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循環的氣候說 (climate shock hypothesis)
從圖中可見,氣候溫暖嘅時間多數對應住我哋熟知嘅強盛朝代,例如漢,唐,而小冰河期往往對應遊牧民族強盛嘅時期,例如東漢末年嘅鮮卑,宋嘅金,西夏,蒙古,明末嘅女真
中國氣候的4次溫暖期中,平均氣溫比現在高1-3度,氣候帶和降水帶明北移,現在許多乾旱地區曾是溫暖的農牧區,例如中原以前係有大象,後來南移到雲南等地.
氣溫之所以會對華夏歷史造成驚人的影響,便是因為氣溫直接決定了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的位置。這條線,就是滿足耕地最基礎需求降雨量的一條無形的線——農耕-遊牧降水分界線
呢條線係咪好熟口面呢,佢基本上同長城高度重疊.
當年秦始皇修長城的時候,匈奴人南下牧馬的極限範圍,便是隴西-河套-山西-河北這一線,到了漢朝也是如此,所以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才會在山西的最北部——白登山被包圍。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農耕區的最北部,匈奴很難繼續深入。
而農耕-遊牧降水分界線的第一次大的變化,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小冰河期,開始於在魏晉之交(五胡亂華)的時候。那時候,北方的草原常年刮起暴風雪,根本無法再適宜人畜的生存,原本生活在北部草原和西部高原上的各民族,如匈奴、鮮卑、羯、羌、氐等族,紛紛“內附”中原王朝。
第一次小冰河期,到了東西魏的時候,開始漸漸結束,
農耕最佳降水線從南向北移動,自蜀地-南陽-淮西-淮東一線,又一次移動到了漢中-關中-河南-山東一線。當時北周滅北齊,隋代周,繼而一統天下。這其中固然有著東西魏五次大戰,高王昏招不斷,最後遺恨玉璧城,以一首《敕勒歌》斷了河北吞並關隴的念頭,也一定是有著諸如宇文泰、獨孤信、李虎、李弼、韋孝寬這等英雄人物的努力。
府兵制、均田制當然重要,神武皇帝以後高家的那群瘋子越來越廢也是事實。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之所以北周能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就積蓄起了如此龐大的國力,最後甚至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跟關隴之地重新成為沃野千里、王霸之基,是分不開關系的
仲有一個好特別嘅例子就係吐蕃,點解高原咁惡劣嘅環境可以崛起一個強大嘅國家呢?吐蕃的崛起,跟唐朝,幾乎是同一時間。而巧合的是,吐蕃的衰落,跟唐朝也幾乎是同步的。在溫暖期,高原的冰雪大片融化,出現了適宜耕作的田地,同時也有了更加充足的降水。氣溫升高,讓農耕帶來了足以養活更多人口去擴張的糧食,吐蕃因此崛起;氣溫下降,高原不再適宜農耕,吐蕃糧食人口銳減,隨之衰落。
歷史的秘密,有很大一部分,就隱藏在氣溫和降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