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財爺一句要搞好夜經濟,便提出延長商場營業時間,又有行會成員建議搞海濱夜市,反覆提醒市民夜晚的街道杳無人煙,想知街道何以沉寂,提出「十萬個為什麼」也解釋不完,趁今日是大家休息的紅日,齊來看看「星期日生活」小隊收集回來其中10個市民唔出夜街的理由。
1. 「長征」係好攰/莫哲暐‧大學教師
近年真的好少出夜街,主要是身體承受不了(儘管只是30出頭)。回想還是十八廿二時,確實會和朋友敘舊到深夜。試過在維園傾通宵,結果引來社工關心。身為教徒,也曾經踴躍參加凌晨12點開始的子夜彌撒。彌撒過後,由港島「長征」回新界大西北,途中甚至已經見到報紙檔的人員在疊報紙。不過現在就算夜晚看戲,都會揀7、8點開場的,最遲10點幾完場返歸。近排愛上飲威士忌,周末間中會在小店小酌一兩杯,但也是10點前的事,而且保持頭腦清醒。極偶然一次半次到朋友的「私竇」敘舊,都會趕尾班車。如果要坐上深夜的N車,實在太痛苦了,好攰。與其在街上,倒不如留在家中,飲一杯平時放在書櫃上的Lagavulin,在電腦前煲日劇看動畫,然後就寢。
2. 已習慣了在家聚/Sarah‧22歲大學生
小時候曾居旺角,那裏總是人流如潮,商販叫賣聲不停,無論早上還是午夜,必找到吃飯的地方,絕對稱得上是不夜城。搬家後,每逢過節或會友,首選地點仍是旺角,尤其是夜晚的旺角。
新冠疫情爆發,從4人一枱到2人一枱,要大家保持社交距離,「家」隨之成為我與朋友的聚腳之地。3年多的時間,不論是生日、中秋,還是過年,我們都會聚在家裏吃蛋糕、打邊爐,或是一起「煮飯仔」,似乎這樣比外出消費來得更開心。經過3年的練習,也慢慢習慣了「家聚」,不再煩惱要去哪家餐廳。
雖說今年3月社交距離措施已全面撤銷,旺角卻沒恢復繁華,反而變得沉寂。近日與朋友在波鞋街附近的餐廳吃晚飯,飯後打算再逛一下,卻發現不少商舖已拉閘,街上燈火稀疏,無處可去。跟友人「你眼望我眼」,只能遺憾告別,各自打道回府。
3. 沒有霓虹的香港已失掉靈魂/小西‧28歲,業餘攝影師
夜晚沒有霓虹燈的香港已失去靈魂,滿足不了我拍照的欲望。我想問政府為什麽不保護霓虹燈?如今彌敦道都黑壓壓一片,見到就生氣,和早前的香港根本沒得比,市民點會有興致出來行街?如果小攤檔都能用霓虹燈做燈牌,把香港的夜空打扮得五顏六色,不愁沒人出來。我希望政府可以給攤販一些補助,讓他們有錢再製作出好看的燈牌,而現存的燈牌則不要再拆了。
現在小攤檔也無香港特色,不知道為什麽要去夜市,不知道有什麽吃,不知道有什麽買,除非比太安樓和深圳便宜,我先會去夜市消費。內地遊客都會去尖沙嘴星光大道看夜景,尖沙嘴哪裏可以擺夜市?坐天星小輪就能到的中環又哪裏可以擺?
4. 工時長,頂唔順/阿離‧單身中女
最大原因大概是我頂唔順喇。由早到晚連續工作9、10小時,即使不是幹體力活,對着電腦一整天也頓覺頭昏腦脹,下班只想不顧一切暴走回家;吃飯執屋運動後再工作,做到筋疲力盡便睡覺補眠,明日繼續。工時長、壓力大,即使樓下有夜市都從沒外出溜達。一介單身中女尚且被工作壓得無餘力陪爺爺落老蘭劈酒,何况有家室的打工仔?放工後裙拉褲甩趕回家餵飯對功課哄瞓覺,或是為年長父母把屎把尿,夜市開得星光燦爛,都照不着這些闌珊處。根據Our World in Data,香港打工仔在2017年平均每周工作時數為42小時,雖然高不過新加坡(43),但也超越美國(33.8)、英國(32.1)、日本(33.4)、南韓(39.7)、台灣(38.3)和中國(41.8)。統計處在2022年出版的《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5至6月期間全港僱員的每周工時為43.3小時,每小時工資中位數$77.4,而教育程度較低者工時更長工資更低。沒有餘暇餘錢餘力,哪有餘裕振興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