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見,與富商有情感關係的名模,在香港確實是個“高危行業”。所以說,《毒舌律師》的劇情也不是全然空中樓閣,胡編捏造。
不過這部電影本身,還是極其【幼稚】與【扯淡】的,二三十年前的TVB律政劇,隨便找個案子,可能都比它編得嚴謹。
所謂在港島政商界“勢力龐大”“一手遮天”的“鍾家”,從始至終就只有一個無腦女人,一個贅婿醫生,一個滿口英文的無良律師?這個女人去抄贅婿老公的外宅,失手誤傷了贅婿男和模特小三的私生女,此刻小三女正醉得不省人事,然後贅婿男趕到後,選擇竟然是給後腦受創的親生女兒,灌了兩瓶水,把人活活害死。然後贅婿男報警,法庭做偽證,栽贓給小三女“誤殺致死”,被判入獄17年。
而黃子華飾演的男主角,作為小三女的辯方律師,努力“對抗權貴”幫其翻案。這個案子扯淡的地方,就在於當大婆女誤傷私生女後,贅婿男第一時間就認定,要保住他的財富名望,只有害死親女兒,栽贓小三女,自己才不會被“鍾家”掃地出門。然而他這麼一通操作後,他包養小三生女的行徑,照舊公諸於眾人盡皆知了。所以,贅婿男甘冒奇險、殘害親女、栽贓情人,意義何在?
大婆女和贅婿男,在劇中被吹噓得勢力何其強大,可以在港島操控司法一手遮天,然則呢?男主角,一個在小出租屋開事務所的落魄律師,幾乎輕而易舉地,就成功偷拍到他們和另一個無良律師,在露天下商量案件經過、如何操控司法,自己說出了案件真相的視頻音頻,並將其在法庭播放。 ——什麼“勢力龐大”的大boss,就這點能量?就這點水準?自然是被男主角連同他的親友團,輕易擊敗了。
對比幾年前的《寒戰》系列,都可知現在的港片已經退化到了何等程度,連此前最擅長的律政題材,都能拍成反派極度弱智化的無腦爽片,就《毒舌律師》這樣的扯淡劇情,而且對比此前票房大獲成功的諸多港片,《無雙》《掃毒2》《拆彈2》《烈火重案》等等,可以說是既無節奏感又無好特效,然而,居然能在七百萬人口的港島拿下了創影史記錄的上億票房,上百萬計的觀影人次;——更證明港島觀眾的欣賞口味,也隨著其影片質量一般,高台跳水般地直線退化了。 ——奉勸今後的內地影視劇,包括現在的《流浪地球2》也好,真別在發通稿吹什麼“在香港如何受歡迎”,來證明自己的過硬質量了,丟不起那人……
另外一個意義,就是讓內地觀眾驚奇發現,香港回歸都二十多年了,連英國人都已經於2008年拋棄的那個〖馬尾巴毛假髮套〗,港島法院的法官和律師們居然還一直帶著?港島司法界,就那麼懷戀殖民時代的裝束,盡可能要將之保留下來麼?
上週《蟻人3》這種質量,豆瓣開畫6.3分,一周後6.1分,已經可以感慨漫威粉絲的濾鏡有多厚了。然而對比《毒舌大狀(律師)》這種質量的港片,豆瓣開畫竟然可以8.0分?絕對是小巫見大巫。 ——港片粉的濾鏡已經逆天了,讓漫威粉也望塵莫及。去年評價《明日戰記》(就這玩意,還能有豆瓣6.1分)時,筆者就說過,現在的絕大多數港片,是遠比當紅流量明星主演的電影,更可以被稱為“飯圈電影”的存在:不論質量差勁到何等程度,都照舊有一波死忠粉絲和影評人,罔顧事實賣力吹噓,豆瓣分直接砍掉2~3分,或許才是其真實質量。
然後,反派的名字,“鍾家”“鐘念華”“鐘京頤”“董衛國”,真當看不出來,該片編導這種暗戳戳的蔫坏呢?
這片子唯一有點意思的,小三女的飾演者,其本人正好也是模特出身,未婚生女,這個角色算是量身打造,本色出演?
