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的反思 / 左翼自由主義 / 政治時差.時差政治

24 回覆
2 Like 3 Dislike
2024-07-27 01:46:28
《平等的反思》
作者: 托瑪.皮凱提 Thomas Piketty
譯者: 陳郁雯
出版社:衛城出版

從18世紀以來,人類文明經歷顯著的成長,人口數與糧食量大增、平均死亡歲數提高,甚至就連平均購買力也大幅飆升。我們都無法否認,長期而言,我們的確走在趨於平等的道路上。
但這代表追求平等的路要趨向終點了嗎?絕非如此。皮凱提認為儘管20世紀上半葉發生的社會、政治與財經改革,的確讓社會更加平等,但這並不代表當代社會已迎來充足的進步。即便歷經了戰後的社會福利國家、左傾與財產重分配時代,世界各國依然沒有打破財產的集中現象;殖民遺緒、種族衝突與性別不平等的問題,在歐美國家也愈演愈烈。雖然人類在平等之路已寫下壯舉,但新的不平等仍不斷襲來,面對當今的困局,我們該如何找到解方?
皮凱提認為,關鍵便是更全面的財富重分配。從稅收制度、高等教育的檢討,到當代數位獨裁與強國附庸的問題,皮凱提橫跨歷史、經濟、社會與政治多種學科,提出了一幅全方位與跨地域的藍圖,用最樂觀的筆觸、持平與現實的分析,簡明地指出這段追求平等的鬥爭,下一步在何方。

---

《左翼自由主義:公平社會的理念》
作者: 周保松
出版社:春山出版

本書旨在闡述一種以構建公平社會為最高目標的自由主義觀點。不同於自由放任的市場資本主義(又稱右翼自由主義、經濟自由主義或新自由主義)首重經濟自由,左翼自由主義所在意的是:當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利益與追求,而又有足夠的意願與善意參與社會合作時,國家應該基於怎麼樣的原則、建立什麼樣的制度,給予每個人公平而合適的對待,讓人們可以得到符合內心所欲的真實自由?

上述說法聽來大概不陌生。其實,自羅爾斯的《正義論》於一九七一年出版以來,左翼自由主義論述早已成為西方政治哲學的主流,也是絕大多數民主國家討論公共政策與社會福利時的基礎共識。不過,考量華人的政治現實與歷史語境:香港曾被認為是最能實踐新自由主義的經濟體系,內部卻有嚴重的分配不均,這幾年來各項自由更明顯限縮;中國在一黨專政下形成的「威權資本主義」,對人民在政治權利與經濟上造成雙重剝奪。作者認為,試圖整合自由與平等的左翼自由主義正是對上述境況的回應,需要透過更完整的說理,讓相關概念深植社會,進而去啟發、推動任何可能的改革。

以這樣的關懷為出發,作者在書中討論了政治為什麼必須要講道德,統治的正當性從何而來,以及從不同角度論證左翼自由主義的基本立場,並詳盡回應了右翼自由主義等代表思想家的觀點,直指其對公平性的犧牲與可能弊害,進一步去彰顯,為什麼左翼自由主義會是更好的選擇,讓每個人更有機會活出完整而有尊嚴的人生。

---

《政治時差.時差政治:敘事共時性作為民主政治的一種想像》

作者: 葉浩
出版社:聯經出版

政治哲學學者葉浩希冀分裂的臺灣能實現「民主」所應許,一群人的最根本政治可能性──讓所有人得以參與一個共同體的成立過程,在《政治時差.時差政治》中提出允諾所有人都能成為故事共同主角的政治共同體理論,應用以撒.柏林的方法實踐漢娜.鄂蘭的政治關懷,尋求臺灣問題的解方。全書分三部分:第一部是理論篇,從柏林與鄂蘭的文本提煉出理論並延伸應用於具體政治議題;第二部據此分析當前國際民主退潮及其時間維度之癥結;第三部指出臺灣因「移民」和「移植」兩條歷史發展軸線、兩股政治力量在各自內部與對外皆存在「政治時差」,交互影響下使「民主化」、「轉型正義」、「國家正常化」三種追求彼此鑲嵌,從而形成難分難解的「時差政治」,並提出可能的解法。

葉浩指出,與其他新興民主國家不同,臺灣人從未積極主動打造符合國際法意義上的主權國家,以致於島嶼不同族群各自仰賴的史觀及政治想像,與中華民國曾與國際社會共同制定的《世界人權宣言》理想存在嚴重落差,民主化過程至今也未見徹底落實《聯合國憲章》與人權《兩公約》當中的人民自決權。生活在一個自己建立的世界當中卻不認識,內部也因此紛爭不斷,甚至持續以權威遺緒來運作民主制度,是為多層次的政治異化現象。本書嘗試釐清並尋找臺灣人如何才能願意肯定彼此、克服政治時差、走向民主共和的方法,意欲成就涵蓋過去、現在、未來,包含「逝者、活人、尚未出生者」的共時性,讓所有人能在一個新的政治敘事,以專屬所有族群並允許未來世代以自己的精彩來延續「共同故事」之可能。
2024-07-27 01:46:41
2024-07-27 01:48:35
《雲端封建時代:串流平台與社群媒體背後的經濟學》
https://www.instagram.com/p/C9o2OjBvTV_/

