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漢祥亦認為,「是工作需求和這班人的經驗錯配。」自高才通推行,其獵頭公司處理30份高才優才的履歷,當中只有一位成功配對僱主。
入境處將高才通申請人來自的行業/界別分成8個類別和「其他」。2023年3月1日至2024年11月底,8個類別中,最多申請人來自金融服務業,佔約17%;其次為商業及貿易業;第三和第四高的分別是創新及科技業以及資訊及通訊科技服務。
李漢祥分析指,金融業善用科技,不是人手密集的行業,另外投資銀行等因市場轉差而頻頻裁員或凍結人手,他對金融業能否吸納數萬位高才存疑。而地產、物流運輸、通訊等對 IT 的技術人才也有需求,他們會有多些選擇。
環球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漢祥表示,自高才通推行,其獵頭公司處理30份高才優才的履歷,當中僅一位成功配對僱主。 攝:林振東/端傳媒
你在國內賣樓賣得很叻很頂尖,他沒有本土的經驗和知識,真的請不到他做回香港的地產銷售。
環球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漢祥
據他觀察,以上的支柱行業仍缺乏中層至管理人員、前線人手等,但不少職位需具備「本土化因素」。他遇過一位在大陸從事地產銷售的高才,「你在國內賣樓賣得很叻很頂尖,」但香港的市場格局和住宅樓市不同,「他沒有本土的經驗和知識,真的請不到他做回香港的地產銷售。」
李漢祥亦有遇上工作經驗不多但期望高薪酬的高才,不過僱主覺得不值,「那些很尷尬。」
30多歲的又青在幾年前與人合夥中介公司,為大陸客戶辦理移民簽證。兩年前高才通落地,優才計劃放寬,令獲批簽證人數大升。他們目前有約100個高才 B、C 類的客戶。
但隨時間推移,不少客戶向又青表示沒打算來港找工作。其中一位是金融業的高才,他獲升職加薪,被公司調到上海,對比兩地的居住環境和支出後決定不續簽,「上海一萬元全家一家幾口都可以住得很好,但是香港一萬元是住單身宿舍。」又青亦認為這與中港經濟差距收窄有關,「這是一個時代趨勢……香港當時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經沒有那麼顯著,很多人可以在北京、上海、深圳找到同樣的工作、有更低的生活成本時,他們就會放棄香港。」
「一開始大家都很熱情,顧頭不顧尾,無論怎樣申了才算。」又青說,「結果是,過了一段時間發現,連半年過來(香港)一次都不想來。」
又青認為高才通「一刀切」,讓本科前一百強大學畢業生申請,是過於寬鬆,「放進來的水太多了,所以它要在這些人裡面再去選。」而優才是加分制,她擔心選項太多,「沒有辦法去判斷這個人到底是因為什麼被你選出來」,誤將不匹配的人才放進市場。
有客戶向她反映因不諳廣東話而卻步,又青覺得,高才通在審批過程應包含英語或粵語的要求,一來是考慮人才融入香港的問題,二來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已經足夠他去思考到底願不願意過來香港。」
這是一個時代趨勢……香港當時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經沒有那麼顯著,很多人可以在北京、上海、深圳找到同樣的工作、有更低的生活成本時,他們就會放棄香港。
移民簽證中介公司負責人又青(化名)
香港浸會大學人力資源策略及發展中心副主任葉偉光指,高才通來得不合時宜,因香港經濟不景,企業不敢投放資源聘請高收入的高才。他說,現時投行、物流、地產和零售表現不佳,科研和 IT 類較能挽留人才。他建議政府鬆綁高才續簽的門檻,並給予聘請高才的企業稅務優惠等支援,先留住人才,待經濟好轉。
李漢祥建議政府優化高才通,根據統計數據和與商會溝通,了解僱主的聘請需求,再針對性搶人才;另新增資訊平台,讓僱主配對求職者,因高才在港沒有人際網絡。對於會否對本地失業人士不公,李漢祥指經理級和專業人士跟其他失業人士屬於不同塊板、解決方法不同,後者適合透過再培訓幫助轉型投入職場。
李漢祥認為高才在申請時理應知道香港機會不多,來港可能是出於其他考量,例如子女的教育。他對此持開放態度,就算高才找不到工作,但如果在港消費,子女又在港讀書,「可以幫助教育界,學校不用殺校,老師可以繼續保住飯碗」。他覺得,政府把門開得那麼大,讓多些人來港供僱主選擇「是對的」。
移民顧問黃祺峰也認為,有人把高才通當作是往返香港的通行證,也有人是為了小孩,「政府控制不了他的意向,我們也不可以去強制扭轉,說你一定要來香港發展、你一定要很愛香港。而是因為這個續簽的要求,你有需要來香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