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特朗普親口承認這次暫停是因為「人們開始感到害怕」(people were getting a little bit afraid)、「反應過度」(getting yippy)和「變得不安」(getting queasy)。這些說法揭示了市場恐慌是主要觸發因素,儘管事後政府試圖包裝成理性讓步,實際上是對市場情緒的直接反應。
白宮內部高層的說法前後不一,令人質疑決策的一致性。例如,納瓦羅(Peter Navarro)與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早前皆公開強硬表示關稅不可談判,而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在政策急轉彎後卻聲稱這是「策略的一部分」(part of the strategy)或「引誘中國落入陷阱」(goaded China into a bad position)。這些後設說法(post-hoc rationalizations)看來更像是試圖掩蓋原本毫無計劃的政策混亂。
5. 與卓慧思事件的類比(Liz Truss Analogy)
不少分析師(包括 Desmond Lachman、Lindsay Dutta 與 Mickey Levy)將此次情勢與英國前首相卓慧思(Liz Truss)在 2022 年推行減稅方案後被市場逼退的過程相提並論。Mohamed El-Erian 更直言,國債市場的功能性失常(dysfunction in the bond market),可能是本次白宮轉向的真正導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