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的一篇報道中介紹了一名25歲的瑞典「Soft Girl」Vilma Larsson,她在一年前辭去了工作並成為一名全職居家女友(Stay-at-home Girlfriend)。據稱,她從事金融工作的男友每個月都會給她一份薪水(Salary),「但如果我需要更多錢,就會向他多要,如果我用得比較少,我就會把剩下的存起來」。
Vilma Larsson經常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她的生活方式,並會使用「hemmaflickvän」(居家女友)和「hemmafru」(家庭主婦)這兩個標簽,為她賺進了一波流量。目前,她的粉絲量達到1.1萬,所發布影片共收穫40萬點讚。她説,辭職成為Soft Girl的一年時間裏,她感覺生活更輕鬆了,「我不再感到掙扎,壓力也不再那麼大,從來沒那麽快樂過」。未來,她希望能生幾個孩子,繼續為家庭付出。
事實上,瑞典一直以良好的職場文化聞名,一般員工每年有6周假期,每周工作時長超過50小時的員工不到1%。因此,Soft Girl趨勢在瑞典流行起來的原因,很難與職場壓力過大挂鈎。專家認為,當地Soft Girl趨勢可能與「躺平」等全球職場趨勢的延申有關。另外,由於Z世代受到的社交媒體影響較大,比起職業目標他們將更看重休閑生活、健身與健康。
根據瑞典2023年的年度青年調查「Ungdomsbarometern」,當地15到24歲的年輕人預測2024年趨勢時,Soft Girl成為了一個熱門選擇。去年八月,該機構的另一項調查結果顯示,7到14歲的女孩中,有14%認同自己是Soft Girl。
目前尚未由官方統計瑞典女性中的Soft Girl比例,但專家推測實際人數並不多。不過,Soft Girl的生活態度,與過去倡導女性應脫離傳統性別期待,靠自己闖出一片天的觀念十分不同。不少批評人士認為,這種生活並不保險,認為Soft Girl美化了經濟依賴行為。
其中,瑞典「女性主義倡議黨」(Feministiskt initiativ)的共同創辦人兼前黨魁Gudrun Schyman就表示,女性依靠伴侶的財富生活是「非常危險的」,也是性別平等的「倒退」。她認為,現代年輕女性對於瑞典在推行如高額補貼的托育服務,以及共享育嬰假的實施等性別平等政策之前的生活,缺乏真正的認識,「今天的年輕女性並未承載那段歷史,不知道女性曾經如何為自己的權利而奮鬥—— 爭取工作的權利、薪水的權利,以及經濟獨立的權利。」
不過,瑞典民主黨(Sweden Democrats)的Denice Westerberg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人們有權決定自己的生活,「如果有經濟能力依靠伴侶生活,那對當事人來説是一件好事」。同時他亦強調,生活方式不止一種,「我們仍身在一個擁有職業發展機會的國家,仍享有所有的權利,但我們也有權選擇用更傳統的方式去過生活」。對此,你怎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