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日本人講,燒肉本身就係韓國人帶去日本嘅飲食文化
之後喺日本localize咗,變成日本嘅飲食文化
所以日本牛角都好多韓式前菜
二戰後日本燒肉店普及化
戰後的饑荒稍稍解除後,日本人也比較能夠接受燒烤動物內臟的飲食習慣,韓國燒肉店也走出韓國人的移民社群,成為一般日本人能夠接受的食物選擇。戰後較有名氣的燒肉店在東京是「明月館」;大阪則是「食道園」。
「食道園」的創業者是韓國人林光植(後來歸化日本,改名江崎光男),他的妻子江崎光子曾經寫過一本《漫長的旅途》回憶兩人的創業過程。
兩人的創業過程可以看到韓國人與日本人的文化交流,不僅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表現在飲食文化上。在東京開計程車的江崎光男娶了日本人之後,中日戰爭期間主要在中國的太原服役,當時負責軍隊中肉類料理的處理。
出身平壤的江崎光男戰後在平壤開日式的壽喜燒店,同時合併了冷麵店食道園。然而,由於韓戰的爆發,北韓政權成立,妻子是日本人的身分使得江崎光男的身分受到懷疑,以為是日本人派來的間諜(在北韓這可是死罪啊!),他因此決定到妻子的故鄉大阪開設燒肉店和冷麵店。
當日本經濟逐漸復甦後,開始出現專門販賣內臟的燒肉店,也有專賣精肉的燒肉店,或是兩者混合的現象。燒肉主要在「朝鮮料理」或「韓國料理」店當中販賣。
燒肉店和韓國料理店在一九六○年代後逐漸分家,主要的原因是日本人對於韓國料理印象的改變,本來將「燒肉店」等同於「韓國料理」,但是後來發現韓國人不只吃燒肉,還吃很多東西,就把販賣燒肉店的店家獨立出來。
燒肉店在日本快速成長,到一九九○年左右,東京和大阪的燒肉店都超過一千五百家,這與日本在戰後消費肉類的情況相符合,一九五五年代每人每年平均約吃三公斤的肉,一九六五年快速增加到九公斤、一九八○年則超過二十公斤。
如果說西方人開啟了日本人吃肉的習慣,那麼韓國人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貢獻則是讓肉食在日本更加普遍。
好似盛岡咁
燒肉配韓式冷麵變咗地道美食
「食道園」本身都係響盛岡發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