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主權移交後,董建華於1997年10月宣讀首份施政報告,提出十項工作計劃,當中「安居」一項中,董建華訂出以下目標:
每年興建的公營和私營房屋單位不少於85,000個
10年內全港70%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
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縮短至3年[7]
增加鐵路上蓋及市區重建建築密度
實行情況
在1997年,香港政府拍賣了19幅住宅用地,總面積為24公頃;另外批出7幅總面積為16公頃的土地作居者有其屋計劃用途;以及售出3幅總面積為5公頃的土地供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之用[8]。
到了1998年6月,由於物業價格大跌,政府暫停賣地直至1999年4月。1998年內政府共賣了10幅住宅用地總面積9公頃;售出3幅總面積8公頃的土地供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之用,以及批出7幅總面積15公頃的土地作居者有其屋計劃用途[9]。
在1999年,政府售出16幅總面積15.35公頃的建屋用地及兩幅總面積4.94公頃的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用地;將8幅總面積12.54公頃供發展居者有其屋計劃、3幅總面積14.74公頃供發展可買可租選擇計劃、6幅總面積47.93公頃供發展租者置其屋計劃的土地批予香港房屋委員會;並將一幅面積0.9公頃供發展住宅發售計劃的建屋用地批予香港房屋協會[10]。
2000年過後,首批「八萬五」時期興建的單位推出市面,而2000年度一年內有85,710個住宅單位建成[11]。
在2001年,香港共有10萬個住宅單位建成[12],超過了85,000的目標,至2002年則大幅減少至67000個[13]。
而多個西鐵、馬鐵及將軍澳線的上蓋物業發展項目亦採用高密度設計。
影響
據統計,香港樓價在1997年10月19日的最高峰後的一年間下跌了一半,其後在1999年反彈兩成,但隨着八萬五時期所興建的樓宇陸續落成,加上種種因素,樓價在其後3年多再下跌超過40%,在2003年8月24日跌至谷底。在這5年10個月,香港樓價下跌70%。[1]
由於香港大部分中產階級都是透過把物業作抵押申請樓宇按揭,向銀行借取相當於樓價的七成按揭來購買物業,但由於樓價大幅下跌七成,使在高峰期入市的業主擁有的資產價值跌至低於負債,成為負資產。不少人花費一生努力工作,就是為了完成物業的供款,退休後可以有屬於自己的物業安享晚年。然而樓價大跌使他們花了數十年才累積得來的財富轉眼間化為烏有。如果在負資產期間失業,或被大幅減薪,而無法供款,銀行會收回物業拍賣,業主不但變成「無殼蝸牛」,失去物業後仍然要設法向銀行還債,銀行也承受龐大壞帳風險。至於購入多個物業作投資之用的業主損失更大。有時事評論員嘲諷道:「馬克思發明了無產階級,董建華則製造了負資產階級。」[14]
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資料顯示,香港負資產問題最嚴重的時期為2003年6月,當時共有約105,697宗負資產按揭,佔所有按揭的22%,涉及金額1,650億港元,按揭金額與抵押的比例為128%,估計這些貸款的無抵押部分約值360億港元,意味着香港銀行單在按揭市場便需承擔360億港元的壞帳風險。[15]
而目前仍然有不少鐵路上蓋物業因在八萬五建屋計劃時期規劃,地基採用高密度設計,引致不少地區出現屏風樓問題。包括將軍澳、西九龍、荃灣及大圍。
從2000年代早期起,香港特區政府推行多項措施減少住宅供應,導致新建成的公營及私營住宅數量大減。在2010年一年內,香港僅有約19800個住宅單位建成,[16]不到10年前(2000年)的四分一,甚至連「八萬五」政策剛推出的1997年落成數目的三分一也不到。到2011年2月,香港的整體住宅樓價,已經超越1997年10月的昔日高位。[17]有報章指出「樓價租金狂升、民怨沸騰、民生大受影響」。[18]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在2011年表示「我們的中產發現自己買不到樓,因為樓價太貴」。[19]
2012年,香港富商胡應湘認為董建華當年提出「八萬五」計劃是正確的,「如果當年沒有八萬五」,香港年輕人「只可能住籠屋和劏房」。[20]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指「八萬五導致落重藥的孫九招,引致今天的地產霸權」。[21]
2012年當選行政長官的梁振英被指在任職行政會議成員時,建議當時行政長官董建華推行「八萬五建屋計劃」[22]。梁振英曾經解釋指出,八萬五這個數字是經長遠政策估算得出,只是適逢金融風暴,令樓價下跌。2011年11月27日,為宣佈參選行政長官的梁振英站台的前布政司鍾逸傑,為「八萬五」辯護,他稱當時新加坡樓價較香港跌得更多,認為只是被亞洲金融風暴影響[23]。較早前,有選舉委員會的委員表示,梁曾對他說「不要以為八萬五是我搞出來的」[24]。
進入2010年代後,由於香港樓價已經攀升至超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水平,甚至一直沒有下跌的跡象,而香港的貧富懸殊和住屋問題也遠超以往地嚴重,並衍生出劏房問題,多達28萬人居住於狹小而破舊的劏房中,大量青年人也對置業感到無望,故此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如果當初堅持推行「八萬五」政策,香港便不會有今天因房屋問題導致的社會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