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形式、內容與風格

話咁快

5 回覆
2 Like 2 Dislike
話咁快 2023-04-30 07:36:39
http://fishandhappiness.blogspot.com/2023/04/blog-post_28.html

昨天備課很費心力,有點卡住了,要轉移注意力,放鬆一下,然後回頭再思考,於是便到臉書寫了以下一段:

【備課透透氣】剛才備課,花了很長時間思考《哲學研究》其中兩三節,還未貫通。維根斯坦這本書的迷人之處,正正在於能迫使(肯用心的)讀者深入思考並試圖得出通透的了解。有些章節這些年來我已讀過多遍,但再讀時依舊自然而然進入「深度思考」的狀態。在我讀過的大哲學家中,只有維根斯坦和尼采對我有這樣的魅力。比起讀一些鑽牛角尖味或學究味重重的分析哲學期刊論文,讀維根斯坦和尼采簡直就像是呼吸格外清新的空氣。

朋友看後留言,這樣問:「其實, 維根斯坦的哲學觀點是否可以寫得清楚明白一點,而不失其深度或魅力?」相信不少讀過維根斯坦著作的人都會問類似的問題,以下我嘗試回答。

跟其他著作(例如文學作品)一樣,哲學著作有形式、內容與風格之分;問題是,三者可以截然劃分嗎?我們大概不會認為文學作品的形式、內容與風格是各自獨立的,例如李商隱七言律詩所寫的,可以改為古文和用韓愈的風格來寫嗎?卡夫卡的小說,如果不是用小說的形式,或不是 "Kafkaesque" 風格,可以表達同樣的內容嗎?

也許有些人認為哲學著作在這方面跟文學作品不同,形式、內容與風格可以各自獨立。我自己不這麼看,例如柏拉圖的對話錄,我不相信可以改為論文形式而保持風格和內容;再如《莊子》的文體和風格,不可以改為《道德經》的文體和風格,而仍然表達同樣的內容。就算是同一個作者,不同的作品的形式、內容與風格都是關連的;尼采的 Thus Spoke Zarathustra 和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不能互換形式與風格,因為這兩本書要表達的內容與尼采採用的形式與風格息息相關。

認為哲學著作的形式、內容與風格可以各自獨立的,很可能大都是受分析哲學訓練的人。分析哲學的訓練講求條理分明的論證,以論說文的形式來表達清晰的內容,不注重個人的文章風格。受過這樣訓練的人,尤其是受過嚴格訓練並且長期實踐的,很可能會覺得風格根本不重要,可以與內容分開;至於內容,雖然通常以論說文的形式來表達,但同樣的內容也可以只列出要點和論證,不必寫成文章。然而,分析哲學不代表所有哲學,即使「哲學著作的形式、內容與風格可以各自獨立」這個看法對分析哲學而言是正確的(或至少是可接受的),卻不一定適用於其他流派的哲學。

Bernard Williams 對這個問題曾經有此評論:

The traditions of the plain style that are familiar in analytic philosophy have much to be said for them, but they can become a dead weigh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cientific model. One should not approach philosophical writing in the spirit of the analytic philosopher who (in actual fact) said to another when they were trying to write a book together, "Let 's get it right first and you can put the style in afterwards." Why should we assume that it should be like this? When we turn, in particular, to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we look at the canon of past philosophy that even analytic philosophy agrees on, does it look like this? Plato, Hobbes, Hume, Rousseau, indeed John Stuart Mill, not to go into more disputed territory: do we really suppose that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subject are independent of the imaginative and expressive powers of their work? (from "What May Philosophy Become?")

他說的主要是風格和內容的關係,沒有談及形式,但我相信他會同意形式也往往難以跟風格與內容截然劃分。

維根斯坦通常被歸入「分析哲學家」這個類別,但其實他著作的形式和風格大異於一般的分析哲學著作。他的寫作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很強,例如在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的序言裏便這樣說:"The best that I could write would never be more than philosophical remarks." 對於寫作風格,維根斯坦也表達過一些看法(都收入了 Culture and Value):

Writing in the right style is setting the carriage straight on the rails. (p.39)

My style is like bad musical composition. (p.39)

One's style of writing may be unoriginal in form — like mine — and yet one's words may be well chosen; or, on the other hand, one may have a style that's original in form, one that is freshly grown from deep within oneself. (p.53)

You have to accept the faults in your own style. Almost like the blemishes in your own face. (p.76)

... a man's style is a picture of him. (p.78)

「維根斯坦的哲學觀點是否可以寫得清楚明白一點,而不失其深度或魅力?」這個問題,假如由維根斯坦自己回答,我認為他會說「不可以」。

尼采也是寫作自我意識很強的哲學家,而跟維根斯坦一樣,他認為哲學著作的形式、內容與風格都和哲學家本人密不可分。他在 Daybreak 的序言對他的讀者有一個忠告:"Learn to read me well!" 我們讀維根斯坦時,也應該想像他有同樣的忠告,不責怪他寫得不夠清楚明白,而是 learn to read him well。
話咁快 2023-04-30 07:41:52
The Practicality of Philosophy
https://dailynous.com/2023/04/28/the-practicality-of-philosophy/