作者: 雅尼斯.瓦魯法克斯 Yanis Varoufakis
譯者: 許瑞宋
出版社:衛城出版

全球大流行的疫情、抖音的崛起與無止境的金融危機,在在分散了我們對全球經濟運作方式的注意。藏在資本主義的外皮底下,一種更可怕的全新階級制度正在悄悄成形,名為「科技封建主義」。
今天,大型科技企業正在匯聚史無前例的龐大資金,打造屬於自己的網路雲端領地,進而獲得不成比例的現實權力。當數位平台掏空市場,雲端租金取代了利潤,而馬斯克或祖克柏這樣的科技巨擘成為新世界的封建領主,我們這些早已離不開社群媒體、串流平台與第三方支付的一般人,就成了數位時代的農奴:像農奴一樣辛勤勞動,以換取地主提供的各項服務。這就是雲端封建時代的真相。
希臘前財政部長雅尼斯.瓦魯法克斯將在本書中呈現,這種更險惡的可怕制度究竟是如何取代掉傳統的資本主義,威脅到我們習以為常的民主自由制度,促成了美中新冷戰的全球格局,甚至是永遠改變了我們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hkreaders的大頭貼照
hkreaders

6天
《做自己,最好賣?網紅產業如何販售真實性》
作者: 艾蜜莉.洪德 Emily Hund
譯者: 堯嘉寧
出版社:大家出版
本書作者洪德花了八年時間追蹤網紅產業的流變,從最早也最深受商業力量影響的時尚與生活風格網紅開展一系列研究,深入訪談了許多率先踏入領域的社群網紅、營銷人員、網紅經紀、商業品牌高層和科技趨勢分析師,以數十場深入訪談及超過兩千篇的文章分析,展示了早期踏進此產業的人如何專心創建和利用數位個人品牌,以在經濟不確定時期掌握對自己職業命運的控制。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活動融合成了一個產業,影響力遠遠超出創始人的夢想,也超出了他們的控制範圍。本書說明了他們為創建、營利和銷售社群媒體內容所開發的方法如何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並造成了未曾預料到的文化和經濟成本,梳理出網紅產業以真實性為本,影響力為槓桿的歷史脈絡與潛藏的影響,以及,開給未來的可能解方。
2024-07-27 01:51:19
烈女圖、烈佬傳、隱蔽嫌疑人、空臉
這些香港近年長篇小說,你認識幾多?
https://www.instagram.com/p/C9pVeBmPDg9
2024-07-27 01:53:38
李碩《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
https://www.instagram.com/p/C86oloRvmDO/

推薦語:
李碩《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是歷史學的話題之作。2022年出版簡體版、2023年出版繁體版,不但引起學術界的激烈討論,更大大提升了大眾對商周史的興趣。

李碩深入研究考古學材料,分析傳世文獻,加上大膽的假設、合理的想像和推論,為上古時期編織出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試圖還原歷史面貌。當中的「商周變革」對後世極其關鍵。周人面對商朝的人祭和其他殘酷的習俗,以及他們曾協助商朝的黑暗歷史,便要試圖刪去或改寫相關的記憶,這就是「翦商」。
2024-07-27 01:54:19
尼采的《道德譜系學》
https://www.instagram.com/p/C9gbg9Sv0LR/

尼采的《道德譜系學》雖然有不少謎一樣的句子,但其理路卻是清晰的。尼采想說明我們為何由關注「善與惡」變成關注「好與壞」,並提出了階級解釋道德起源的進路,如何由主人道德變成了奴隸道德。尼采不但指出西方文化的病源,還提出藥方,那就是重尋自我超越的精神,我們要問人生何為。我們面對「徒勞無功」的聲音時,仍要肯定生存的意義。
2024-07-27 02:16:23
雅克•拉康 / 吳瓊

雅克•拉康是繼佛洛伊德之後最具影響力和理論煽動力的精神分析學家,其理論不僅在今日的文化研究及藝術批評中被廣泛運用,而且在哲學、心理學、宗教學、政治學、法學、傳播學、教育學等領域也有深刻影響。本書既結合歷史背景詳細敘述了拉康及拉康學派的傳奇,也對拉康本人龐雜的理論進行了全面的梳理,是目前國際拉康研究中涵蓋面最廣、篇幅最為龐大的一部專著。

---

導讀拉康 / 肖恩·霍默

雅克·拉康是最具挑戰性與爭議性的當代思想家之一,也是自佛洛伊德以來最具影響力的精神分析學家。拉康理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診療室的範圍,從而波及到了諸如文學理論、電影理論、性別理論與社會理論等不同的學科。本書不但完整地涵蓋了拉康的學術生涯,而且還針對一些拉康的概念以及他關於這些概念的作品而為讀者提供了一部通俗易懂的導讀,這些概念包括:

• 想像界(Imaginary)與象徵界(Symbolic)
• 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與陽具的意義(meaning of the phallus)
• 主體(subject)與無意識(unconscious)
• 實在界(Real)
• 性別差異(sexual difference)

霍默(Sean Homer)把拉康的作品定位在了當代法國思想與精神分析歷史的脈絡之中,因而他的這本《導讀拉康》是對於這位極具影響的理論家的一部理想的導讀。

---

斜目而視 / 斯拉沃熱·齊澤克

慾望的客體無法直視,拉康的理論亦需「斜目而視」。在《斜目而視:透過通俗文化看拉康》中,齊澤克一方面透過通俗作品解析拉康的理論,揭示“無意識的邏輯”,勾勒“慾望的原理”;另一方面藉助拉康理論解讀通俗作品,這既包括希區考克、安東尼奧尼、大衛•林奇、賽喬爾•萊昂、弗里茨•朗、雷利•史考特、喬治.米勒等著名導演的電影,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史蒂芬,金、帕特里西婭•海史密斯等通俗作家的小說,以及柯南.道爾塑造的福爾摩斯、雷蒙•錢德勒塑造的菲利普•馬婁等人物形象。作者對通俗作品的解讀,彰顯了「通俗」作品的「非通俗」之維,展現了「通俗」作品的現代乃至後現代蘊味。