翁:影評20年來最大的改變是,現在的人會傾向是「評」多於「論」,我們以前寫影評,都是要「論」的,現在是「評分式」的影評較多。我們以前寫一篇影評,不是一定要打分,我們一定會深入地看一部戲。例如紅眼那篇影評,我最大的反感不是他對部戲的觀感,而是他猜測我的動機,他幻想了我如何機關算盡,怎樣想透過這部電影能夠得到什麼
能推翻《踏血尋梅》的血腥暴力既定印象,無疑為作品帶來不少驚喜,但太似王家衛是真的,也恕我寫不出「比王家衛更王家衛」這種觀後感,只能說電影倒非一味照抄,而是充滿了翁子光對香港已逝年代的種種綣戀,甚至覺得對王家衛電影風格的臨摹,也可能是他心目中的老香港味道之一。不過,如此接近另一個導演的風格,無論不自覺還是太有自覺都很危險。
籌備過十幾個電影計劃,絕大部分都無疾而終,《風再起時》是唯一過關。四大探長的黑警故事,已經一拍再拍,再拍一遍,說得好聽是挑戰前人經典,交出自己獨有的版本,但較有政治觸覺的香港觀眾都應該心裏有數,《風再起時》是翁子光打的一張穩陣牌,黑社會、黑警、黑吃黑這些題材,於今日香港和內地市場都不能直說,但殖民時期警察貪腐這個背景,是暗渡陳倉的最好屏障,一方面可以赤裸裸描寫警察有幾衰格,另一方面又能歸咎是殖民政府的罪,再以廉政公署肅貪打黑收筆,又更符合內地的政治主旋律。
說白一點,彈彈琴、跳跳舞,以文藝腔改頭換面,看似不一樣的四大探長傳記,正正就是隱惡揚善,配合了有些話可以說,有些不能說的內地審查制度。電影裏那份豪情浪漫,不是真正的浪漫,而是妥協逢迎的表象。
《風再起時》能夠在主旋律下舞照跳,因為它是跳一場懷舊的老舞,老香港的紙醉金迷,糜爛與墜落。可以是今日香港的隱喻,但只可以是隱喻。
但今日香港是否還需要識時務、知所進退的合拍片呢?是否需要依賴內地資金「打造」這股氣派呢?《風再起時》可能是一次吃力而兩不討好的嘗試,電影先在內地公映,反應未如理想。第一,內地觀眾對純香港題材無興趣,喜歡看舊香港電影,不代表喜歡看致敬舊香港的新香港電影。第二,《風再起時》確是商業大片規模,但內地市場有更多更大規模的製作,百般妥協遷就,想着做大個「餅」,結果反而敬陪末座,慘被冷落。再者,今日香港觀眾對合拍片也不受落,北上掘金拍本地題材的理想,到頭來沒有為翁子光贏來太多掌聲,反而用了幾年時間跟朝令夕改、隨時推倒的審查制度作戰、妥協,嘗試安全踩界,又是否值得?
從翁子光去年監製、何爵天執導的另一作品《正義迴廊》就知道,於本地電影市道呈一片「小陽春」的新時代裏,主流觀眾不再看重大片規模,轉而鼓勵富有本土情懷、社會覺悟的作品。像《風再起時》這樣避重就輕,用60年代舊故事舞台附和今日的內地主旋律,跳得再芳華絕代,都是一種跳老舞的姿態,有如過時的風潮,難以再起。
誠然,電影確實比許多淨是拿着香港電影人招牌於內地招搖撞騙的廉價作品認真得多,但電影風格的戀舊唯美,以及創作題材上的尖銳性,都令它顯得過度豐滿但很空虛,反而不及今日香港一些新導演的低成本作品。
翁子光形容,《風再起時》是一部要看兩遍的電影,除了是票房上的幫補,也大抵明白話裏意思,第一次看會有成見,無論是出於對合拍片的抗拒,王家衛電影的風格模仿,為黑警橫行的年代粉飾太平等等,再看一遍,嘗試放下成見,電影的誠摯用心才會水落石出,用最老套的說法,觀眾會讀得出是這一封寫給香港電影的「情書」。
呢篇影評激到翁子光
翁:影評20年來最大的改變是,現在的人會傾向是「評」多於「論」,我們以前寫影評,都是要「論」的,現在是「評分式」的影評較多。我們以前寫一篇影評,不是一定要打分,我們一定會深入地看一部戲。例如紅眼那篇影評,我最大的反感不是他對部戲的觀感,而是他猜測我的動機,他幻想了我如何機關算盡,怎樣想透過這部電影能夠得到什麼
