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唔想降低精神熵,減少內耗?

1
特理熵
熵是⼀個系統的狀態函數,指的是這個系統的混亂程度,越混亂做功效率越低,熵值就越⾼,便是熵增;反之,系統內部越有規律,做功效率就越⾼, 熵值也越,便是熵減(或逆熵)。
系統內部極為簡潔有序的狀態便是負熵-⼀種做功過程中⼏乎沒有能量損耗、如晶體般穩定的狀態。
⼤到宇宙熱寂(太陽燃燒衰變的熵增)、⽣⽼病死(免疫系統和細胞裂變的熵增),⼩到⼀個房間越住越亂(如果你也有⼀隻貓,⼀定很清楚我 想表達什麼)、⼀壺⽔燒開(⽔分⼦從相對穩定的液態變成亂竄的動態)、⼀部⼿機越⽤越卡(垃圾資料越來越多)…⼀切都是從有序 到⽆序、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
在熵增的過程中,由於能量的有效轉換始終⽆法達到百分之百,其中損耗的這部分⽆效能量便堆積在系統內,像垃圾⼀樣越積越多,直⾄到達某個極點系統崩潰, 這便是熵死。
精神熵
借鑒了物理學熵的概念,契克森⽶哈賴在《⼼流:最優體驗⼼理學》 中提出了精神熵(Psychic Entropy),也被稱為⼼熵。
他將精神熵形容為⼼流的反⾯,認為精神熵的產⽣是因為信息對意識的⽬標構成威脅,導致內⼼秩序混亂不堪。
當精神熵⼀步步窒息了⼼理能量時,⼈最重要的認知能量-注意⼒便會轉移到錯誤的⽅向,最終⽆法為任何⽬標做出有效的努⼒。
內耗是熵增的最⾼形態。 群體⼼理學(Group Psychology)對此有個專⻔的描述,叫作「內耗效應」(Internal Friction Effect),指的是在群體協作中部⻔內部因不協調或⽭盾等造成的在⼈⼒、 物⼒等⽅⾯⽆ 謂的消耗。
放在個⼈身上,便是內⼼各種⽆謂念頭⼀直產⽣摩擦,摩擦後的垃圾-精神熵不僅越積越多,還互相對抗,將⼈在⼼理上拖⼊曠⽇持久的消耗 戰中。 內耗時⼤腦的做功效率極低,體現在認知⾏為上便是注意⼒和⾏動⼒ 顯著低下。
精神熵的例子
當下修⼼學習⼀個新事物時,要嘛覺得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太多,產⽣「學不完」的焦慮;再想到學習這部分知識也沒有讓⾃⼰過得更好,⼜產⽣了 「學了沒⽤」的焦慮。 雖然現實中沒有採取任何⾏動,但腦⼦⽌不住地⾼速運轉,根本停不下來,於是對任何事都⽆法專注,缺乏動⼒,情緒低落,沒有快感。
另⼀種反向的內耗便是不管⾃身的實際情況,⼀開始就制定⼀個理想化的⽬標,強迫⾃⼰每天執⾏。 ⽐如早上⼏點起床、⼏點必須開始學習、要學⼏個⼩時、學到什麼進度、⼏點吃飯、⼏點運動、運動必須達到什麼標準,等等,整天處於⼀刻不敢鬆懈 的打雞⾎狀態。 如果某個環節沒跟上,便產⽣巨⼤的焦慮,試圖給⾏動加碼以⽴刻補回。 通過⽆⽌境提升⾏動量來掩蓋注意⼒和⾏動⼒的缺失,是⼀種對身⼼更⼤的內耗,因為反複印證的「我努⼒了但始終不⾏」會進⼀步強化性⽆ 助。
解決內耗的⽅向也很清楚,就是把蒸氣還原為冰,讓⼤腦有⼒⽓做功。 進⼊⼼流時就是這種狀態,每個想法都像熵值最低的晶體,結構井然⼜充滿能量,專注⼒幫⼤腦屏蔽了⽆關的念頭,所有有⽤的念頭相互⽀持,步調⼀ 致,⼤腦處於⼼理最優的負熵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