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啲傻閪最鍾意崇日崇洋 成日幻想生於外國幾好幾好 外國政府比幾多資源俾啲運動員 其實相反 香港做好 奧運獎金世界第一 多過中美十幾二十倍 輸咗冇金都有好多錢
美國奧委會2009-2012總額為7.95億美元,只有10%分配給運動員,但這8100萬美元要給39個國家奧運管理機構,划船委員會拿到了40萬美元,分配給40名運動員後,每位運動員平均每月拿到833美元。
獲得體操銅牌的納杜爾(Alex Naddour)在美國擔任房地產經紀人;自行車選手阿博特(Mara Abbott)則兼任瑜伽教練;手槍選手的米列夫(Emil Milev)在學校擔任體育老師;游泳選手科羅列娃(Mariya Koroleva)在迪克體育用品兼差當店員。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7557
美國運動員的收入相對依賴商業贊助,若投身非熱門運動,即使是首屈一指的選手也可能相當拮据。根據美國田徑總會的估計,超過五成在各自專長田徑領域位列美國前10名的運動員,年收入低於15,000美元(月薪不足9,750港元)。
原文網址: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3588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加拿大運動員多納·瓦喀里斯(Donna Vakalis)為了參加現代五項的比賽,她每周至少要進行30小時的訓練,內容包括擊劍、射擊、游泳、馬術和越野跑。在訓練之餘,36歲的瓦喀里斯還要攻讀博士學位並從事一些兼職工作,以便支持自己的奧運夢想。
瓦喀里斯估計,現代五項一年的訓練和比賽費用約為5萬加元(3.9萬美元)。然而,由於這項運動吸引的加拿大觀眾很少(其收入也在國際奧委會的統計中排名墊底),因此去年只獲得了4,500加元(3,450美元)的政府資助。
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_cap/2016/08/160818_vert_cap_many-olympians-struggle-just-to-make-ends-meet
德國25歲田徑女將施密特(Alica Schmidt)今年將再次代表德國出戰巴黎奧運,參加4X400混合接力項目。她卻透露德國運動員的「超低收入」。
施密特曾在歐錦賽拿下第2名,東京奧運擔任德國女子4X400接力替補。今年再次代表德國出戰奧運,儘管有高人氣,施密特曾透露她的主要收入來自德國體育基金會的訓練費,每月僅600英鎊,無奈表示「我無法靠比賽收入維持生活,因為多數比賽我需要負擔交通報名和住宿費用,大多數人都兼職經營第2個收入來源,甚至做些其他工作」。
https://tw.sports.yahoo.com/news/%E7%94%B0%E5%BE%91-%E6%9C%80%E6%80%A7%E6%84%9F%E9%81%8B%E5%8B%95%E5%93%A1%E5%86%8D%E6%88%B0%E5%B7%B4%E9%BB%8E%E5%A5%A7%E9%81%8B-%E9%A9%9A%E6%9B%9D-%E8%B6%85%E4%BD%8E%E6%94%B6%E5%85%A5-060041635.html
最近希臘舉重選手Thodoros Iakovidis在東京奧運男子舉重96公斤級賽事完成後,留下男兒淚宣布退役,他透露每個月僅靠希臘舉重協會補助的200歐元(約港幣1847元)為參賽做準備,有時窮到連加油錢都沒有,只能走路到練習場地
https://hk.jobsdb.com/career-advice/article/%E5%90%84%E5%9C%8B%E9%81%8B%E5%8B%95%E5%93%A1%E6%94%B6%E5%85%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