Sebastian Yu,你是台灣人?一、香港經濟不是由英國政府管的。香港很早就財政自主,香港經濟是由殖民地政府自理,曾經香港商家因為搶英國生意而在英國國會被投訴。
二、英屬香港政府有扶植產業,工業邨就是配合新市鎮而建造的,新市鎮的設計本來是靠當地的工廠區做到工作和生活自給自足。
三、香港過去並不是有製造業而已,而是以工業做到經濟起飛。經濟起飛,台灣稱謂經濟奇蹟。亞洲四小龍就是當時亞洲四個新興工業國,分別是,香港、台灣、南韓、星加坡。
四、香港工業是被中國吸走的,當年台商也是西進吧。因為當年大家都自認中國人,所以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世界都不敢進中國冒險時,港商台商都自顧奮勇進大陸發展。香港與台灣有一點分別是,香港總督是英國人,宗主國是英國人,英國人阻止中國人救助中國是要製做政治問題嗎?
五、九七前,香港人因為恐共,一個五百萬人的城市移民走了一百萬人,工業又被中國抽乾,本來是要崩潰的。英國人是以地產泡沫和金融泡沫為香港續命,維持繁榮,給香港「埃及妖后的嫁妝」豐厚財政儲備,光榮撤退。
六、港督沒有放任地產。地產價值來自供求,新增房屋超過新增人口會泡沫爆破,低過則會惡化居住環境,中國來港新移民需要新房屋,英屬香港政府有監察住人數,相關數字計算準確至個位。而且當時也有租金管制和租住權保障。是九七後的特區政府取消租金管制和租住權保障的,而對數字也不精緻敏感。
七、香港是有農業的,曾經出口農產品給中國。
Balin Ebergy:
這個故事之前太陽花曾被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