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dw.com/zh/%E6%B0%B4%E6%99%B6%E4%B9%8B%E5%A4%9C%E7%BA%B3%E7%B2%B9%E5%8F%8D%E7%8A%B9%E8%BF%AB%E5%AE%B3/g-55544363
1938年11月9日至10日,納粹在整個德國發動了一次反猶迫害,“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是歐洲猶太人生活被系統性消除的開端。
1938年11月9日和10日發生了什麼事?
由納粹衝鋒隊領導的反猶暴民在德國各地肆虐。像這座位於德國東部城市開姆尼茨的猶太教堂和其他猶太人擁有的財產被摧毀,猶太人受到公開侮辱並被捕。根據官方記錄,至少有91名猶太人被殺害,儘管實際死亡人數可能要高得多。
名字背後的意義?
場針對德國猶太人的街頭暴力有好幾個名稱,柏林人稱其為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或譯為“碎玻璃之夜”。這使人回想起猶太教堂,房屋和猶太企業被砸窗戶的玻璃碎片。如今,德語也常稱之為“大迫害之夜”(Pogromnacht)或“11月大迫害”。
發生屠殺的原因是什麼?
引發屠殺事件的官方說法是,一名17歲的波蘭猶太人格林斯潘(Herschel Grynszpan)殺害了德國外交官拉斯(Ernst vom Rath)。拉斯於11月7日在德國駐巴黎大使館遭到近距離射擊,幾天後死亡。格林斯潘並未因犯罪而被處決,沒有人知道他是在第三帝國倖存了下來還是在集中營去世。
屠殺如何開始?
拉斯死後,希特勒准許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Joseph Goebbels)發起行動。暴力事件已在某些地方爆發,戈培爾發表講話,表示納粹不會鎮壓反猶太人的任何“自發”抗議。納粹黨衛軍被指示允許“不會對德國人的生命財產構成危險的措施”。
暴力事件是民眾憤怒的表現嗎?
不是的,那隻是納粹黨的官方宣傳套路,沒人相信。納粹文件中不斷提及“行動”和“措施”清楚地表明,迫害行動是事先計劃好的。目前尚不清楚一般德國人對這場混亂的看法。有證據表明,公眾對此表示反對,但這張照片左側的夫婦似乎在笑,意味深長。
納粹希望獲得什麼?
納粹出於種族主義,想恐嚇猶太人自發離開德國。為此,如該圖所示,猶太人經常被迫在街上游街遭羞辱。猶太人的迫害者同時也受到經濟利益驅使,逃離第三帝國的猶太人被迫繳納勒索性質的“移民稅”,他們的財產經常被沒收。
這場屠殺是否達到了納粹的目的?
在遍地的暴力衝突之後,德國猶太人對納粹的意圖不再抱有任何幻想,能離開德國的人都紛紛離開。這種赤裸裸的侵略行為在外國媒體上形像不佳,並冒犯了許多德國人對秩序的渴望。後來,進一步的反猶太措施採取了更多表象化的形式,例如要求猶太人在衣服上縫上可見的黃色大衛之星。
隨之而來的是什麼?
發生大迫害之後,納粹領導層採取了一系列反猶措施,包括對猶太人徵收稅款,以幫助彌補1938年11月9日至10日的損失。當時在第三帝國第二有權的人物赫爾曼·戈林(Hermann Göring)指出:“我不會想成為德國的猶太人。”
水晶之夜在歷史上有什麼意義?
1938年,距離真正的猶太人大屠殺還差兩年。但是,從這次迫害到大規模殺害歐洲猶太人,顯然存在著連續性,納粹領導人繼續擴展和加劇他們的反猶太仇恨。用一位當代歷史學家的話來說,這次迫害是“種族滅絕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