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學生的午餐?
講到好似人類首次需要校內午膳,要啟動對付外星人入侵的災難應變措施才能勉強處理。
一直以來,不少香港中學都要求學生在校內用膳,尤其是初中生。那時候,並未出現統一的午膳供應商,學生有餓死嗎?沒有。不單沒有餓死,還食得很好。因為沒有大供應商,學校的飯盒多由區内食肆即日做起。有時一家食肆應付不來,會由兩家負責,自然地出現了一點競爭,品質不會太差。這些區內自給自足的經濟活動,很本土的,運輸時間短,減少食物途中變壞。
又講到衛生,以往的都是有店名有舖面的食肆,一旦出現食物衛生問題,在區內口耳相傳,會影響生意。現在的飯盒工場,十個同款飯盒,四個學生肚痛,不過另外六個學生腸胃抵抗力強,就會說飯盒安全可靠(好比醫官說疫苗安全可靠)。反正就算出了衛生事故,學校也只奈何,簽了約要重新招標甚麻煩的。
究竟是誰偷走了學生的午餐?
問題複雜啊。一來是租金成本,只有飯盒工場這樣大規模製造,才能把成本壓至極低。但最大問題是制度——香港的制度要求穩定,又要所謂「公平」,最好可以減省學校行政成本。那就招標囉。於是,要一家做街坊生意的食肆寫標書,就如你到報攤買報紙要人家先給你正式發票(invoice)。結果沒半家街坊食肆會寫。又最好是行政簡單啦,由單一供應商提供完最好,方便管理嘛。總之,食物供應穩定就好了,穩定地差也好。
講到那些食物營養,說招標能符合要求,都是多餘。學生多不會把飯盒食完,都是把難食的挑走,甚至剩下大半個,等到放學再買下午茶好了。又有食量較大的學生幫同學處理,但也無妨。至於供應商也有怪招,為了滿足「兩份蔬菜」的條件,有時古怪地混入三色豆,又把馬鈴薯也當蔬菜——薯仔也算蔬菜,白飯都是植物,也該算是蔬菜啦。
更有趣是,每逢出現這些過度規管所致的錯誤,香港人不會想去撤回規管,反而要求更多規管去防範下一次意外。製造問題的官員,都以為自己在發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