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3在台灣廣播節目《為人民服務‧楊憲宏時間》上的對談
主持人:楊憲宏
主持人:劉仲敬老師2014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有一本《從華夏到中國》,討論「中國」這個概念在近代形成的過程。我們都知道,孫中山成立同盟會的時候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中國」概念的形成跟清末的革命、跟現代國家的形成有一些交互關係,密不可分。根據你的研究,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劉仲敬:這個其實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不僅僅是在亞洲存在。我們可以看到,就是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由法國大革命開創出來的民族國家觀念向全世界各地傳播,東歐國家、西亞國家、東亞國家其實都受到波及,並不僅僅是孫中山和梁啓超他們的事情。波蘭、匈牙利那些地方的知識分子也是根據法國大革命和法蘭西共和國的原則,想把他們原來的各個族群建立成為一個新的共同體,而這個共同體應該跟西歐的共同體有些相似之處。而日本其實在近代也有同樣的國家建構問題,奧斯曼土耳其、俄羅斯帝國同樣有這樣的共同體構建問題。實際上,共同體構建問題,或者叫做國民構建問題,本身就是現代世界上最重大的問題。
在近代以前的世界上,統治原則是不需要考慮國民問題的,它只需要在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達成私人關係就行了。我只要忠於皇帝或者國王就行了,皇帝和國王跟我是不是同一族,是誰,那沒有關係,只要他實際上行使統治權,而我實際上對他進行個人效忠就可以了,他沒有整體性的國民概念。而法國大革命產生了民族民主國家的概念,統治權要由國王 — — 這個具體的、有血有肉的國王這個人手裡面,轉到抽象的國民手裡面。國王是有具體的人的,無論你是路易十四還是路易十六,說是國王統治,就是這個名字叫路易的人統治;但如果你說法蘭西共和國是一個民主國家,由法蘭西國民統治,那你就要首先搞清楚法蘭西國民是什麼。例如洛林人是不是法蘭西國民的一部分?如果洛林人是法蘭西國民的一部分,那麼阿爾薩斯人是不是?阿爾薩斯人如果是,比利時人是不是?如果比利時人不是,那我們就要搞清楚,巴黎人和布魯塞爾人到底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巴黎人是法蘭西國民,而布魯塞爾人就不是法蘭西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