https://news.mingpao.com/pns/%E5%89%AF%E5%88%8A/article/20230219/s00005/1676738946645/%E5%91%A8%E6%97%A5%E8%A9%B1%E9%A1%8C-%E3%80%8A%E9%A2%A8%E5%86%8D%E8%B5%B7%E6%99%82%E3%80%8B-%E8%BF%94%E5%A4%A7%E9%99%B8-%E8%B7%B3%E8%80%81%E8%88%9E-%E9%82%84%E6%98%AF%E8%B7%B3%E8%80%81%E9%A6%99%E6%B8%AF%E7%9A%84%E8%88%9E
能推翻《踏血尋梅》的血腥暴力既定印象,無疑為作品帶來不少驚喜,但太似王家衛是真的,也恕我寫不出「比王家衛更王家衛」這種觀後感,只能說電影倒非一味照抄,而是充滿了翁子光對香港已逝年代的種種綣戀,甚至覺得對王家衛電影風格的臨摹,也可能是他心目中的老香港味道之一。不過,如此接近另一個導演的風格,無論不自覺還是太有自覺都很危險。
籌備過十幾個電影計劃,絕大部分都無疾而終,《風再起時》是唯一過關。四大探長的黑警故事,已經一拍再拍,再拍一遍,說得好聽是挑戰前人經典,交出自己獨有的版本,但較有政治觸覺的香港觀眾都應該心裏有數,《風再起時》是翁子光打的一張穩陣牌,黑社會、黑警、黑吃黑這些題材,於今日香港和內地市場都不能直說,但殖民時期警察貪腐這個背景,是暗渡陳倉的最好屏障,一方面可以赤裸裸描寫警察有幾衰格,另一方面又能歸咎是殖民政府的罪,再以廉政公署肅貪打黑收筆,又更符合內地的政治主旋律。
說白一點,彈彈琴、跳跳舞,以文藝腔改頭換面,看似不一樣的四大探長傳記,正正就是隱惡揚善,配合了有些話可以說,有些不能說的內地審查制度。電影裏那份豪情浪漫,不是真正的浪漫,而是妥協逢迎的表象。
《風再起時》能夠在主旋律下舞照跳,因為它是跳一場懷舊的老舞,老香港的紙醉金迷,糜爛與墜落。可以是今日香港的隱喻,但只可以是隱喻。
但今日香港是否還需要識時務、知所進退的合拍片呢?是否需要依賴內地資金「打造」這股氣派呢?《風再起時》可能是一次吃力而兩不討好的嘗試,電影先在內地公映,反應未如理想。第一,內地觀眾對純香港題材無興趣,喜歡看舊香港電影,不代表喜歡看致敬舊香港的新香港電影。第二,《風再起時》確是商業大片規模,但內地市場有更多更大規模的製作,百般妥協遷就,想着做大個「餅」,結果反而敬陪末座,慘被冷落。再者,今日香港觀眾對合拍片也不受落,北上掘金拍本地題材的理想,到頭來沒有為翁子光贏來太多掌聲,反而用了幾年時間跟朝令夕改、隨時推倒的審查制度作戰、妥協,嘗試安全踩界,又是否值得?
從翁子光去年監製、何爵天執導的另一作品《正義迴廊》就知道,於本地電影市道呈一片「小陽春」的新時代裏,主流觀眾不再看重大片規模,轉而鼓勵富有本土情懷、社會覺悟的作品。像《風再起時》這樣避重就輕,用60年代舊故事舞台附和今日的內地主旋律,跳得再芳華絕代,都是一種跳老舞的姿態,有如過時的風潮,難以再起。
誠然,電影確實比許多淨是拿着香港電影人招牌於內地招搖撞騙的廉價作品認真得多,但電影風格的戀舊唯美,以及創作題材上的尖銳性,都令它顯得過度豐滿但很空虛,反而不及今日香港一些新導演的低成本作品。
翁子光形容,《風再起時》是一部要看兩遍的電影,除了是票房上的幫補,也大抵明白話裏意思,第一次看會有成見,無論是出於對合拍片的抗拒,王家衛電影的風格模仿,為黑警橫行的年代粉飾太平等等,再看一遍,嘗試放下成見,電影的誠摯用心才會水落石出,用最老套的說法,觀眾會讀得出是這一封寫給香港電影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