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港怡醫院公布新服務的消息,我有點好奇:李嘉誠基金會去年只捐了三部「治癌神器」,而港怡並不在捐贈名單上,何以今年3月它能向大眾提供這項治療服務呢?忍不住向一位知情的朋友八卦一下,他第一句就答:「這當然是誠哥深思熟慮的安排。」
原來捐給港大的Histotripsy儀器,本是放置在瑪麗醫院的,但自去年8月開始,半年過去,港府仍未把它納入市民可用的服務範圍內,病患者一直要靠李嘉誠基金會捐助做clinical trial才能接受治療。正因為儀器擺在公立醫院投閑置散,大眾難以受惠,這才促使李嘉誠決定將它移往私立的港怡。有此新安排後,任何需要這項治療的香港人,3月後都可直接前往港怡求診了。
友人形容說,無論是賣巴拿馬港口的大deal,抑或把儀器果斷移送私家醫院,都示範了何謂「不疾而速」。原來李嘉誠從前受訪,曾引用《易經》一句「不疾而速」作座右銘,意思是「不須急疾,事已速成」。但這是如何辦到呢?李的秘訣是:「我每天也在『作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準備』。」他甚至花90%時間思考如何避免失敗。由於早已深思熟慮,所以時機來臨就能迅速把握,一擊即中;山雨欲來,也懂得持盈保泰。
說回那部李嘉誠引進香港的尖端科技儀器,明明有人「袋錢落你袋」,為什麼政府卻闊佬懶理呢?這樣的事其實由來已久。靠塑膠花賺取第一桶金的李嘉誠,早在沙士重創經濟的 2003年已向胡錦濤建議,香港要走再工業化發展經濟,在深圳與香港間的河套地區設立免稅工業特區,卻一直不獲回音,最後還遭港官潑冷水,指「香港不會返轉頭再做膠花」。現在遲了二十年,河套不就是重點開發的地方嗎?
李嘉誠推動的事情,多數得不到政府共鳴,或許是官員不想聽他們自己想不出的意見,同時又怕麻煩吧。今次當局冷待治癌儀器,沒好好把握「亞洲唯一地區提供Histotripsy療法」的機遇,恐怕也是出於同樣的怠惰傲慢心態。其實在中国大陸,光是一年就有30多萬肝癌新病例,Histotripsy的引入除了服務香港病人外,也帶來龐大商機,只可惜港官捉到鹿唔識脫角,教而不善,莫過於此。
https://www.facebook.com/295900599330576/posts/97291171829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