---

面具與真相

《面具與真相:拉康的七堂課》係法國作家、哲學家拉康的得意門生-斯洛維尼亞作家、哲學家齊澤克的拉康研究專著,共分為八部分,含導論與七個章節,主要包括《空洞姿態與述行:拉康遇上中情局陰謀》《真實界帶來的麻煩:拉康作為《異形》的觀眾》《自我理想與超我:拉康作為《卡薩布蘭卡》的觀眾》等篇目。作者以「小對形」及真實理論作為全書中軸,以電影、故事或政治事件等作為案例,有條不紊地向讀者展示了拉康理論的基本構圖。 《面具與真相:拉康的七堂課》是一本兼具趣味性與知識性,能夠深入大眾文化的介紹拉康理論的「教科書」。

在英國,哲學家大致分為兩類:為同行寫作的學者以及將反思投向公眾的「生命意義的商人」。齊澤克的成功秘密在於他兼具兩者之長,既是一位純熟運用康德、海德格爾理論的博學者,卻又對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抱持哲學熱情。
——[英]特里•伊格爾頓

作為拉康思想入門導讀書,拉康精神分析的繼承者,著名哲學家斯拉沃熱•齊澤克,向我們展示了“被精神分析穿越的哲學”,如何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新啟示,幫助讀者理解拉康精神分析理論及其思想,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拉康「教科書」。因其獨特的學術思想和政治立場,齊澤克也被稱為「西方最危險的哲學家」。
2024-07-27 02:21:26
詮釋與過度詮釋

一九九〇年,在劍橋大學著名的「坦納講座」上,翁貝托•埃科與理查德•羅蒂、喬納森•卡勒和克里斯蒂娜•布魯克-羅斯就有關「詮釋」的問題展開生動熱烈的辯論,這場社會文化勝景吸引了許多知名學者、批評者和劍橋學子。

埃科是所有這些辯論與演講的主角,作為小說家和符號學家,探討所謂「詮釋的極限」具有雙重意義,因為他本人的小說極其引人入勝的複雜性恰恰激起了讀者和文學批評家對意義的各種猜測。埃科以「神秘主義」的漫長歷史為起點,從但丁的《神曲》談到《玫瑰的名字》《傅科擺》,再延伸至喬姆斯基和德里達,幽默而富有啟發性的討論帶有他獨特的個人風格。

三位世界哲學、文學理論和批評領域的領導者接受了與埃科就「詮釋」問題展開辯論的挑戰,各自為這個極富爭議的話題添加了獨特的觀點,促成了該領域理論家之間令人興奮的思想交流。

《詮釋與過度詮釋》是一本優秀的著作,也是近年來文學理論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 ——《哲學與文學》

就像埃科本人一樣,《詮釋與過度詮釋》是一部腳踏實地的作品,雖然複雜,但通俗易懂,深刻而不浮誇……這本書在不知不覺間向你講述一部歷史,同時不失一流的諷刺和犀利的風格。 ——《費城詢問報》

在《詮釋與過度詮釋》中,埃科將自己的創作與生活匯集在充滿智慧與活力的文本中。當中穿插著對他兩本小說作品創作的理論思考,是埃科書迷必讀的書。 ——《舊金山紀事報》

《詮釋與過度詮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不僅可以閱讀埃科最為精妙的思考,還可以進入他跟當代著名學者的互動。閱讀這本書中收錄的文章,會讓你有一種難得的思想碰撞之感:一位符號學家和暢銷小說家,和當今哲學、文學理論和後現代小說中最偉大的三位大師相遇。 ——詹姆斯•M.朗,《人文科學研究》

---

詮釋學 / 伽達默爾

《真理與方法》是伽達默爾的代表作,出版於1960年。本書包括兩卷,第一卷為《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第二卷為《補充與索引》。本書中伽達默爾試圖以藝術經驗裡真理問題的展現為出發點,進而探討精神科學的理解問題,並發展一種哲學詮釋學的認知與真理概念。這不僅意味著哲學詮釋學與以往的詮釋學相比有著根本的性質轉變,而且表明了它是當代西方哲學發展的一個新的趨向,以致我們可以用詮釋學哲學來標誌當代西方哲學人文主義思潮中的一個重要的哲學流派。自本書問世以來,不僅西方哲學和美學受到它的重大影響,而且這種影響迅速波及到西方的文藝批評理論、歷史學、法學和神學等人文科學領域,是當代一部重要的經典哲學著作。

---

從文本到行動 / 保羅·利科

《從文本到行動》匯集了利科在20世紀70—80年代發表的重要係列論文,這些文本代表了利科研究詮釋學的一個重要階段:從現象學到詮釋學,從文本詮釋到行動詮釋;對話語和敘事作出反思,並對意識形態與處於城邦核心的人的行動進行追問的同時,利科強調了介入這兩者之間的諸種關係。

在本書中,利科逐漸擺脫了要在其他學科面前捍衛詮釋學的焦慮,他從胡塞爾現象學與詮釋學的關係以及詮釋學自身的歷史看到了自己研究的獨特角度和價值:立足於文本理論建構一種超越施萊爾馬赫、狄爾泰、海德格甚至伽達默爾的詮釋學,並將之應用於詮釋人的行動、社會意識形態,從而建立新的政治與倫理。

---

詮釋學與人文科學 / 保羅•利科

本書是保羅•利科的論文翻譯過來的論文集。在這本書中,利科提出了其現象學詮釋學的觀點,提出了這個觀點與其傳統前輩之間的關係及其對社會科學的重要性。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檢視了詮釋學的歷史、核心主題及其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利科在第二部分提出了自己目前的建設性觀點。文本概念的提出構成了語言和解釋的系統化理論的基礎。第三部分探討的是有關社會學、精神分析和歷史等領域中的理論意義。
2024-07-27 09:30:07
詮釋學 / 理查•E.帕爾默

書中介紹了詮釋學的定義、範圍和意蘊,四位主要理論家:施萊爾馬赫、狄爾泰、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並且收錄了一篇對美國文學詮釋的一個詮釋學宣言。詮釋學是一個在神學界、哲學界甚至文學界中日益不絕於耳的詞,有學者認為詮釋學是當今神學論戰的「焦點」。詮釋學還不是一個被廣為接受的概念,但其重要性已收到各界學者的廣泛關注,相信這本書能給讀者一個全面而滿意的答案。
2024-07-27 12:17:02
日常生活的現象學 / 黃旺

刷著朋友圈和短視頻,你是否在某一瞬間會突然自問:「這到底有什麼意義?!」你又是否想過,可能它們的意義恰恰在於它們的無意義?

