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一遇」的奧妙
昨晚香港,下了一場1884年有紀錄以來最大的雨,特區政府反應之慢,有目共睹,我也懶得再說了。倒是今日下午政府開的記者會,有句話值得談談。
港官對這場雨災的形容,由「百年一遇」升級到「五百年一遇」,令很多網民大感不解:五百年前(1523年)是嘉靖年間,港府難道有明朝天氣紀錄?否則怎知道是「五百年一遇」呢?
近年常見的「N年一遇」,本為統計術語,美國地質調查局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已在用,但人家的原話並非中文的「N年一遇」,而是「N-year return period」,即「N年重現期」,表示重複發生同一事件所需的*平均*時間。
重現期並非用來預測何時落大雨,而是量化降雨、洪水等現象,以便制訂防洪標準及設計排洪系統。重現期長短是如何決定呢?天文台會根據雨量紀錄,統計同一地點重複發生某程度的雨,平均需時多久,若是五十年,就叫「50-year rain event」,直譯其實是「五十年大雨」,不是「五十年一遇的大雨」。
天有不測之風雲,所謂「十年大雨」、「百年大雨」,絕非代表每隔十年或百年就會準時發生一次。「十年大雨」指任何一年只有十分之一(10%)機率會下那程度的雨;「百年大雨」則指任何一年只有百分之一(1%)的機率⋯⋯以此類推,「五百年大雨」即任何一年會下那程度的雨,機率僅0.2%。
既然「N-年事件」只代表某事發生的機率,那自然不是每隔N年才發生一次——它可以在N年內發生多次,也可以一次也不發生!假如昨晚那場雨發生的機率是0.2%,那麼明年再發生的機率依然是0.2%,只要夠「好運」,不必等到2523年,你也可一再遇上。
至於「五百年一遇」,天文台既沒有五百年的降雨紀錄,又憑什麼這樣說呢?港官可能是隨口說說,像「千年一遇美少女」之類,只當作形容詞,也不排除是按照統計學的某個「分布」(如泊松分布、二項分布之類)來估算。但「分布」說穿了也只是一套假設。
既是假設,自然很不完美。其實只要你考慮一些現實因素,就知道昨晚的極端天氣,將來非但不是「五百年一遇」,更可能是幾年一遇,甚至年年相遇。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今天說,極端天氣是一個清晰警號,「為甚麼今日下破紀錄的大雨?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全球暖化影響。」
只要加入「全球暖化」此一參數,則昨晚那種暴雨的機率,將來肯定不止0.2%那麼小。從這角度看,所謂「五百年一遇」說法就更加沒意義了。你擲毫,也不會把「公」或「字」稱為「兩擲一遇」,那麼中国大陸和香港官方,何以樂此不疲講「百年/五百年/千年/五千年一遇」呢?
箇中理由,我覺得跟「新冠」那「新」字差不多。官方的潛台詞是:「事件很罕有,甚至史無前例,所以你們這些庶民,不該責怪我們反應慢,就算處理得差也是正常的,因為史無前例,我有反應已經很好了。」
平情而論,今次李家超的表現還是值得讚賞的。他完美實踐了習近平治水的重要精神——在民眾水深火熱的時候不見人。
https://www.facebook.com/epinoia2020/posts/pfbid094dr7vorTB6Qg4wZRuF5bAc3BW8n37s76Mk543b3ro65ZH6iTTsCWjB2EzsSXKF6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