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耗到心流

王智德

16 回覆
3 Like 5 Dislike
王智德 2023-11-21 11:39:44
你既精神熵高唔高?
想唔想降低精神熵,減少內耗?



1
特理熵
熵是⼀個系統的狀態函數,指的是這個系統的混亂程度,越混亂做功效率越低,熵值就越⾼,便是熵增;反之,系統內部越有規律,做功效率就越⾼, 熵值也越,便是熵減(或逆熵)。

系統內部極為簡潔有序的狀態便是負熵-⼀種做功過程中⼏乎沒有能量損耗、如晶體般穩定的狀態。

⼤到宇宙熱寂(太陽燃燒衰變的熵增)、⽣⽼病死(免疫系統和細胞裂變的熵增),⼩到⼀個房間越住越亂(如果你也有⼀隻貓,⼀定很清楚我 想表達什麼)、⼀壺⽔燒開(⽔分⼦從相對穩定的液態變成亂竄的動態)、⼀部⼿機越⽤越卡(垃圾資料越來越多)…⼀切都是從有序 到⽆序、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

在熵增的過程中,由於能量的有效轉換始終⽆法達到百分之百,其中損耗的這部分⽆效能量便堆積在系統內,像垃圾⼀樣越積越多,直⾄到達某個極點系統崩潰, 這便是熵死。


精神熵
借鑒了物理學熵的概念,契克森⽶哈賴在《⼼流:最優體驗⼼理學》 中提出了精神熵(Psychic Entropy),也被稱為⼼熵。
他將精神熵形容為⼼流的反⾯,認為精神熵的產⽣是因為信息對意識的⽬標構成威脅,導致內⼼秩序混亂不堪。
當精神熵⼀步步窒息了⼼理能量時,⼈最重要的認知能量-注意⼒便會轉移到錯誤的⽅向,最終⽆法為任何⽬標做出有效的努⼒。

內耗是熵增的最⾼形態。 群體⼼理學(Group Psychology)對此有個專⻔的描述,叫作「內耗效應」(Internal Friction Effect),指的是在群體協作中部⻔內部因不協調或⽭盾等造成的在⼈⼒、 物⼒等⽅⾯⽆ 謂的消耗。
放在個⼈身上,便是內⼼各種⽆謂念頭⼀直產⽣摩擦,摩擦後的垃圾-精神熵不僅越積越多,還互相對抗,將⼈在⼼理上拖⼊曠⽇持久的消耗 戰中。 內耗時⼤腦的做功效率極低,體現在認知⾏為上便是注意⼒和⾏動⼒ 顯著低下。


精神熵的例子
當下修⼼學習⼀個新事物時,要嘛覺得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太多,產⽣「學不完」的焦慮;再想到學習這部分知識也沒有讓⾃⼰過得更好,⼜產⽣了 「學了沒⽤」的焦慮。 雖然現實中沒有採取任何⾏動,但腦⼦⽌不住地⾼速運轉,根本停不下來,於是對任何事都⽆法專注,缺乏動⼒,情緒低落,沒有快感。

另⼀種反向的內耗便是不管⾃身的實際情況,⼀開始就制定⼀個理想化的⽬標,強迫⾃⼰每天執⾏。 ⽐如早上⼏點起床、⼏點必須開始學習、要學⼏個⼩時、學到什麼進度、⼏點吃飯、⼏點運動、運動必須達到什麼標準,等等,整天處於⼀刻不敢鬆懈 的打雞⾎狀態。 如果某個環節沒跟上,便產⽣巨⼤的焦慮,試圖給⾏動加碼以⽴刻補回。 通過⽆⽌境提升⾏動量來掩蓋注意⼒和⾏動⼒的缺失,是⼀種對身⼼更⼤的內耗,因為反複印證的「我努⼒了但始終不⾏」會進⼀步強化性⽆ 助。

解決內耗的⽅向也很清楚,就是把蒸氣還原為冰,讓⼤腦有⼒⽓做功。 進⼊⼼流時就是這種狀態,每個想法都像熵值最低的晶體,結構井然⼜充滿能量,專注⼒幫⼤腦屏蔽了⽆關的念頭,所有有⽤的念頭相互⽀持,步調⼀ 致,⼤腦處於⼼理最優的負熵狀態。
王智德 2023-11-21 11:43:54
除左睇多 d 書,仲有可以做 d 咩,去令思維更開放?