你曾受夠了一份工作、厭倦了一個城市,於是想要換另一份工作、搬到另一個城市,卻又擔心無論換到哪裡,仍會不斷遭遇厭倦?

也許那些終日渴望「活在別處」的人,到頭來會發現所有的「別處」其實都很乏味,而這乏味的根源竟是他們自身?

本書以現象學的目光打量你我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激動與無聊。作者試圖利用現象學獨特的反思來打破習以為常的現成性遮蔽,向讀者「第一次」揭示現象,並以日常語言道出其所見所思。

正如作者所言,本書誕生於兩種不同動機的詭異結合:它是向哲學和現象學的門外漢發起的對話;但它要做的不是“科普”,而是“原本意義上的研究工作” 。本書邀請一般讀者進行「現象學式的」觀看,並希望讀者最終也可以自己來「現象學」一番,以此擺脫生活的盲目性,更自覺地開展行動,同時品嚐現象學的樂趣。

-內容簡介-

本書包含三個部分。 《內篇:直接的自然》關涉一系列經典的現象學主題,包括物、死亡、時間、直覺、記憶、遺忘、自我等。在這一部分,作者在對大量現象學經典文本研讀的基礎上,借助前​​輩之眼,站在當下情境中,親自重訪現象學傳統中的經典問題,同時賦予其新的理解和意味。

《外篇:中介的精神》談到的論題更加多樣,與身為常人的你我在流俗生活中所遭遇的事件緊密相關。這一部分談到了旅行、閱讀與寫作的意義,節日和傳統,教育和洗腦等話題,即便對無現象學背景的讀者而言,也會引發其興趣和共鳴。

《斷章》由一系列自發而有趣的格言式洞見組成,體現出作者轉引自胡塞爾所說的「不要大鈔票,而要小零錢」的現象學式生活態度。

---

現象學導論 / 羅伯特‧索科拉夫斯基

◎ 編輯推薦

☆ 一本深入淺出、簡潔扼要的導論。不是對各現象學家思想的簡單堆砌,而是面向現象學本身,展現作為科學的現象學自身的顯現。

☆ 以「知覺」「意象結構」「時間性」「本質直覺」等精確的現象學觀念為引導,層層深入揭示現象學的不同面向,還原人在認識實踐中的意識活動。

☆ 敏銳的問題意識,廣闊的思想史視野。敘述接過理性精神接力棒的現象學對後現代思潮意義缺席的回應。彰顯現象學在回歸哲學的古代理解與回應現代哲學議題上的強大生命力。

◎ 內容簡介

本書以清晰生動的文風和大量的例證,呈現了現象學領域的主要學說。它考察了知覺、圖像、想像、記憶和指涉等現象,並展示了人類思考是如何從經驗中生出來的。這本書也探討了個人身分同一性在時間中的確立,並討論了哲學的本質。除了對符合論的真理觀提出了一個新闡釋,本書作者也解釋了現象學是如何與現代和後現代的思考形態分別有所區分的。

◎ 媒體推薦

本書是優秀的本科生課程教材。作者針對現象學提出了新穎且引人入勝的詮釋,並就現象學對當代智識生活的重要性提出了耐人尋味的觀點。應有更多人來關注這本書。

——《形上學評論》

本書從胡塞爾基本觀點出發,用盡可能少的專業術語和美國習慣用語直白地介紹了哲學現象學。

——《現象學心理學期刊》

索科拉夫斯基的導論從很多方面來說都十分出色。他以值得稱讚的明晰度書寫了複雜而微妙的問題,這其中甚至包括意識的時間性、自我現象學、意向活動與意向對象關聯性等高度思辨的問題……他對現象學的研究相當全面……至少對那些同意本書現象學基本觀點的人來說,這本書是極富價值的教學資源。

——《胡塞爾研究》,2002年

---

現象學導論七講 / 張祥龍

現象學首先不是一些原理和體系,而是觀察人生和世界的獨特方式,也就是在體驗對象時一同體驗到這體驗過程的在場意識方式,而且,關心這種意識方式的前提。它最終要超越將存在當做主體和客體來打量的傳統哲學方法,而進入到更原本活潑的反思乃至前反思的思想維度。本書透過解讀胡塞爾、海德格、梅洛龐蒂和德里達的著作,開顯現象學的問題來源、觀察問題的視角、現象學方法的特徵和深化過程,以及現象學思考在不同現象學家那裡的質的豐富性和內在呼應性,由此而引導讀者進入思想的新天地,培養讀者的現象學觀察能力。
2024-07-27 12:25:30
詮釋學(Hermeneutics)是研究理解和解釋文本、行為和事件的學問。它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文本解讀:詮釋學最初主要用於聖經解釋,但現在廣泛應用於所有類型的文本,包括文學作品、法律文獻、哲學著作等。它幫助我們理解作者的意圖、文本的背景以及讀者如何受文本影響。

跨文化理解:在全球化的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頻繁。詮釋學提供了方法和理論框架,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解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為、信仰和價值觀。

