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講文學】暴政、逃亡、烏托邦:〈桃花源記〉曇花一現的不朽

17 回覆
14 Like 1 Dislike
2024-06-14 23:25:31

暴政、逃亡、烏托邦:〈桃花源記〉曇花一現的不朽


「惡魔要做壞事,總要引用《聖經》的話。」毛姆之言,也可用在極權政府的言行,動輒高舉中國民族、文化的典故,企圖用國家二字綁架無數個體。更可笑者,莫過於連基本理解、查證都欠奉,結果成為街頭巷尾的笑料。

高官借用〈桃花源記〉,比喻香港是「桃花源」(第一錯),但不能沒有人知道(第二錯),必須加強宣傳。大家中學讀過的課文,「避秦時亂」,才造就了武陵人誤訪的世外桃源,結果是莫名奇妙的諷刺(香港,歷史的逃亡城市,過去進來,如今離開)。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我們對烏托邦的理想世界,總有無數猜想:想在現實建立天堂國度,以及,藉由經典文本的指引,重新找出地理的位置,彷彿這樣可以擺脫世俗的醜惡。不論建立或尋覓,都指向更美好的可能,偏偏全都陷落失敗。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也曾經橫跨古今地爭論,到底是否真有此地?古人說是在南方武陵境內,陳寅格論在北方之弘農或上洛,唯龔斌指出皆「殆臆說而已」,這些說法欠缺有力證據,「桃花源非實有其地」,乃取傳聞寓以理想的文學創作。

擺脫實地的盲目追求,我們回看〈桃花源記〉的文學虛境。首段的武陵人「忘路之遠近」,「忘」之一字,早已告訴任何讀這些文句的人,要體會桃花源之美,必須忘卻諸種現實的拘束。不必穿鑿附會,桃花源本是超脫世俗之地,美妙在於並無實地。

因此,是「緣」、「忽逢」,是一步一步的探索,是非功利地「舍」去一切,像曾以〈桃源行〉和應陶淵明的王維,那句「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般,始能進入桃花源。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這樣說,並非否定〈桃花源記〉的「實」。像陳寅格力求實際,指此乃「寓意之文,亦紀實之文也」,舉出史傳及地志中人民避世逃亡的記錄,因此,陶淵明的無限想像力實有所本。

古時戰亂逃難,比活在和平世代你我的想像,更加頻繁。武陵人走進村落,得知村民「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秦始皇的統治,不論是當時,又或今人形容暴政,都是最顯著的代表。「避秦時亂」,在這裡不止單一事件,而是千萬暴政的集合。

千萬代的人民,面對暴政亂世,起義之外,唯有逃亡,相信遠方有更好的地方。從香港近年實際的經驗,我們都知道離開需要付出許多代價,面對無數未知的危機。古代更加可怕,那是隨時「路有凍死骨」,生存線下的問題。

逃亡於是困難。〈桃花源記〉建基在這種「實」,生出虛構的、理想的「虛」。為什麼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不像西方的天堂,佛家的西方極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不是什麼都能解決的仙境,而是有可能而又確實存在過,那樸素的田園生活。

東坡,這位極愛陶淵明的文豪說得好:「世傳桃源事,多過其實。考淵明所記,止言先世避秦亂來此,則漁人所見,似是其子孫,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殺雞作食,豈有仙而殺者乎?」桃源非實地,亦不應解作仙境,哪有不死神仙還需要殺雞煮食呢?

如果我們還記得〈歸去來辭並序〉,「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又或〈讀山海經〉的「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這些都是「不為五斗米折腰」,自主遠離濁世官場,「違己交病」的陶淵明所開拓,屬於不問世事的山林,和庸俗政治的廟堂之間,返鄉下耕田的世界。

這在〈桃花源詩〉(陶淵明寫〈桃花源記〉,實為詩的序言〉有更好的呈現,「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強調賢者二字,也是扣連了自己,隱然將劉宋的政治黑暗比喻為秦朝暴政,最後「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呼喚大家,也將自身投入創造於這種田園生活。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在陶淵明之前,《禮記》談倫理分明、長幼有序的大同世界,老子說「小國寡民」,都是古人對烏托邦的想像。相對大同,陶淵明描述的桃花源,顯然更像老子,「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小的、封鎖的、各安其所的社會。

但〈桃花源記〉將「虛」推到極致,也因而更貼近文學,更能千古傳誦,揉合他對志怪、神仙的熱愛,桃花源是「問今是何世」,完全剝離了現實時序的脈絡。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為什麼村民要求武陵人不可以告訴別人?為什麼離開之後,永遠無法進入桃花源?

陶淵明的智慧,在於知道桃花源必須孤絕於世,正如所有烏托邦都只能存在於理想,一成現實,必然受到沾污,反烏托邦的不堪。唯其曇花一現,才能真正不朽,才能延續至今。
2024-06-14 23:26:06
2024-06-14 23:27:20
逃家園記
2024-06-14 23:37:14

呢個好笑,抄低先
2024-06-15 00:14:08
nice
2024-06-15 08:49:02
2024-06-15 09:07:35
中學教材入面最鍾意嘅一篇
2024-06-15 13:41:27

多謝巴打支持
2024-06-15 13:45:53
if 香港=桃花源
then 中國=秦政

國安法拉得
2024-06-16 02:04:36
論深刻程度數一數二
尤其有幾句大家讀會笑出聲
2024-06-16 14:40:40
2024-06-19 14:37:08
push
2024-06-24 13:06:00
樓主
我想搵本書睇下啲明清時期嘅民間傳說
例如狸貓換太子呢啲京劇/粵劇橋段
有冇推介
2024-06-24 14:54:30
一方面話桃花源
一方面 就將個地方融入大灣區
一方面係咁將本土特色慢慢磨滅
2024-06-25 09:24:03
2024-06-26 13:03:33
2024-06-26 13:06:33
用開 Readmoo 冇賣電子書
得 Amazon 同 Google Play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