除左早睡早起,終身學習,同經濟上既投資,仲有 d 咩可以善用複利效應?

2
心靈的新陳代謝
身體的新陳代謝是在維持⽣命的秩序,但僅憑這⼀點我們還不⾜以被稱為萬物之靈,因為所有動物都能維持這種秩序。 作為⼀個擁有完整⾃主意識的⼈,我們必須為⾃⼰的⼼靈也建⽴起這樣⼀個新陳代謝的秩序。

認知熵減就是要為⾃⼰建⽴起⼀個⼼靈的新陳代謝系統,基本思路是熵增的原理進⾏反向操作。
改造的第⼀個部分是將⾃⼰重塑成⼀個能吸收有效能量的開放系統;
⼆個部分是⾃⼰主動做功排出⾼熵垃圾,將死⽔攪動成活⽔。


開放系統
下⾯我們先說第⼀個部分:打造開放系統。
從認知系統的⻆度,便是要建⽴⼀個⾼適應⼒、⾼彈性、能夠⾃我糾錯的動態思維模式,並以此為基礎去感知世界、突破認知邊界,在內外協同下進⼊ 成⻓螺旋。

本質上,固化型思維是⼀個封閉式認知系統。 它是培養熵增的溫床,在平靜有序的表像下,看不⻅的熵⼀直在貪婪地發育,⽽負熵卻被擋在外⾯;成⻓型思維則符合開放性系統的特徵, 透過與環境不斷交換能量獲得負熵流,始終處於成⻓螺旋中-兩種思維的差異,從⼀開始就決定了不同的⼈如何通過⼀個個不同的決策⾛向迥異的⼈⽣。


複利效應
複利效應也是客觀規律,它對⼀個每天健身、飲⻝規律的⼈和⼀個每天窩在沙發上、往嘴⾥塞薯⽚的⼈⼀視同仁,只是把他們推向了不同的⽅向 。 要讓複利效應助⼒⾃⼰的成⻓很簡單:耐⼼地做正確的事。

在初期做正確的事必定很煎熬,⽽⼈們缺乏的永遠都是「耐⼼」。 複利效應有⼀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就是它存在⼀個臨界點。 例如健身、背單字、閱讀、寫作等這些事,帶給我們的效果增幅在很⻓⼀段時間內都會⼗分平緩,⽽⼀旦過了臨界點便會有指數級上升。 這個法則在中國⽂化⾥有類似的闡述:厚積薄發。 厚積指⼤量地、充分地積累,薄髮指少量地、慢慢地釋放,最終達到驚⼈的效果。
王智德 2023-11-21 11:50:57
香港多人移民,而留喺香港既人,似乎都多彌漫住以下既情緒。
不過唔知呢個係咪喺連登既偏見。

點解有呢種情緒?其實都唔係揀?而係一種明知無用、想抗拒,但都推唔走既負面情緒?
或者多人認為,喺值得悲傷既時候,好好留喺悲傷中先係情感上最夠真誠既反應?

---

4
空洞情緒(Empty Emotions)-⼀種破壞⼒極⼤的複合負⾯ 情緒吞噬 。

空洞情緒會往⼈的內⼼不斷填⼊兩種給成⻓帶來毀滅性的感受:⽆望 感和⽆價值感。
⽆望感不是在某段特定時期或對某件事情感到絕望,⽽是⼀種對整個 未來的消極預期。
要知道,我們作為⼈之所以有動⼒且能夠做⼀些事 來改變⽣活,是因為我們相信⾃⼰的⾏為會產⽣特定的結果。
⽆望感破壞的就是對這種因果關聯的認知,⽽當⼈因絕望放棄任何努⼒時, ⾃然會真的⼀事⽆成,這個結果會進⼀步強化⾃⼰「什麼都不⾏ 」的信念。
被⽆望感劫持的⼈會喪失⾃救的慾望,在遇到壞事時也因為堅信 痛苦⼀定會來⽽放棄避險。
王智德 2023-11-21 11:54:55
日常接觸到咩信息?
喺連登接觸到既係咩層次既信息?
邊度可以接觸到更高層次既信息?
如果日常更多接觸到高層次既信息,頭腦係咪會邊好?