歷史研究:歷史學家利用詮釋學來解釋歷史事件和歷史文本,理解歷史人物的行為和動機,並重建歷史情境。

法律解釋:法律文本常常需要解釋和應用於具體案件中。法官和律師使用詮釋學理論來理解法律條文的含義,並在法律實踐中做出合理的判斷。

哲學探討:詮釋學在哲學中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在現象學、存在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等領域。它促使哲學家反思理解的本質、認識的限制以及語言的作用。

心理學和社會學研究:詮釋學方法被應用於心理學和社會學研究中,幫助研究者理解個體和群體的行為模式、社會現象以及文化動態。

教育學:在教育領域,詮釋學幫助教師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材料的意義,以及如何有效地傳達知識。

總的來說,詮釋學在很多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為我們提供了深入理解和解釋現象的工具和方法,促進了知識的發展和跨領域的交流。
2024-07-28 11:09:16
精神分析技術的基礎 / 布魯斯‧芬克

本書從拉康派視角介紹了精神分析技術。有別於其他論述拉康的學者,芬克博士透過大量的臨床實例詳細闡述了他所實踐的拉康派的傾聽、提問、標點、切分和解釋技術,並且使用自己案例中的臨床片段,詳細地檢視了對夢與幻想的工作,以及對轉移和反轉移的處理。芬克博士不斷勾勒出精神分析其他流派和拉康派之間的差異,批評了精神分析中越來越普遍的「正常化」的態度;而且呈現了拉康派治療神經症技術中極其重要的方面,以及治療精神病的全然不同的方法。拉康派強調語言的各個維度,但一直被認為艱澀,本書彌補了這一遺憾,以大量案例展現了拉康派臨床的主要方面。
2024-07-31 06:10:57
2024-07-31 06:13:18
從分析哲學觀點看儒家哲學 / 馮耀明

· 內容簡介

本書囊括了作者四十多年來研究的部分成果,大多應用當代分析哲學的方法,更著重邏輯分析和概念分析方法的運用,來處理中國哲學和比較哲學的問題。第一編為先秦儒家哲學思想分析,第二編為宋明清儒家哲學思想分析,第三編為當代新儒學的哲學思想分析。

· 作者自述

可以說,當代新儒家和宋明理學家神秘化了儒學和中國哲學,他們留給西方哲學家這樣的一個印象:儒學和中國哲學不能被理解為一種哲學,因為它們基本上不能透過理性思維來認識。

大多數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認為中國哲學的課題內容與表達方式,特別是儒家哲學的課題內容與表達方式,與西方的極不相同。我大致上同意此說,但我並不同意他們進一步的推論,認為儒學重體證與實踐,不可以西方的分析方法來處理儒家哲學的問題。

中國哲學重實踐,不重知識,不表示它沒有理論。有關實踐問題之討論,仍有理論性的問題,而不只是實踐本身的問題。
2024-07-31 06:15:35
Art & Faith

The meaning of poetry and the sociological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art are dealt with in these letters. Jacques Maritain (18 November 1882-28 April 1973) was a French Catholic philosopher. Raised as a Protestant, he converted to Catholicism in 1906. An author of more than 60 books, he is responsible for reviving St. Thomas Aquinas for modern times and is a prominent drafter of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Pope Paul VI presented his "Message to Men of Thought and of Science" at the close of Vatican II to Maritain, his long-time friend and mentor. Jean Maurice Eugène Clément Cocteau (5 July 1889 - 11 October 1963) was a French poet, novelist, dramatist, designer, boxing manager, playwright, artist and filmmaker. Along with other Surrealists of his generation (Jean Anouilh and René Char for example) Cocteau grappled with the "algebra" of verbal codes old and new, mise en scène language and technologies of modernism to create a paradox: a classical avant-garde. His circle of associates, friends and lovers included Pablo Picasso, Jean Marais, Henri Bernstein, Édith Piaf, whom he cast in one of his one act plays entitled Le Bel Indifferent in 1940, and Raymond Radiguet.
2024-07-31 06:16:10
The Difficulty of Being

Writer, filmmaker, visual artist, and celebrated leader of the French avant-garde, Jean Cocteau (1889–1963) once announced, "One must know how to go too far." The astounding scope of his work stands as a testament to that revolutionary spirit. Throughout his life he boldly experimented in almost every medium and achieved enduring success in them all: novels like Les Enfants Terribles; films such as The Blood of a Poet, Beauty and the Beast, and Orphee; as well as plays, ballets, drawings, poems, and even an opera of Oedipus Rex (written with Stravinsky). Cocteau regarded The Difficulty of Being as the key to his oeuvre and as a daring act of self-revelation. With terse skill he explores the innermost frontiers of his personality, from childhood memories to his creative wrestlings, from incisive portraits of Proust, Gide, Nijinsky, Picasso, and Stravinsky to reflections on death, friendship, dreams, youth, pain, beauty, haunted houses, and of course, on being without being. But no matter what he is writing about, he goes straight to the mark, illuminating a thought, subject, or personal reminiscence with precision and vitality. A magazine once asked Cocteau, If his house were burning and he could take only one thing, what would it be? "I'd take the fire," he answered. In The Difficulty of Being Cocteau does just that.
2024-07-31 06:18:51
從宋明理學到當代新儒家 / 鄭宗義

從張橫渠、陳白沙、湛甘泉、羅整菴、王陽明等,到唐君毅、牟宗三、劉述先,本書通過考察諸位儒學大家的概念、義理與研究進路,詳細梳理了宋明理學到當代新儒家的發展脈絡。

宋明理學號稱難懂,如何才能進入它的義理世界?本書通過當代新儒家(或港臺新儒家)的研究成果,引領讀者一窺堂奧。當代新儒家是二十世紀中國哲學界最富原創與思辨的學術群體,其中唐君毅與牟宗三更是雙峰並峙。本書詳細分析二人在宋明理學上針鋒相對的詮釋,整理出兩條雖不同卻非不能調和的研究進路。此外,面對現代文化的衝擊,儒學以至傳統文化是否仍有價值和意義?本書以當代新儒家的反本開新為例,闡析他們的思考如何有力地批駁反傳統主義,顯示儒學可以如鳳凰火浴般重生。

