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路如何逢春?港產片屢破紀錄,「四字導演」和香港電影人的改變進行式
https://www.twreporter.org/a/hong-kong-cinema-reborn
文佩卿從事海外發行工作多年,清楚香港電影如今出海困難,如《飯戲攻心》等在香港票房大賣的電影,到了台灣、日韓一樣「慘澹、冷清」。她認為這是因為香港電影劇本的視野仍然不足以連結海外觀眾:在台灣,能有不俗票房的港片往往是有眾多宣傳資源的中港合拍大片,而如「四字導演」的作品往往票房慘淡;在東南亞,「投資者仍然只會對動作類型、由老一輩演員擔綱的電影比較有信心,因為當地市場會關注的仍然是這些千禧年前香港電影的元素。」
不過文佩卿指,伴隨著港人大離散,在英國、北美和澳洲的主要城市,一些香港電影在當地票房不俗:「三地(英、美加、澳洲)的發行商都還在看能收到多少(票房),以及他們都落地不久,剛剛在當地發展業務,但我覺得是正面的,開心多了這三個埠(點)。」
何爵天則認為,依靠外埠暫時不太可行,以《正義迴廊》為例,在台灣票房只約新台幣60萬元,而在英國與北美也僅得百餘萬港元。他借鑑《飯戲攻心》與《毒舌大狀》等經驗,認為先主打香港市場,再以引進片方式進入中國,或是可探索的出路,但心態上不要為了進入中國而遷就創作。
「要有一個心態,可以引進就引進,引進不了就算,不用特地去遷就一些題材,」何爵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