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watershedhk.com/%e9%a6%99%e6%b8%af%e4%bf%9d%e8%a1%9b%e6%88%b0%e5%8b%b3%e7%ab%a0%e8%aa%ac%e6%95%85%e4%ba%8b%ef%bc%9a%e9%98%b2%e8%a1%9b%e5%8f%b8%e5%82%85%e7%91%9e%e6%86%b2-%e5%af%a7%e6%ad%bb%e4%b8%8d%e5%b1%88/
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每一枚勳章的背後,都有一個活生生的血淚故事。
「香港保衛戰勳章説故事」系列今次介紹佐治十字勳章(George Cross)獲頒者-香港政府首任防衛司傅瑞憲(Defence Secretary John Alexander Fraser)。
佐治十字勳章與佐治獎章(George Medal),由英皇佐治六世於二戰期間的1940年9月24日確立,表揚平民的英勇行為。佐治十字勳章嘉許「在極端危險的情況下,展現最偉大的英雄行為或最顯著的勇氣(for acts of the greatest heroism or of the most conspicuous courage in circumstances of extreme danger)」,在英勇行為嘉獎體系排行第二,僅次於維多利亞十字勳章。
佐治十字勳章至今總頒發408次,比總頒發1,358次的維多利亞十字勳章更罕有。翻查英國國家檔案館紀錄及《倫敦憲報》,香港開埠以來僅6人獲此殊勳。當中5人是在香港淪陷期間籌劃大規模逃出行動失敗被日軍處死,獲得死後追頒。
其中一位在戰時並非軍人,鮮有人留意,他就是港府首任防衛司傅瑞憲。
圖:一戰期間的陸軍軍官傅瑞憲。
傅瑞憲戰時雖無軍職,但絕非弱不禁風的書生。傅瑞憲1896年生於愛丁堡,就讀於愛丁堡大學。一戰期間,他在西線戰場服役,擔任皇家蘇格蘭遂發槍團(Royal Scots Fusiliers)的代理少尉(Temporary 2nd Lieutenant),參與過慘烈的索姆河戰役(Battle of the Somme)。戰役期間,傅瑞憲帶領轄下的機關槍隊走出戰壕,在砲坑中堅守4小時,抵擋德軍的進攻。他因此在1916年10月23日獲頒軍功十字勳章(Military Cross)。1918年終戰時,傅瑞憲官至少校。1919年,他退役並加入殖民地部,獲派遣來港。同年12月,傅瑞憲獲港督委任為官學生(Cadet),相等於今時今日的政務主任(AO)。
此後,傅瑞憲一直在港府擔任要職,1926年2月獲委任為北約理民官(District Officer, Northern District, New Territories)。北約理民官負責治理中港邊界以南的大部分土地,包括區內行政和治安,管理華人大小事務,角色類似清朝縣官,需要與當時的華人士紳親善友好。1929年冬天,為紀念中國通港督金文泰(Cecil Clementi)兩度遊歷青山,傅瑞憲與周壽臣、羅旭龢等19位華人名流倡建「香海名山」牌坊。「香海名山」四字由金文泰親題,而牌坊正面第一根石柱上則刻有傅瑞憲與19位華人名流的名字,牌坊現為一級歷史建築。
圖:香海名山牌樓。
圖:戰前傅瑞憲肖像。(相片來源:南華早報)
1941年4月,港督羅富國(Geoffry Northcote)委任傅瑞憲為香港首任防衛司(Defence Secretary),亦即保安局局長前身,有權向任何人取得關乎公眾安全和防衛的資訊,可見港府擔心日軍在港收集情報。18日香港保衛戰之後,守軍力戰而敗,香港淪陷,10,000多名守軍被日軍關進香港各戰俘營。傅瑞憲在內的港府政要及約3,000名英籍外籍平民,則被囚禁在赤柱拘留營。
日軍治下,傅瑞憲和一眾守軍縱使身陷囹圄,朝不保夕,依然沒有絕望。1942年初,傅瑞憲把私藏的收音機交由兩位熟悉電子通訊的營友保管,他們每晚偷聽外界消息,再向他報告。1942年3月,輔政司詹遜(Colonial Secretary Franklin Charles Gimson)被任命為「英國共同委員會」(British Communal Council)主席,負責代表營友與日軍交涉。傅瑞憲隨即與詹遜分享資訊,並稱盡力保密外來消息。
戰俘們亦暗中與英軍服務團(British Army Aid Group)合作,冒死計劃逃出香港。英軍服務團由1942年1月成功逃出深水埗戰俘營的賴廉士中校(Lt. Col. Lindsay Tasman Ride)在惠州組成,隸屬英軍軍情九處(MI9),目標為收集在港日軍的情報,以及協助戰俘逃出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