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柏朗
說許恩怡是全片最大亮點,該沒人異議,但為甚麼她能發放這樣厲害的銀幕光芒,就值得思考。
首先是演繹上的對比。許恩怡與陳卓賢同場戲份當然青春陽光(純樸校服與長洲場景配搭得宜),卻是跟鄭伊健對戲效果最突出,能量輸出一高一低,相信表演收放襯托一套框架的可於此找到又一實證。選角時是否已考慮到鄭伊健自帶較沉滯的特質,配合憂鬱的角色設定?特寫他毫無神采的臉,以迎來下一鏡裏活力滿瀉的小妮子。
參考日系純愛片的節奏,鏡頭緩慢地移動或切換,犧牲推進戲劇力度,也要給予演員多於充分的反應時間,進一步突顯兩人之別:鄭伊健表情、姿勢的不動與被動,對應許恩怡多變閃爍的眼神、精靈活潑的動作。
更值得延伸討論下去,許恩怡的魅力,透過電影攝影放大,在文本的作用為何?夏文萱是本片的女主角,但她所有行為彷彿只為了救助蘇昇華而生,後來她有了自己的家庭,那不能與初戀的重量相比嗎?這故事線卻只是服務戲劇轉折的工具。
許恩怡無疑是極有潛力的女演員(敬請期待下年《搖籃凡世》),但這種用心拍好女主角,底蘊卻相當單薄的處理,教我想起評論學會在2019 年度選出蔡思韵為最佳女演員的討論。到底是演技很突出,還是慾望投射的對象很突出?當年《幻愛》給予女角自白發揮的空間,還比《久別重逢》少一份一廂情願。不知是巧合還是無意識的連結,蔡思韵同樣參演本片卻被嚴重邊緣化,寄望她能早日走出角色定型。
#陳廣隆
日系浪漫式穿越故事、靚仔靚女的生動演出,還有長洲晨光與愛媛夜色、生離死別與妙曲傾情,加上許恩怡的青春魅力,《久別重逢》無疑充滿俗語所謂「冇得輸」的成功元素,這已是觀眾共識。導演取材自身在創作過程中經歷的迷茫,作曲家主角一開場就否定抄襲罐頭湯,似乎有意談藝言志,但這故事的本質其實也是通俗常見的公式組合,而主角陷入創作瓶頸,卻倚賴癡情少女/將逝前度無條件奉獻拉出低潮,更純屬中年大叔一廂情願的春夢,是帶着虛幻濾鏡的輕甜品。
主角寫不出歌,竟向年輕的自己取經(而不是向後者分享心得、表達支持),歌頌的是重尋初心,不問成果只求知音的態度,觀眾也許受落,但注定談不上對「久別」和「重逢」有何深刻的人生體會、對「成長」、「遺憾」和「創作」有何積極的經驗探討。也沒壞,就是一場無傷大雅的光影好夢,大家看得開心,只可惜欠一首全城熱唱的歌曲,推動觀眾到長沙海灘和旺角唱片店回憶「那些年」。
#查柏朗
一趟體能忍耐極限的大挑戰,貫穿起伏不定四個山徑、清晨的都市鐵路、深宵的離島小輪,盡覽香港地理風光特色,體驗往來城、郊、海切換的效率,不止本土,還能立足世界,旁述不忘強調其路線放諸全球的獨特性。這也是此項目誕生源起: 非土生土長的西方眼光,看到這土地的美,以及行走在上面的難。
環境之外,紀錄片的重點在於裏面的人,身體力行表現,「it’s not the place, it’s the people」 精神,再次體認「香港是個國際的香港」。有參賽者說這是他最後一次這樣看這裏的風景,原因沒有記載在片中,但也許一切已盡在不言中。驚嘆其意志,同時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