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694747694802950
[從張繼聰失言透視香港電影的無望]
當張繼聰說「對你來說是一套電影,對我來說是一個行業」時,他並非在捍衛創作自由,而是在用情緒化的語言進行一種鄉愿式的迴避:試圖以「搵食啫」來博取同情,用「你不理解行業的艱辛」來模糊焦點。這一策略的本質,是一種對問題的逃避。
這種「鄉愿」,是「偽專業」的典型特徵之一:它表面溫和,試圖營造一種「大家互相體諒」的氛圍,但其實在回避核心問題——觀眾批評的並不是電影人的努力,而是作品的質素。電影是商品,觀眾有權批評;張繼聰卻試圖以「行業的辛苦」來道德綁架,讓批評者感到內疚,從而停止討論。這種態度,既不專業,也不真誠。
但更荒謬的是,張繼聰的鄉愿背後,還藏著一層「鄉怨式的情緒反擊」。當他用「行業」來回應時,語氣中隱隱透出對批評的不滿,甚至帶有一種怨氣:似乎批評者不僅是在針對他的作品,更是在挑戰整個電影行業的尊嚴。他將觀眾的失望視為不尊重,將批評當作攻擊。這種「鄉怨」,其實是偽專業者最常見的心理防線——當面對質疑時,不是坦然接受或反思改進,而是情緒化地將責任推給批評者。
鄉愿與鄉怨的結合,讓張繼聰在這次事件中既無法真正回應批評,也無法贏得觀眾的尊重。這種雙重心態,正是「偽專業」的核心特徵:既無法面對自己的不足,也無法理性處理外界的質疑。
逃避批評vs拒絕進步
香港的偽專業文化,並非只存在於電影圈,而是整個社會的縮影。在這個城市,許多人都以「努力」為自己的失敗辯護,以「不專業」為批評者貼上標籤,卻從不真正思考專業的標準到底是什麼。這種偽專業心態的本質,是對批評的逃避和對進步的拒絕。
要求一個人「完整看完一部電影才有發言權」,就是偽專業文化中最常見的謬誤之一。這種邏輯看似合理,但實際上完全站不住腳。試想,一部電影如果在前30分鐘已經讓人覺得乏味、惡俗或不堪入目,為什麼還要浪費時間看完剩下的部分?觀眾的時間和耐性是有限的,他們有權在任何時候停止觀看,並發表自己的感想。真正的問題,不是觀眾看了多少,而是作品本身是否值得他們繼續看下去。
真正的專業,不是靠「完整」來證明的。專業影評人之所以專業,不是因為他們看得多,而是因為他們有能力在短時間內抓住作品的核心問題,並對其進行深入分析。而偽專業者,則喜歡用形式上的標準(如「完整」、「全面」)來壓制批評,掩蓋自身的不足。這種表面化的「專業」,其實只是廉價的藉口,既無助於提升作品質素,也無助於行業進步。
真理 VS 合理
正如前文所說,將「合理」凌駕於「真理」,正是偽專業文化的荒謬所在。那些指責批評者「不合理」的人,其實是在用「合理」這個標準來逃避真理。他們關心的不是電影本身的好壞,而是批評者是否符合他們心中的「合理標準」。這種邏輯,說到底,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
真理是什麼?真理就是港產片的質量確實問題重重。從黃金時代到現在,香港電影的問題早已根深蒂固:「交貨主義」、「缺乏寫實」、「缺乏心理維度」、「缺乏人性縱深」......只是到了今天,這些問題更加暴露無遺。從劇本的粗糙到製作的敷衍,從創意的缺乏到市場的萎縮,港產片的問題並不是因為觀眾批評得太多,而是因為創作者反思得太少。當批評者指出這些問題時,電影人應該做的是正視這些問題,而不是給異見者扣上「不合理」的帽子來壓制批評。
張繼聰事件的核心,不是「0.7部電影能否批評」,也不是「批評是否合理」,而是整個香港電影圈是否願意接受批評、承認不足,並努力改進。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麼港產片的未來,只會比中国大陸電影更加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