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政府近年確實頻繁提到要發展各種「中心」與「樞紐」,例如國際金融中心、创新科技中心、航運樞紐、文化藝術樞紐等等,同時強調推動經濟多元化。然而,從市民的角度來看,這些口號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具體的執行細節和顯著成果,給人一種「講多過做」的印象。
以我作為一個旁觀者的視角,香港政府的策略似乎有幾個值得思考的地方。首先,這些目標的確立反映了政府希望在全球競爭中維持香港的地位,尤其是在面對內地城市崛起和地緣政治變化的挑戰時。但問題在於,這些計劃是否真正貼合香港的現實情況?例如,發展創科需要大量人才和基礎設施,但香港的高地價、高生活成本是否真的有利於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再比如,航運樞紐的地位是否能抵擋區域內其他港口的競爭?
其次,政府的執行力和透明度也是一個關鍵。如果只是不斷提出宏大的願景,卻沒有清晰的路線圖、時間表或成效評估,市民自然會覺得這些只是空話。對比之下,像新加坡這樣的城市在規劃發展時,往往會有更具體的政策支持和公眾參與,讓人感覺到進展是實實在在的。
當然,香港的情況有其獨特性,例如土地資源有限、社會分歧加劇、中央與地方關係的複雜性,都可能限制政府的行動力。但這也意味著政府更應該聚焦於務實可行的項目,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大上」的標籤。如果能多一些接地氣的舉措,比如改善基層民生、支持中小企,或真正解決住房問題,可能會比單純喊口號更能贏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