全書分為三個相互關連的部分:第一部分闡發宋明儒學的核心觀念;第二部分探究當代新儒家特別是唐君毅與牟宗三兩先生對宋明儒學的研究,比較他們截然異趣的方法、詮釋與結論;第三部分剖析當代新儒家於汲取宋明儒的睿識上,如何繼往開來,重新設想「儒學」來迎拒西方哲學思潮的輸入,並批判地回應現代性的衝擊,乃至參與到當前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的討論。

本書收錄作者近年來研究宋明儒學與當代新儒學的成果。全書融攝文獻解讀、義理闡釋與哲學展望於一爐,不時展現作者的獨特觀點。
—李明輝(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退休特聘研究員)

本書以統一融貫性的論述涵蓋宋明及當代新儒家思想研究的學術視野,在每一章中都能通過引介和反省當代學術的相關論題,提出深具理論意義的追問,並從中展示出作者持論的獨特及思慮的精審。本書進一步推進對宋明義理和唐、牟思想的理解,就籌劃儒學未來發展的方向而言,也是難得的學術成果。
—東方朔(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創校六十年,著名的文史學者、博學鴻儒甚多。創立新亞書院的錢穆、唐君毅,及稍後加入的牟宗三和徐復觀,更被尊為當代新儒學大師,儒學史及儒學研究也就成為中大一塊別具特色的學術園地。錢、唐、牟、徐之後,帶領儒學研究的當推劉述先教授。鄭宗義是他的學生,也在儒學史及儒學研究上鑽研多年,深思卓見,成一家言。本書各篇文章,從宋明理學的各家各派,到當代新儒家的思想論述,分析有據,脈理分明,儼然有大家風範,可算是香港中文大學現階段儒學研究的代表著作。
—梁元生(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

本書專論宋明理學中若干新儒家前輩未及深究的人物與課題,解析唐君毅和牟宗三各自的理路及其所致的對於宋明理學的不同詮釋,闡明新儒家對現代性衝擊的回應。三部分彼此貫通,勝義紛呈,理性與溫情兼具,讀者不容錯過。
—彭國翔(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本書探討近世儒學議題,解析細緻,立論穩健。比較唐君毅與牟宗三的儒學研究處,尤多新義,是新儒家研究者不能不參考之作。
—楊儒賓(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 按姓名筆劃排序
2024-07-31 06:20:02
Language, Mind, and Value : Essays on Wittgenstein / Severin Schroeder

This book is a collection of 15 essays on important themes in Wittgenstein's philosophy, such as linguistic normativity, the concepts of understanding, reasons, and knowledge, questions of value in aesthetics, ethics, and religion.
2024-07-31 06:21:59
The modem world : a prehistory of social media / Kevin Driscoll

The untold story about how the internet became social, and why this matters for its future

“A great book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understand the early days of online communications.”—Preston Gralla, Arts Fuse

Fifteen years befor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internet, millions of amateurs across North America created more than 100,000 small-scale computer networks. The people who built and maintained these dial-up bulletin board systems (BBSs) in the 1980s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millions of others who would bring their lives online in the 1990s and beyond. From ham radio operators to HIV/AIDS activists, these modem enthusiasts developed novel forms of community moderation, governance, and commercialization. The Modem World tells an alternative origin story for social media, centered not in the office parks of Silicon Valley or the meeting rooms of military contractors, but rather on the online communities of hobbyists, activists, and entrepreneurs. Over time, countless social media platforms have appropriated the social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s of the BBS community. How can these untold stories from the internet’s past inspire more inclusive visions of its future?
2024-07-31 06:23:54
韌性 : 縣政府如何運作

郡縣治,天下安。縣域治理體制的活力來自哪裡?體制優勢如何轉化為治理效能?本書以作者最近幾年的第一手田野調查資料為基礎,呈現了縣域政治運作的豐富圖景,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獨到且深刻的解答。

全書圍繞著縣域治理韌性這一核心主題,從體制與機制關係角度切入,對縣域治理體制、政府動員、幹部流動、財政制度、政策轉化與執行等進行了透徹解讀。書中既有耐人尋味的田野故事,呈現縣域治理經驗,也有深入淺出的學理分析和理論提煉。書中對縣內治理中的一些重要工作機制進行了深入的描述和闡釋,如目標管理、過程管理、政治評估、條塊關係、

任務包幹、領導觀摩、幹部聯村制度等,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對於推動基層治理機制創新、提高基層幹部工作能力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本書既可作為政治學、行政學、社會學、公共管理等相關學科研究者的參考用書,也適合黨政部門領導和普通幹部閱讀。
2024-07-31 06:34:52
政治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

★繼大師蕭公權後,又一本於西方暢銷的中國政治思想史★

中國歷史三千年,蘊含著複雜多元的文明,然而「中國」是什麼?如何形成開展?在歷史的長河中是否為大一統概念的延續?迄今仍是常被忽略的課題。本書從歷史事件、思想家言論、經典文本與注疏等素材,議題式探究時代、人民與政治思想間如何拉鋸與磨合,如何以文化回應與認同自己的位置。

「中國」是國家?抑或地理名詞?
「專制」與「大一統」並非認識中國史的絕佳視角?
在朝代更迭間,人們該如何應對新變革?新舊王朝的思想觀是否有延續?

中國在二十一世紀作為全球大國迅速崛起,然而全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忽視或過度簡化塑造中國的漫長歷史,以及在國際轉型上的複雜思想和理想。在大眾的認知中,中國一直是作為單一且固定的國家存在,然金英敏教授提供了新的視角,探問中國歷朝的政治秩序和思想,真的超過兩千年從未改變?

