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門,可以追溯至西域,尤其係今日嘅巴基斯坦、阿富汗。呢個宗派重視三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
呢個佛像下方嘅石刻,用Brahmi script寫上Amitābha,喺北印Mathura揾到,推斷為180CE嘅貴霜王朝。
《阿彌陀經》描述西方佛土,學者認為初本撰寫時間,可能早至公元前一世紀。仔細閱讀,不難窺探經文之原始佛法:「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阿彌陀經》譯者鳩摩羅什生於新疆故國龜茲,當時漢地由十六國統治。
《無量壽經》又名「長彌陀經」,可以話係一部「彌陀前傳」,推斷寫於約公元後一至二世紀。經文講述法藏比丘發48願,修六波羅密,入三解脫門,生西方極樂,佛號阿彌陀(Amitabha)。
Hajime Nakamura嘅《Indian Buddhism: A Survey With Bibliographical Notes》,引述唔同日本學者,認為《無量壽經》同犍陀羅嘅「化地部」、「說出世部」有密切關係。
說出世部 (Lokottaravāda)係大眾部之一,開展超然嘅佛身觀。塔利班炸巴米揚 Bamiyan 大佛,大家應該聽過喇啩?當年唐僧取經,就經過呢度,見證住佢嘅輝煌,記載呢度流行說出世部所學。
化地部 (Mahisasaka),活躍於Kashmir,係上座部分別說系嘅一支,主張四諦一時現觀,以及現在有而過去未來無。
大乘,係上座部同大眾部嘅共同產物,所以個人唔會用「小乘」一詞去卑視任何宗派,同時若然以「上座部」自居,就無可能同大乘割蓆。
最後,《觀無量壽經》講點樣修三福、十六觀,從而「見彼清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而經文亦清楚指出,呢啲係「方便」法門。
有學者留意到,波斯傳來袄教(Zoroastrianism),光明崇拜嘅思想,亦可能影響無量光佛呢個idea。
總括而言,隨着部派乃至大乘佛教興盛,佛門中人善巧咁將原始佛法三十七道品重新包裝,又基於本生嘅菩薩理想,講述六波羅密,並提出各種嶄新嘅禪觀方式,於印度西北尤其流行,傳入漢地、朝鮮、日本,成為獨特嘅淨土宗門。
至於極樂世界,係位於世外他方,抑或心意淨處?任君選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