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2]
這場比賽,紐卡素在首發戰術中做出了一個清晰的變化,艾迪賀維把哥頓放在了右路,而在哥頓更經常出現的左半扇區域,賀維安排了祖連頓和韋洛克。
很顯然,賀維針對的就是這場比賽阿迪達大概率會使用的替補右後衛,而這個右後衛大概率也是湯馬斯。
所以這樣的佈置,在比賽初段就開始見效:
至於為什麼不是哥頓和祖連頓一起打左路,進球回合也可以看得很清楚,賀維大概率要的就是哥頓的傳中:
在這次進球裡,韋洛克就是先給爭頂的湯馬斯帶來了壓力,然後阿仙奴後衛線在多防一的情況下,照舊沒有給持球球員上足壓力,讓伊薩克順利分到右邊,然後和哥頓完成了之後的連線。
而在這之後,哥頓甚至還有用傳中直接找後點的祖連頓的嘗試:
從這幾次進攻裡,你就能看到賀維對於阿仙奴邊後衛的重點打擊,而在這種不難預料到的打擊之下,賀維則用祖連頓和哥頓的位置和打法,給阿仙奴帶來了一個小小的驚喜,換來了一個關鍵的進球。
所以,當我們在賽後需要稱讚一下賀維這次不錯的打法變化的時候,自然也可以回過頭來批評阿迪達對托沙特僵化的用法。
然而,阿迪達的操作還沒結束。
賀維用打法變化換來了進球,但比分長時間都停留在1-0,所以阿仙奴並不是毫無機會,哪怕首發戰術已經拖到了60分鐘沒有建樹,阿仙奴至少還有30分鐘的時間來爭取更好的結果。
然而在第一次換人之中,阿迪達既沒有換下托沙特,也沒有在這個位置做出思路上的調整,托沙特被調去打左路,他的位置被旺拿利所佔據。
蕭規曹隨,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而且,就算在這次換人當中,阿迪達也換上了辛真高,但你依然能夠輕易地發現阿迪達在堅持什麼。
中前場區域,中路只會有一個前鋒的同時,邊路也只會有邊鋒在徒勞的嘗試,而在前鋒線之後,一定要有一個實際上幹不了多少活兒的小前腰,在奧迪加特受傷的這段時間,這個人大概率就是托沙特,即使托沙特發揮不好,也會有旺拿利這個17歲的小孩來代替他。
嚴格來說,旺拿利確實在這個時段的中路比托沙特好一點,但他畢竟只有17歲,你又能指望多少呢?
除此之外,只會有一個高大的中場球員進行插上,這個人在此前是美連奴,後來就變成了賴斯,因為在換人之後,賴斯不用打後腰了,湯馬斯在辛真高上場,添巴改右之後,回到了後腰的位置。
這就是阿迪達基本的433框架,你很難看到他真的從中做出什麼突破。
隨著時間一點一滴的流逝,雖然阿仙奴在這之後的確掌握了球權和場面,紐卡素不再有多少反擊的機會,但阿仙奴的進攻並沒有得到提高。
原因其實很簡單,頂在第一線的人,托沙特、夏維斯和薩卡都是首發球員,早已和對手在消耗戰中近乎油盡燈枯,而身後利用空間的人也是首發至此的賴斯和17歲的小孩。
阿迪達需要換上一些真的能改變局勢的球員,但在他的第二次換人當中,捷西斯登場,卻打在了左邊路,另一個換人甚至是用賓懷特換下了添巴。
還是老一套,還是舊框架,絲毫沒有突破的意思。
最後的一次換人,他用佐真奴換下了湯馬斯。
實際上,當旺拿利登場之後,阿仙奴能做的真正改變就不多了,因為夏維斯和薩卡的角色都無法改變了。
如果第一次換人再慎重考慮一下,阿仙奴還可以嘗試著組建夏維斯和捷西斯在中路的雙前鋒,左邊路也就由此可以讓史達寧在比賽末段持續加碼,然而先上了旺拿利,一切都被扼住了喉嚨。
因為在旺拿利只能打前腰,而無法代打中場的時候,你就無法把手頭上所有的進攻手都堆上來了,畢竟你總不能用替補前鋒把中後場球員都一個個換下去。
旺拿利這個小孩沒什麼責任,但阿迪達對思路的堅持與調整才是最奇葩的,最後你得到了什麼?
一場失敗的比賽,和練了幾下的旺拿利。
當然了,從客觀理由的角度來看,阿仙奴這場輸球沒什麼。
自身困難多,對手又不弱,還是在客場比賽,這樣的結果也不意外,然而阿仙奴並非真的多麼捉襟見肘,尤其是在需要進球的時候,你還有捷西斯和史達寧可用。
然而,如果你只能在433框架裡行事,只能認為控制住球權才是最重要的,只能相信自己的戰術必須要有那麼一個在二線等風來的前腰,那你的衣服再好,也只能捉襟見肘。
尤其是在和賀維的對比之下,阿迪達的荒唐之處就更清晰了。
艾迪賀維從未帶領紐卡素打出阿仙奴的高度,也沒有阿迪達那樣光鮮的助教履歷,但或許恰恰因此,他能做到懷疑自我。
先懷疑自己,才能想到超出自我預期的辦法,而這樣的方法也會超出對手的預期。
但是,像阿迪達這樣就很難了,他只能把大部分的責任歸咎於外在因素,然後等待主力球員的回歸,但其實只有一個奧迪加特不是嗎?
那麼,阿迪達的上限可能也只能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