每個朝代的開展或能視為一個嶄新秩序,
更是思想家與傳統道德互動、形塑敘事視角的契機。

作者循著中國歷史的進程,以影響中國深遠的孔子時代為開篇,結束在當今中國對全球新秩序的探索。分別探討各朝代不同時期的政治特徵與社會願景,用跨領域的研究思路,從文學、經濟、藝術、哲學等方面挖掘線索,傾聽人民的聲音、釐清政府的態度,再賦予獨到的論述,並運用豐富的學術研究來佐證,深刻地挑戰了中國政治思想的傳統觀念。

★作者給讀者的建議★
學習中國政治思想除了能讓視野更為開闊之外,究竟還能從中學到什麼?有的人可能免不了想問:我們到底能學到哪些教訓?是能理解善治的本質,還是能了解當今的問題?有的人甚至會說,只要我們將中國政治思想加以更新,以適當的方法重新構想,便有望能為今日的世界找到政治秩序的理想。我的心願相較之下簡單許多:中國政治思想本身就富饒興味。這並不是說中國政治思想能夠為善治的本質給出絕對的答案,而是我們能從中找到豐富的資源,以此反思自己關心的政治議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該忽視觀念跟歷史現實之間的聯繫,以此照見當時時空中的政治經驗。

孔令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專文導讀
「本書以長時段通史維度書寫中國政治思想的同時,亦強調超越國族主義史觀的一元論述。……雖以書寫中國政治思想為綱,卻不以目的論式的敘事強調政治思想對於中國大一統局面的延續性影響,而更加側重中國政治思想的內在多元性。」
2024-07-31 06:36:16
科技與文明

我們有石器時代的情感,中世紀的組織,卻有著神一樣的技術,這是最可怕的。

人與機器之間的邊界,最危險之處並不在於機器能夠變得多麼像人,而在於人在多大意義上已經變得像機器——像機器一樣只在規範之內定義自己, 接受權威灌輸和社會主流觀念的潛移默化以及消費主義的各種操縱,而無力反思更高層次的問題。畢竟,人的自由意志能力,並不體現在他們願意做什麼,而體現在他們不願意去做什麼。

★我們總是過度強調精神與觀念的偉大,卻常常忽略科技對人類這個物種根本性的塑造能力

——現代社會和現代文明是啟蒙運動時代的大知識分子的思想締造的,還是科技進步締造的,抑或是在國家和國家間的競爭中締造的?如果沒有現代科技的加持,新教改革能否發生,啟蒙運動能否發生,英國革命、法國革命和美國革命能否發生?

——當下流行的那些經典解釋架構—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或左翼思想,它們有多少成分是在第一、二次工業革命之前就發展出來的?在今天,它們還有多大的有效性?

★以科技驅動為視角,從兩千年人類歷史長河中,選出14個歷史關鍵時刻,洞察人類不可逆轉的命運走向

——弩,如何扣動了中國大一統的板機? ——聖本篤會與現代資本主義有何關係? ——如何看待技術型製度與信念型製度間的差異? ——為什麼說火槍的發明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和歷史走向?

——為什麼工業革命會獨獨發生於英國? ——為什麼「光榮革命」的意義不只是立憲革命,更是一場「科技革命」與「資本革命」?

——鐵路的發明跟威權政府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機關槍的發明如何讓20世紀世界格局重新洗牌? ——核武的發明如何改變「國家工廠」的模型?

——人與機器之間的邊界是什麼?我們是否可以說,機器取代了傳統的基因進化,是人類進化的新形式,稱為一種更有效率地改變人類「性狀」的方式? ——如何理解當下中國製造與世界的關係?

——為什麼說在技術型社會中,人人平等,但技術專家卻比其他人更“平等”,這是進入技術社會必然發生的事情?

……

作者積十數年之功,依憑規模龐大的知識基座,以科技發生為經線、人類攀爬科技天梯為緯線,導演了一場文明演進的大戲。

★物種規律:一種嶄新的觀察世界史演進(人物/歷史事件)的視角

——過去人類慣常的觀察視角,要麼是以具體的個人在具體時空的活動為出發點,要麼是試圖從歷史發展脈絡中提煉某個主義或歷史規律。

——但本書以為,更有意義的視角不是提煉歷史規律,而是提煉物種規律: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規律遠超於歷史學家們熟悉的帝王將相史、文明史或思想史。

——在政治菁英和文化菁英之外,農夫、工匠和商販們代表的龐大卻易遭忽視的底層物質力量,必須得到回饋。

---

商貿與文明

★ 全新的近代世界誕生史:是商貿秩序催生了現代民主,而非現代民主決 定了貿易秩序

突破既往「政治發展史就是民主進步史」解釋框架,以「正增長秩序」為核心概念,重新詮釋現代世界的誕生。

王圖霸業,千古英雄,都不過是暴力 遊戲的反覆;人類步入現代社會,端賴商貿帶來「正成長秩序」。

★ 本書道出了一個「不體面的真理」:現代社會誕生的基礎,就是有錢。這其中,商貿制度中蘊含的“正增長秩序”,則是根本。

古代社會最重要的資源就是暴力,現代社會的精髓是約束暴力。約束暴力的基礎,則是有錢。

3000年前,有一批投身賺錢的商業民族認為,交易比打仗好,金錢比暴力好,成長比歸零好,因此他們發展出了約束暴力的製度。現代社會的源頭,其實在這裡。

「零成長秩序」與「正向成長秩序」是透視世界文明史的一對核心範疇。正增長秩序從最初的幾個孤島開始,在鬥爭中不斷捍衛自己,也曾遭受過倒退與挫折,但它依然一縷尚存,如黑夜中的燭火,不滅不熄,重新發展壯大,最終在17 世紀贏得勝利,並徹底改造了我們所有人的世界觀,真正開啟了新時代。

