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名叫「雪球」的衍生工具式投資產品近年在內地熱賣,只要掛鈎的中證500指數跌幅少於3成,買者即可穩賺15至20厘息,令富豪及明星趨之若鶩。
但隨著內地股市過去兩年接連下瀉,中證指數已跌破警戒線(雪球敲入價),近日陸續有雪球投資者損失以百萬元計。
現時內地滾存的「雪球」產品大概介乎2000至3900億港元,有大行分析師早前估計,可能多達4成的雪球(約1560億港元)已因內地股市大跌而觸發「敲入」,致投資者有機會虧蝕部分或全部本金。加上「雪球」只向高端客戶銷售,故人均損失有可能以百萬甚至上千萬元計。
那究竟何謂「雪球」?「雪球」其實是一種複雜的衍生工具期權投資產品,投資期一般介乎一至兩年,設有敲入價、敲出價等機制,產品多與中證500或中證1000指數掛鈎。若在一至兩年投資期內,掛鈎的中證指數從未跌穿「敲入價(一般是最初指數的70%)」,也未有升穿「敲出價(一般約為最初指數的105%)」投資者在期終便多可獲得多達本金15%至20%的高息作為回報,遠高於做定期或買債券可獲得的息率,看似十分優惠。故不少內地富豪或上流一族近年都大手買入雪球,甚至進行槓桿式買賣,例只如付25%保證金買100%的雪球產品,以求把利潤倍大。
因一旦雪球掛鈎的中國股票指數(如中證500指數)大跌,跌幅超過30%即是低於雪球「敲入價」時,危機便宣告開始,若之後到了投資期結束的一刻,股票指數仍未能重回最初買入價,投資者便需要為「保險合約」埋單、即是要向證券公司「賠款」。因於要賠(輸掉)的本金與股票指數下跌幅度成正比,若遇上大跌市,雪球投資者可能會損失巨額本金。假若雪球投資者是以保證金的方式作槓杆式借貸投資,在股價大跌時更可能會因損失額已超過保證金,致損失全數本金。
中證500指數本周一即跌至4781點的水平,這令到之前在7000點或以上高位買入雪球的投資者,已經跌穿了「敲入價(約4900點)」,待合約結束時很可能損失慘重,有客戶更因保證金被輸光,致本金歸零。
其中一個雪球受害人「湯總」,更日更成為微博熱話。事源一幅微信截圖顯示,疑有券商通知湯總,他在2022年1月13日買的2年期雪球產品(掛鈎中證500指數),起息價即期初價是7097.76,產品到期日為今年1月15日。但在到期日時,由於中證500指數收盤價(期末價)為5193.3,較期初價下跌多達26.83%,低於初價25%以上,故根據合約,「您此次投資的200萬本金和票息皆無。結算通知書待收到後發送,請知悉。」
換言之,用4倍槓杆(25%保證金)買雪球的湯總,不單一毛錢利息也賺不到,還輸光了200萬人民幣本金,損失慘重。但湯總在微訊中卻僅回復一個「嗯」字,表現淡定,遂被內地網民封為「淡定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