---

5
「意向性」⼼智層級
⼼智理論的研究者制定了⼀個規範,將⼈的⼼智所處層級以「意向性」(Intentionality)作為度量標準。
層級越⾼,思維越簡潔⾼效,不容易總是胡思亂想把⾃⼰繞進去,⾃然內⼼的熵值也越低。

下⾯來看看⼀對情侶吵架時的對話。
「我不懂你在說什麼。」
「我覺得你不懂我在說什麼。」
「我看你也知道你不懂我在說什麼。」

這三句話,從上往下是不是⼀句 ⽐⼀句更拗⼝?
⼀句「我不懂你在說什麼」-這是⾃我的直覺反應,情緒表達。
⼆句「我看你不懂我在說什麼」-這是略微想了⼀下對⽅反應後的反應。
第三句「我看你也知道你不懂我在說什麼」-這是充分交換⽴場思考後的結論性反應。

這三句話分別代表了⼀級意向性、⼆級意向性、三級意向性,層級越⾼代表思考維度越複雜,也聽起來越不像「⼈話」。

⼀級意向性,即擁有⾃我意識,並能從⾃⼰的⻆度表達。
⽐如2~3歲的幼⼉照鏡⼦,他就會意識到鏡中的⼈是⾃⼰。

⼆級意向性,即以⾃⼰為主體,推論他⼈對⾃⼰的想法。
⽐如,我感覺到他發現我很有魅⼒。

三級意向性,個體推斷⼀個⼈如何思考另⼀個⼈的想法。
⽐如,我懷 疑他也發現了她很喜歡他。

越⾼的意向性層級,越能精確地對⾃⼰和他⼈的⼼理狀態進⾏類推, 我們在⽇常社交活動中常會⽤到第三層級的意向性。
下⾯再往三級 以上⾛。

四級意向性,指的是個體推斷⼀個⼈怎樣揣測另⼀個⼈如何思考第三 ⽅的想法。
⽐如,我猜你也認為他以為她喜歡他。

到第四層級,就是 ⽐較⾼級的⼼智能⼒了。
⼀些⼯作,⽐如創作流⾏⽹⽂的作者,需要 擁有⾄少四級。

五級意向性,指的是個體推斷⼀個⼈怎樣揣測另⼀個⼈如何思考第三 ⽅對第四⽅的想法。
⽐如,我覺得你在暗示她想要⼩李相信⼩王在喜 歡她。 是不是單單聽完這句話就只想搔頭了?

五級意向性需要在推測的同 時,加⼊更抽象的邏輯假設,⼀些宏⼤⽂學作品的作家或影視劇的編 劇,⽐如《三體》作者劉慈欣,都能到五級以上。

那麼⼼智意向性的下限和上限在哪呢?
⼀些研究發現:絕⼤部分哺乳動物都擁有⼀級意向性;⿊猩猩和紅猩猩的⼼智意向性在理論上差不多能到⼆級;⾄於經過上百萬年進化的⼈類,實驗條件 下⽬前可達到的極限是七級意向性。
同時研究也指出 ⼤部分普通成年⼈的意向性集中在三⾄五級,這就決定了我們平時能 接受的⼀些事物或⽂藝作品的上限。

演化⼼理學家、⽜津⼤學認知及演化⼈類學學院前院⻓羅賓·鄧巴 (Robin Dunbar)曾以《奧賽羅》這個故事為例解釋了這⼀點。
當觀眾在仔細思考莎⼠⽐亞的《奧賽羅》時,他們不得不從四個意向層⾯來進⾏:我(觀眾)相信伊阿古意圖讓奧賽羅以為苔絲狄蒙娜想要移情別 戀,當莎⼠⽐亞把這齣戲呈現在觀眾眼前的舞台上時,他會在關鍵的場景中讓四個⼈相互作⽤,這樣觀眾的思維就得上升到第五個層級——也是 ⼤多數⼈所能達到的極限。
想⼀想我們平常追的劇:那些在看的時候毫不費⼒,甚⾄可以邊刷⼿ 機邊看或開倍數也不會跟丟的劇,需要調⽤的意向性都在四級之 下。

