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毒品較量:揭秘「喪屍藥」甲卡西酮
武漢某高校副教授張某制毒工廠的一間實驗室。張某的制毒工廠細分為多個實驗與製作區域,在一個房間裡做出這一步驟的成果後,再到下一房間進行下一步。
作為第三代毒品的「新精神活性物質」
在一系列新型合成毒品的國際製造與流通鏈條上,產自中國境內的分量在加重。2015年11月26日,中國官方正面回應了這種說法。在公安部舉行的一次新聞通氣會上,公安部禁毒局官員稱,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相關國家通報以及中國有關部門的核查,目前全球此類「新精神活性物質」,「相當一部分在中國生產」。
國家禁毒辦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副巡視員魏曉軍介紹,所謂「新精神活性物質」(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又稱「策劃藥」或「實驗室毒品」,是制毒者為逃避打擊,對管制毒品進行化學結構修飾後得到的毒品類似物,具有與管制毒品相似或更強的興奮、致幻、麻醉等效果。它在2013年《世界毒品報告》中首次被提出,聯合國給新精神活性物質的定義是,沒有被聯合國國際公約(包括《1961年麻醉品單一公約》和《1971年精神藥物公約》)管制,但存在濫用,並會對公眾健康造成危害的單一物質或混合物質。聯合國毒品與犯罪問題辦公室預測,該類物質將成為繼傳統毒品、合成毒品後全球流行的第三代毒品。
武漢市公安局禁毒支隊的工作人員具體對財新記者描述,目前,通俗來講把毒品分為三代。第一代,是以海洛因為代表的傳統毒品,以植物提取為主;第二代,即以冰毒、K粉、搖頭丸為主要流通品,多為化學合成;第三代毒品即新精神活性物質,甲卡西酮的變種形態即屬這一類毒品。
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的工作人員告訴財新記者,之所以稱「策劃」,是因為制毒者會根據毒品在市場上的需求量,結合法律管制漏洞,圈定生產目標與範圍,有策劃地進行生產。
「大多數新精神活性物質是從歐美已開發國家實驗室中『設計』出來的,其深加工環節和消費市場也主要集中在國外。」魏曉軍透露,長三角等地一些具有化工、醫藥知識的人員受境外販毒團伙利益誘惑驅使,通過網際網路、電話等方式聯絡,根據境外不法分子品種、數量等需求,採取訂單式生產並經郵寄等渠道輸出,並利用各國管制差異逃避打擊。
北京大學中國藥物依賴性研究所副所長、國家藥物濫用監測中心主任劉志民此前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介紹,國際已經列管的毒品一共有234種,而根據聯合國的報告,截至2014年12月,近幾年新出現的並已在人群中引起濫用、卻未被聯合國《麻醉藥品公約》和《精神藥品公約》列入管制的物質(即「新精神活性物質」)有541種。
「這500多種新精神活性物質絕大多數都是化學合成的,也有少數是天然來源的,比如『阿拉伯茶』。」劉志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