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睇佢會唔會再掛d咩,但玩自由浮動就跌機會遠大過升
自此近 40 年,港元一直實然掛鉤英鎊,只有在日佔香港時期一度被廢除。不過,隨著二戰後英國殖民帝國慢慢瓦解,英鎊在 1949 年大貶值,港幣也跟隨之。1960 年代,英鎊再度出現貨幣危機,1967 年 11 月大幅貶值 14.3%,港幣初時也緊隨,引致嚴重通貨膨脹,最終迫使政府動用外匯基金上調匯率,但仍實際貶值 5.7%。英鎊屢次貨幣危機,令香港損失大量外匯儲備。1968 年英國與英鎊區國家達成協議,只要該些地區持有一定英鎊儲備,英國就保證幣值。 然而到 1972 年 6 月,英國終究未能承受金融壓力,宣佈貨幣自由浮動,變相令英鎊區只縮小到英國本土。同年 7 月 6 日,香港政府宣佈與英鎊脫鉤,結束近 37 年的英鎊匯兌本位制度。
不過,港幣並不是立即自由浮動,而是改與美元掛鉤,以維持貨幣供應穩定,當時官方的兌換價為 1 美元兌 5.65 美元。然而,當時發鈔銀行無需預先交出美元予外匯基金,而是以港元撥賬,外匯基金就以港元餘額於外幣市場入市。 1973 年與 74 年間,美元的價格極不穩定,大量美元游資湧入香港,破壞香港經濟穩定,美國又在 1974 年正式放棄金本位制度,香港亦隨即結束第一代美元聯繫匯率,改為浮動匯率制,好處是政府可以制訂獨立的貨幣政策。
不過,當香港 80 年代初遇上股災,又受到 97 前途問題困擾,港元遭到大舉拋售,由 1981 年的 5.13 港元兌 1 美元,下跌至 1983 年的 9.60 港元兌 1 美元,引發可怕的通脹危機。香港政府於是在 1983 年 10 月 15 日推出現行的聯繫匯率制度,以穩定人心,政策落實至今近 40 年,幫助奠定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原文網址:
https://www.cup.com.hk/2022/05/24/linked-exchange-rate-system-in-hong-kong/ | *CUP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