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津貼每月1620元 凍結於現有水平
在本財政年度的社會福利1201億元預算開支中,社會保障佔819億元(68.2%)。社會保障主要包括綜援、長生津和高齡津貼(生果金)。社會保障的服務個案,估算將達145.7萬宗。綜援和長生津的作用,是保障市民有合理(reasonable)的生活水平,所以難有削減空間,唯一可以考慮的是高齡津貼。
筆者建議(建議一):把高齡津貼每月1620元的金額凍結於現有水平,以後不再隨其他項目調整。高齡津貼在上世紀70年代引入時,也有一點生活補貼的作用,但隨着長生津加入後,高齡津貼只有象徵式的意義,是社會對長者的尊敬,確認他們過往的貢獻。
雖然高齡津貼每年調整的金額只有數十元,但現在領取的長者超過35萬,所以凍結之後,每年減省的支出也是一個可觀數目,對受惠長者的生活不會有影響,也可保留尊敬長者的意義。
60至65歲以下合資格者 每月乘車優惠不逾700元
現在爭議最大的,是2元長者乘車優惠。一些觀點,筆者過去在這欄有討論,不再重複。總結公眾的意見,筆者建議(建議二):年齡在60至65歲以下的合資格市民,他們每月得到的乘車優惠金額不超過700元。換言之,他們每日大約可得到23.3元交通補貼,而以每日4程計算,每程平均可用5.83元,加上他們每程自付的2元,這筆數目應足夠他們出外參加活動、探親,或在所住區內就業。
更徹底的辦法是把合資格年齡回復到65歲及以上,因為2022年初把歲數降低時,事前社會並沒有強烈要求;到了今天,仍有不少市民認為當時的決定是錯的。
但無論如何調整,65歲及以上市民享有的2元交通優惠,不應改變。
「內地養老」 有具體計劃措施
社會保障之後,開支第二大的是長者服務,預算開支164.3億元,佔社會福利開支13.7%。長者服務的開支所以這麼高,因約有3.3萬名長者住於各類政府資助或買位院舍,而他們每人每月的資助金額介乎1.7萬至2.7萬元。即使這樣,現在輪候入住院舍的長者仍以萬計,長者院舍服務涉及的開支將來只會增加,不會減少。至於其他向長者提供的社區支援服務,情况也是供不應求,政府難有削減的道理。
為解決長者院舍和社區支援服務長期供應不足的情况,筆者幾年前倡議(建議三):政府必須探討內地養老的可行性,用意是利用大灣區較香港充裕的土地和人手條件,來填補香港長期無法解決的長者服務嚴重短缺問題。李家超上任後,「內地養老」已不再是概念,而是有具體計劃的措施,例如增加選定的內地院舍數目和資助。筆者盼望不久將來,香港居民可安心選擇在內地開展自己的退休生活。
至於其他社會福利開支——家庭及兒童福利、康復及醫務社會服務、更生人士服務這3個項目,需求十分殷切,削減開支並不可行。餘下的社區發展和青少年服務,筆者過往討論時認為(建議四):隨着客觀形勢轉變,包括關愛隊的成立、青年人口下降、服務模式改變等,這兩項服務必須重新整合,訂立新目標之餘,更要改變現行模式以切合時代需求;至於能否省卻部分開支,則要視乎重整後的結果。
總括而言,削減社會福利開支只是手段。面對目前社會形勢的改變,重整社會福利的目標和成效,才是政府應該做的事。
原文網址:https://news.mingpao.com/pns/%e8%a7%80%e9%bb%9e/article/20241227/s00012/173523066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