如果是刷搞笑短視頻,只需要⼆級最多三級就夠了。 ⽽那些需要我們專注於⼒才能跟上的劇,都會觸及四級或以上的意向性,⽽這些劇的創作者⾃⼰則需要更⾼層級的⼼智才能創作出來。
優秀的創作者能在掌握作品⾥所有⼈物的想法和相互關係的同時,還能假設讀者的想法,有的意向性甚⾄能達到六⾄七級,⽐如那部⽆數⼈苦⼿的 《百年孤寂》。
所以讀⼀些好作品雖然費腦細胞,但只要能跟得上,看完後就會很爽,這也是為什麼⼀些優質的懸疑劇令⼈著迷,很多⼈會⼆刷三刷。

---

未來價值
在⼀次直播中,他做了⼀個關於快樂選擇的測驗。 羅翔向學⽣們發問:「如果有以下三個東⻄可以讓你快樂,但只能選⼀個,你選哪一個?⼀是'⼩⻩書',⼆是郭德綱的相聲,三是莎⼠ ⽐亞的著作。」
⼤部分學⽣選了⼆。

羅翔笑了:「是不是有些⼈想選‘⼩⻩書’,但不好意思,沒敢選?」學⽣們哄堂⼤笑。

羅翔繼續發問:「也有⼈想選莎⼠⽐亞吧,但怕別⼈說⾃⼰裝,所以沒敢選?」⼀些⼈笑出了聲,說「是的」。

「好,下⾯⼀個問題來了。」羅翔提出了核⼼問題,「如果這三個東⻄只留⼀個給你的後代,你怎麼選?」這次,所有⼈都選了莎 ⼠⽐亞。
掌控感:⼈類⼀切⾏為的終極動機現在的“我”可以妥協,因為正活在當下,⽽後代是理想中的“我”,他們活在未來。
王智德 2023-11-21 11:57:12
迷戀既感覺爽,但作為旁人立場時,就覺得有 d 無聊。
愛既價值唔在於沉溺本身。
沉溺本身無價值。
如果沉溺有價值,係在於,沉溺既人係有價值既人,而有價值既人有價值地沉溺並將嗰種沉溺既過程同能量轉化為有價值既產物,嗰種沉溺先有價值。

---

6
戀愛腦的⼈也有稀缺⼼態,但稀缺的不是錢,是愛。
我們感覺到缺愛的時候,這種稀缺感就會讓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蒐集「被愛」的訊號上。
戀愛腦是對⾃⼰的認可不⾜,以⾄於把⾃我價值全寄託在對⽅身上-在這樣的狀態下,內耗導致的精神熵必定會激增。
王智德 2023-11-21 12:00:34
想有吸毒既爽。唔想有吸毒既生理成本。
心流係精神上有益既毒。
想生活中 maximize 心流經驗。
想成為心流者。

藝術、創作、生產、運動、社交、做愛,應該係一 d 主流既心流領域?
專心於當中投入而高質既參與,可能就傾向能夠 maximize 心流經驗。

---

7
多巴胺的量
⼀些研究表明,我們在撫摸⼩動物時⼤約釋放30個單位的多巴胺,打哈⽋50,洗熱⽔澡75,舒緩按摩能到95。
然後,根據美國國家藥物濫⽤管理所的數據:喝完⼀杯⾮低卡咖啡或全糖奶茶能讓多巴胺最⼤釋放到130,充分攝⼊⾼熱量⻝物⽐如巧克⼒是155(和 喝酒到微醺差不多),玩遊戲可以到175(⼀個有趣的參考:如廁時⼀瀉⽽下時釋放的多巴胺為178個單位,和苦戰後贏了⼀把遊戲差不多),⽽很多⼈關 ⼼的性⾼潮在200左右(是不是沒想像中⾼)。

再往上,⼤多數都是不健康或違法的、必須與其劃清界限的不良活動了:抽煙是250,中彩票是750~780,服⽤安⾮他命是1000,⽽攝⼊甲基苯丙胺( 也就是臭名昭著的「冰毒」)能達到驚⼈的1250(⼈也廢了)!


