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分析本次“對等關稅”,認為額度較市場預期進取,且涉及幾乎美國的主要貿易夥伴。與上一輪僅對部分國家徵稅不同,這次名單中出現了越南、柬埔寨、老撾等製造業後發國家,稅率分別是46%、49%、48%。
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對中通社分析,2008年金融海嘯後,港商已經逐步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部分港商近年來也將廠家從內地轉移至越南等地。此次美國的對等關稅遍及所有貿易夥伴,第三方國家也受同等關稅待遇,港商可以說是“避無可避”。
根據特區政府數據,2023年美國是香港第三大貿易夥伴,雙邊商品貿易總額為603億美元。過去10年,美國對香港的貿易順差達2715億美元,是其全球貿易夥伴中最高。
不過,麥萃才認為,美國此次“鎖關”影響的並不只有中國,其盟友也都入列,這意味著所有貿易夥伴要進入全球最大市場的美國,都要遭受重稅,價格差距不會很大。他分析,這或許對於產業鏈、供應鏈完整的中國內地來說,是一個機遇。
從全球資本市場來看,雖然中國內地A股和香港恆生指數都錄得跌幅,但與日本、韓國、歐洲、越南等市場對比,跌幅算淺。
香港立法會議員黃錦輝對中通社記者表示,關稅對於香港出口影響未必太大,因為香港出口的主要市場在內地,佔據了50%以上,而出口美國的僅8%,但對於東南亞幾個國家的徵稅,反而會影響港商在當地的佈局。
黃錦輝分析特朗普的治國理念就是將製造業回流,拋棄以往拜登政府的結盟策略。但過去美國的生產基本來自移民,如今其移民政策實際上也動搖了製作業的基礎。這將導致惡性循環,最終高成本生產的商品也會引發通貨膨脹。
對於全球貿易格局或將生變,黃錦輝認為中國已經做好準備,今年兩會提到擴大內需,就是希望以更大的市場促進內循環。(完)
www.hkcna. hk/h5/docDetail.jsp?channel=2803&id= 10096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