★ 縱貫三千年,看商人如何繼絕學,開太平

以商貿集團與暴力集團的相愛相殺為主線,敘述一段捍衛「正增長秩序」的偉大歷史,從而勾勒出現代文明中基礎原則的奠基過程。

從腓尼基人出現到迦太基崛起,

從羅馬的崩潰到威尼斯的繁榮,

從漢薩同盟到粟特商人;

從熱那亞商人遠赴伊比利半島,到荷蘭商人對抗西班牙帝國,再到威廉三世渡海使得荷蘭商貿秩序與英國國家力量結盟;

……

★ 歷史還未終結,重新想像產業革命後的未來世界

正成長秩序催生了產業革命,但正成長秩序本身也被產業革命徹底改變。

傳統時代的「正增長社會」和「零增長社會」都有著強烈的暴力邏輯。當「正增長社會」催生的思維方式與產業革命的巨大威力結合在一起,就可能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

巨大的不平等,國家間戰爭的極端化,自動化奪取工作機會,人口危機,金融霸權,這些正在阻礙「正增長秩序」的存在和發展。

曾經我們奉為圭臬的解釋架構失效,面對產業時代的全新課題,我們需要全新的理論架構與觀察視角,在當下捍衛正增長社會。

---

產業與文明

★ 全新視野的“現代社會興衰史”,一部突破傳統的“世界歷史講演錄”,顛覆認知,重塑新知

活在當下的我們很難不去思考:全球化究竟是利是弊?網路革命為何不像前兩次工業革命一樣惠及所有人,反而加劇了貧富差距?人類目前面對著什麼樣的時代與未來?

《產業與文明》以嶄新的思維、突破傳統的認知模型,結合豐富的世界歷史實例,重新思考人類所面臨的zui本質的問題,以最新的認知模型闡釋我們的世界:以「漏斗—喇叭」模型,重述技術進步的邏輯;以「三流循環」模型,拆解政治與經濟的關係;以「產緣政治」模型,闡釋國家的博弈與興亡。

★ 打破傳統歷史研究框架,跨領域、多領域寫作,重塑獨屬於當今時代的思考體系

既有力透紙背的犀利見解,帶你重新審視我們周圍的世界——「拋棄順從,撿回常識。」「不要輕易扼殺每一個現在看來可笑至極的產業,因為它可能就是未來孵化出關鍵技術創新的溫床。

又有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故事講述,不失幽默地侃侃而談歷史與未來——「中世紀以來,中國的皇帝世家只開中國這一台大車,但歐洲的王朝卻可能開很多台小車。哈布斯堡王朝這個家族本來擁有的封地是歷史上的奧地利,後來因為聯姻和繼承的關係,他們拿到了匈牙利、西班牙、葡萄牙、神聖羅馬帝國的王位。

本書是兼具思想性與可讀性的經典通俗歷史讀物,以豐富的產業發展實例與社會演化的互動歷程,學識淵博,語言和思想皆雄辯有力,既曉暢易懂,又洞見靈現
2024-07-31 06:36:51
學歷之死:美國博士消亡史

為什麼學歷在貶值,學費卻越來越貴?

以學術為志業,是美好的理想?還是虛妄的夢想?

☆聚焦大學青年教師生存困境——

等不到終身教職,只能做臨時工的“青椒”,怎樣才能擊碎非升即走的困境?

☆為準大學生和家長所寫的高教體制近身觀察——

讀書還能改變命運嗎?如何選擇大學?學術還值得追求嗎?

☆「象牙塔」將會走向何方——

體制不單事關博士如何就業,大學生能獲得什麼樣的教育,更事關大學精神是否後繼有人。

☆ 陶勇醫學博士、文學博士黃燈、政治學博士田雷、社會學博士李鈞鵬、歷史博士李昕升、植物學博士韓非誠摯推薦,社會學者嚴飛傾情作序。

【內容簡介】

零工經濟席捲而來,衝擊著大學教職的分配。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大學教授的工作已經被徹底改變了——而且是更糟糕的改變。美國的學院和大學旨在為學生服務,並透過終身教師的長期工作、研究和穩定來創造知識,但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經逐漸被兼職人員所主導。現在,根據一些調查顯示,多達70%的美國教授在課程之間疲於奔命,福利微薄,幾乎沒什麼保障,而且薪水極低。

在《學歷之死:美國博士消亡史》一書中,赫布?柴爾德里斯以自己和其他非長聘教師的親身經歷,講述了高等教育究竟如何導向了這種令人遺憾的狀態。

這是美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青椒之困」——當年輕博士順利畢業,走上講台正試圖大干一場時,猛然發現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兼職的講課機器——捧著早已被規劃好的課程大綱教授通識課程,照本宣科下拿著居於最低水平線的時薪,按課締結的一紙合約無法給出任何保障——非升即走是常態,而長聘教職則遙不可及。

從擁有最高學歷、最被看好的學生,到非升即走所驅使的不穩定勞動力,在學術職業臨時化的背景下,博士群體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普遍性困境:在高高拋起學術帽的同時,也一腳邁進了朝不保夕的巨大熔爐。

作者指出,高等教育內部和外部的許多力量共同推動了這種轉變,向我們展示了競爭所造成的損害,不僅對兼職教師本身,而且對學生、長聘教師、行政部門以及國家都是如此。當我們把教育工作者當作絕望的臨時工時,我們怎麼能說自己重視高等教育呢?

赫布?柴爾德里斯的作品克制慎重而又充滿激情,文本源於事實,但一定語驚四座,揭示了相互衝突的價值觀、被扼殺的資源和相互競爭的目標,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大學應該是什麼樣的看法。對相信高等教育對社會至關重要的人來說,這本書是強而有力的召喚。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