⼼流的多巴胺
根據我⾃身和⼀些進⼊過⼼流的朋友的主觀感受,若普通強度的⼼ 流,進⼊時獲得的多巴胺⽐沉浸在遊戲時略⾼⼀點,若在連續⼏個⼩ 時認知 能量⾼流帶來的快感能提升好⼏倍,甚⾄有⼀種很爽的暈眩感-根據⻨肯錫在2013年的⼀ 份報告,這時候⼈的⽣產⼒能相應提升5倍之多!

史丹佛⼤學神經科學教授羅伯特·薩波斯基(Robert Sapolsky)更指出:如果這項任務不僅難度⾼,⽽且充滿新鮮的樂趣和冒險的特性,那麼多巴胺能在極致專注的狀況下飆到平時的 700%-這⼏乎⾜⾜兩倍於可卡因等化學物質帶來的快感。
這⼀點也不誇張,根據國外對⼀些承認曾使⽤過違禁藥品的藝術家和運動員的⼼流訪談,這些⼈認為巔峰⼼流體驗時(發⽣在突破性的創作和挑戰極限時)的 快感⽐攝⼊那些危險的化學物質較強。

換句話說,如果不想付出永久性損害神經認知系統的代價,也不能保證常常中彩票和墜⼊愛河的話,想獲得強度⾼、持續久且對身體⽆害的快感,追求⼼流⼏乎是 唯⼀的途徑。
⽽在⽇常⽣活中,⼀部分⼈也常能進⼊⼼流。


⼼流的例子
近年來在⼀些國內⼤咖的推薦下,越來越多⼈開始對神秘的⼼流體驗⼼神嚮往。
其實⼼流⼀點也不神秘,它只是重現了我們⼩時候埋頭忘我玩沙⼦的狀態(對孩⼦來說,這就是⼀種複雜中的井然有序)。
除了神經傳導物質釋放的快感,⼼流更重要的另⼀⾯便是深度沉浸帶來的滿⾜感,就像⾃⼰的分身在另⼀個空間⾃由旅⾏。

如果你曾經⾮常專注地做某件事,⽐如練球、彈琴、畫畫、看⼩說時感到周圍如同被靜⾳,以為只過了⼏⼗分鐘,其實已經不知不覺過了⼏個 ⼩時,然後事情結束後不但不覺得累,還很想繼續,那你已經在⼼流的平⾏世界⾥遊⾛過⼀遭了。 只是這種情況在⽣活中發⽣的機會有多少,⼈們⼼⾥⾃有判斷。
王智德 2023-11-21 12:02:33
目標明確。
我自己成日都漫無目的。
如果我試下有具體 d 既目的,並且將目的分析成更細既目標。
我會唔會可以多 d 心流經驗?

---

8
⼼流活動的特徵
⼼流活動的第⼀個特徵:清楚的⽬標。
若是⾃⼰主動發起的活動,那更沒⼈會幫忙設計好⽬標,但既然已經選出了想做的事,⾄少這個⽬標是⾃⼰有興趣的,關鍵是怎麼弄清晰。

第⼆個層⾯是細化關鍵⾏動的⽬標,⽐如畫家⾯對⼀塊⽩佈時,他腦中在構思表現什麼的同時也有個清晰的⽬標:
從何處、以什麼⽅式 落下第⼀筆。
寫程式更是⼀個必須有清楚的⽬標才能進⾏下去的活動,⼀個出⾊的程式設計師往往在⼀串命令符還在輸⼊時已經想好接下去的好⼏步了。
我在寫作時也是如此,⼀邊思考⼀邊打字的同時,腦⼦已經在想下⾯這段要從之前做的哪個筆記中參考什麼資料,打完字後⽴刻切換到那個部分,⼀邊 看⼀邊組織新的⽂字。