「他強求哲學總是要回應實際需求,有點沒有文化。」這是Kieran Setiya(MIT)在《倫敦書評》上評論Philip Kitcher(Columbia)的著作《哲學有何用?》時所述。Setiya在評論中對Kitcher對學科的描述提出異議(他認為這更適用於1960年代,而不是2020年代),但他主要的爭議焦點在於哲學需要有多少實用價值。Setiya表示,Kitcher想要「一種對科學家有用的哲學,或者可以應用於社會問題。他也想要新的綜合性視野,以不同的學科眼光看待世界,並關注人類的繁榮。」

這很有吸引力,但Setiya擔心,強調哲學的潛在實用價值會分散我們對哲學本身的價值的關注。以下是摘錄:

「然而,我對Kitcher的批評主要不在於他對學科的歷史或社會學的判斷是否正確,而是他強求哲學總是要回應實際需求,有點沒有文化。在這裡,Kitcher受到了實用主義者約翰·杜威的啟發,他被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我猜想,Kitcher對哲學家作為公共知識分子的懷舊感主要來自杜威本人,他是美國哲學史上獨一無二的人物。)杜威『主張知識工作應該符合社會的勞動分工,所進行的探究應該為那些超出了進行探究的小圈子的人服務。』對於沒有文化的指責,杜威和Kitcher會回答,對他們來說,哲學不僅涉及應用倫理學和對積極科學的貢獻,儘管這些貢獻很有價值。他們希望有一個合成的哲學,提供“世界公式”——問題、概念、類比、理想——幫助我們更廣泛地看待人類生活...

對我來說,音樂的價值並不在於它滿足非音樂需求的能力,而是它本身的價值。純粹的哲學也是如此。它滿足了一種需要,但這種需要是哲學性的,源於對自然和社會科學無法回答的基本問題的好奇心。純粹的哲學不是為所有人而設,但菲利普·格拉斯也不是。要求音樂對對它漠不關心的人有用是一種錯誤。

難以爭辯的是,有些東西本身就有價值。但我不是唯一一個認為純粹哲學問題令人發狂且著迷的人。對於基切爾要求停止純粹哲學的呼籲,我要引用杜威的同僚實用主義者C.S. Peirce的一條規則,“刻在哲學之城的每面牆上:不要阻礙探究的道路。”
話咁快 2023-04-30 07:44:53
Life Is Hard: How Philosophy Can Help Us Find Our Way
by Kieran Setiya
https://www.barnesandnoble.com/w/life-is-hard-kieran-setiya/1141006082?ean=9780593538210

被《紐約客》和《經濟學人》評選為年度最佳圖書之一

“《生活很艱難》是對挑戰時代的人的人道安慰。閱讀它就像和一位細心的朋友聊天一樣,這位朋友從未讓你振作起來,但通過提供溫和的陪伴和改變觀念,讓你感覺更好了。”——《紐約時報書評》

人類的處境沒有治愈之法:生活很艱難。但是基倫·塞提亞認為哲學可以提供幫助。他為我們提供了一張地圖,幫助我們在崎嶇的道路上行進,從個人創傷到不公和荒謬的世界。

在這本深刻而個人化的書中,塞提亞展示了哲學工具如何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道路。他借鑒古代和現代哲學,以及小說、歷史、回憶錄、電影、喜劇、社會科學和自己的經驗故事,這是一本迎合當下的書——一本富有安慰和同情心的作品。

這本書溫暖、易於理解、幽默風趣,講述如何在苦難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它提供了應對痛苦、結交新朋友、悼念失去之物、優雅面對失敗、面對不公以及尋找人生意義的指南。與那些要求我們“尋找我們的極樂,過上我們最好的生活”的流行心理學家和網紅相反,塞提亞承認最好的往往是無法達到的。相反,他問我們如何經歷生活的逆境,在生活艱難時尋找希望並過得好。
話咁快 2023-04-30 20:19:13
揭左幾章。

有一章講健康(Infirmity)。
講身邊人既經驗,講自己既經驗。
共通點係:人會求健康,但身體問題仲係意料之外地出現。

人有認知能力,偏向最終會適應唔能夠扭轉既健康問題。
特別係,都有唔同事例,係殘疾既人都可以有成就。

我係個注重健康既人。
我病過、痛苦過,知道身體狀態幾大程度影響意識狀態。
意識狀態差,有再多美好外物,都唔會可以幸福,都只能夠痛苦。

呢章就提醒我,機率上,人人,即係包括我,都難逃失去健康既存在狀態。

不過就算有呢個提醒,我都係會去做我可以做既野去保持健康。
話咁快 2023-04-30 20:28:16
之後有另一章講失敗(Failure)。
大概有兩大 points :

1.
常人多重視目的,覺得達成目的係幸福既一個因素。
Aristotle 都話,反而追求目的,即目的追求既過程,係幸福既核心。

可能可以轉譯成:如果重視目的而有目的,咁一係目的未達成,就不滿;
一係目的達成,就無事可做,失去可以投入既事。
而喺享受做事既過程中既投入狀態,所得到既快感好多時大於得到實物既快感。
特別係,就算後者存在,嗰種因物品而有既快感都好易淡化同消失。

2.
有目的,就會有成功同失敗。
常人好易將結果 attribute 成個人造成。
但事實上,似乎有好多背景因素造成一個人喺某個目的上既成功同失敗。
譬如最基本,喺現實,就係資本社會所訂既環境下,迫個人去跟從規則而競爭。
但嗰個環境同個 d 規則未必合理同公平。
喺咁既狀態下既個人失敗,未必可以合理地全歸個人。

而應對呢點,其中一個方法,可能可以借用 (1) ,重視過程而非所得,咁就無成敗可言。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