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撥回40多年前,十幾歲的張先生跟爸爸入行賣膠袋,從專賣膠袋開始,到後面賣快餐用品,兩代人努力經營,讓自家膠袋店在獅子山下站穩腳跟,見證香港經濟騰飛。雖然店面曾搬遷過,但一直服務深水埗街坊市民,接近半個世紀。
「最近做我們這行的,大家都在說好像『差不多要末日了』。」張先生說,垃圾收費對膠袋行業影響很大,因為之後扔垃圾需要用政府指定垃圾袋,「之前購物膠袋徵費,已經令零售膠袋少了,現在垃圾收費,(普通)垃圾袋不行,接下來『走塑』,快餐用品有很多限制,對我們全部做這類生意的來說,完全沒有了生存空間。」

特區政府原定4月1日實施垃圾收費,最終實施時間推遲到8月1日。實施垃圾收費後,扔垃圾需要用政府指定袋,市民可以在獲授權的零售點購買,包括超級市場、便利店、網上平台和藥房。張先生曾透過區議員向特區政府了解,自家專營膠袋的小店能否申請販售指定袋,得到的回覆卻是類似他們這種小商戶較難加入到獲授權的零售點中。
「為什麼藥房可以賣指定袋,我們賣了幾十年膠袋,但賣膠袋這個行業不能賣,我不明白。」張先生搖搖頭。
目前張先生店鋪買垃圾袋的主要是街坊市民,以及附近的商鋪、酒樓、餐館,甚至老人院,銷售額約佔店鋪總銷售額的三四成。垃圾收費成為城中熱話後,張先生明顯已感覺到垃圾袋銷量下降。近期大廈業主立案法團來詢問,之後能不能找他訂指定袋,「我都很老實地說,我們做不了,要他們直接跟政府訂。」
採訪的間隙,亦有市民來詢問購買指定垃圾袋事宜,張先生也只能一一向街坊說明,沒有出售指定垃圾袋。
張先生說,整個行業都面臨生存問題。4月一到,「走塑」法例實施,專營膠袋及快餐用品批發零售的小店差不多八九成的貨品都被限制,發泡膠餐具、飲管、膠碟等第一階段就禁售,膠杯及蓋等餘下的部分即棄塑膠餐具很快也會被禁。張先生有時和行家聊天,談起接下來的打算:「都年紀大了,唯有選擇或被逼選擇退休。」
垃圾收費也好,「走塑」也好,原意都是為了環保,為愛護地球出一分力。「扔少一點垃圾,少一點塑膠,我不反對。」張先生困惑的是,賣膠袋本身不是違法行為,自己做了幾十年,在香港貢獻了幾十年,「沒理由突然一個政策出現,令不只我一個人,我整個行業受到這麽大的影響。」
「我覺得好像,是不是想少了我們這一部分呢?」張先生說到這,些小感傷。
張先生坐在椅子上,向後靠了靠,他也知道,人不能讓時代順應自己,人只能順應時代。環保,是為了可持續發展,是這個時代所提倡與強調的。張先生說,自己也很平常心,始終某些行業在時代中要被取代,都沒有辦法。
「正如膠袋這個行業,規模縮小了,某些條件好一點的,可以留下,條件沒那麼好的,就被篩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