觸發⼼流的第⼆個「扳機」:
即時的回饋,這是⼀個確定性增強的機制,⼀⽅⾯能降低我們因⽆法耐受未知未來的煎熬⽽輕易放棄的機率,另⼀⽅⾯熬 也為我們指明了改進的⽅向。
王智德 2023-11-21 12:05:14
日常有時間,時間有限。
時間幾多用嚟消費,幾多用嚟投資 / 鍛煉?
好似太多時間用嚟消費而不事生產。

唔只係用錢既時候係消費,無生產、被動地享受文化,都係消緊費,消耗緊自己資源。

---

9
⼼理資本
社會資本是我們透過互動累積出來的資源,⽽⽂化資本是我們從祖先那⾥繼承⽽來的,它豐富了我們的⽣活。
那麼,有⼼理資本嗎? 如果有,我們該如何去獲得?

消費⼼理資本不同於投資心理資本
當我們做愉悅的事時,我們很可能是在消費。
⾹⽔的味道、草莓的新鮮滋味、按摩頭⽪的舒適都會帶給我們暫時的幸福感,但是它們對未來沒有任何幫助。
相反,當我們體驗⼼流時,我們在建構未來的⼼理資本…我們可以認為愉悅是⽣理上的滿⾜,⽽滿⾜是⼼理上的成長。

真正⽆條件地感同身受,也就是共感(Empathy),往往發⽣在⾃⼰的基本需求先得到滿⾜之後。 ⼼理資本和物質資本⼀樣,需要先完成原始累積才能有餘⼒⽤它惠澤他⼈。
追求“有意義的⼈⽣”,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亞伯拉罕·⻢斯洛在他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所指的“⾃我實現和超越”——意味著充分地、活躍地、⽆我 地體驗⽣活。
⾃我超越者以⾃⼰的價值判斷引領⽣活,不再依靠他⼈來求得安全和認同,反⽽能有充⾜的⼼理資本給他⼈帶來啟發。

那麼做哪些事最利於累積⼼理資本呢? 我總結了三類事:
·需要創造與思考,既有輸⼊也有輸出,有區別於純輸⼊的事;
·為他⼈帶來價值,能發揮⾃⼰的能⼒和優勢解決他⼈難題的事;
·與現實保持界限,以悅⼰為初⼼,不需要為取悅他⼈⽽所做的事。

對應的賺取⼼理資本的活動分別是:創作、利他、藝術。
王智德 2023-11-21 12:08:08
人生意義係不斷成長 / 自我更新。
體現於自我既擴張,一邊擴張容納更多非我既營養,一邊將自我意識擴展到更淡薄而接近無我。
藝術係其一手段,文化 / 知識 / 利他善行係其他可能手段。

---

10
藝術作為擴展自我 / 自我超越的手段
藝術到底有什麼⽤呢?
英倫才⼦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在《藝術的慰藉》中⼤喊道:“藝術,有什麼⽤?藝術,是治愈⼼靈的⼯具!”

在⼀個做任何事情都先看「有沒有⽤」的時代,⼈的⼼靈永遠都困在有限的現實中,⼈⽣的邊界就只取決於「有⽤」的邊界。
⼈⽣的品質其實就是體驗的品質,藝術的價值就在於擴⼤了我們⼼理的外延,相當於在現實以外還活出了另⼀種或多種⼈⽣。
mememe 2023-11-21 16:57:32
呢本野好野嚟
睇完先知原來呢種狀態叫心流
王智德 2023-11-21 23:05:47
有無想令自己生活中更多心流?
mememe 2023-11-21 23:13:26
我本身已經有唔少,行路係其一
睇睇下先知自己無意中develop 咗flow
王智德 2023-11-21 23:14:17
行路都有 flow 咁正
心思思一輩子 2023-11-21 23:19:32
隻隻字都明 但加埋一齊就唔明
mememe 2023-11-21 23:54:59
好多年了,因爲自己唔鐘意掂到陌生人
所以有段好長時間都學點用唔同方法避開人,研究下重心變換,步與步之間墊多步去突然改變方向等等。
最近係行路個陣腳掌既受力點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