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娟質疑,梁在專訪〈高歌《熱愛基本法》仍被 DQ 梁晃維:可能連區議員都時日無多〉中,既然稱本土理念「成為唯一的政治信仰」、「我對中國沒有任何幻想」,那港人優先、中港區隔、香港自治便不是其政治訴求之一。惟鍾沛權不同意伍如此理解。
梁提及中國以維穩方針對待國內的少數民族。伍質疑,梁作為一個23歲的學生,未曾親身認識該些少數民族,也有可能僅靠閱讀得知。鍾指不肯定梁有否一手資訊。伍則指:「冇話佢一定冇(一手資訊),但唔應該有囉。」鍾表示不會猜度,況且梁的觀點不是很罕有、很新或石破天驚的觀點。
伍又引用鍾早前提及現今年輕人多了參與交流團機會的例子,質疑一般學生不會在內地交流團中看到「官商勾結、官員濫權、貪污、中央隻手遮天、極權」等極端事情。鍾沛權僅指,他曾接觸過的中學生從交流團意識到中港之間的分別,例如香港可使用的社交媒體,在內地則不能使用,最後會否達至一個結論是中央壓制自由,抑或中央壓制自由背後有其原因,甚至乎因為發展而認為有必要,甚至認為這相較西方民主制度是更好的制度,需視乎學生如何思考這些問題,不是控方所形容「咁單向灌輸」。
鍾沛權續指,觀乎本案文章被指稱「煽動」,即使官方多麼單向灌輸、政治人物提出的主張「幾咁激烈、唔應該」也好,在自由的社會中,讀者看完報導文章後,如何受影響、達至怎樣的想法,都並非單向的。
鍾續指,當人們推崇言論自由,背後乃建基於一個假設,就是人是可以自主、運用理性;他們也是基於此信念來設計民主制度和推崇自由,因為相信人有自由和理性去做決定,而不應該由宗教、精英、權貴來代為審查或挑選「不危險的思想、訊息」。
至於控方所稱一個人參加交流團後不應該產生「官商勾結、官員濫權、貪污、中央隻手遮天、極權」的想法,鍾表示「唔覺得係咁嘅一回事」。甚至涉案文章會否令人閱讀後產生一些想法或「被煽動」,鍾重申人有自主、判斷和理性,他亦應該相信是如此。
伍淑娟聞言質疑,鍾假設了所有人都有理性判斷,而排除了有些人思想未成熟、情緒很高漲和易受影響,以及當時社會不穩定。鍾重申,應該基於人有自主和理性去追求言論自由,只有在很罕有、具備充份理由的情況下才能限制言論自由,「人係理性自主的個體,係要尊重人有咁嘅能力。」伍追問,涉案時期社會不穩定,市民易受影響,乃「特殊情況」。但鍾不認為當時社會是「不穩定」。
伍淑娟又質疑,鍾是否認為不需考慮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是合適限制言論自由的原因。鍾則認為,不能純粹因為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之名而去限制言論自由,除非在戰時狀態、外敵入侵,有即時暴力風險,然而這並不是反修例時期面對的情況。
伍淑娟提出假設,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多國面對德軍入侵,有人讚嘆納粹軍服漂亮、威風,問鍾沛權是否會在網站發布。鍾表示,如果該言論是純粹出於藝術角度,他不敢講一定不會發布,但同時有猶豫。
法官追問:「有咩猶豫呢?」鍾解釋,若果一名修讀設計學生,不認同德軍的作為,純粹對德軍軍服讚嘆,即使在道德上可能不恰當或令某些人感情受損,但不一定需要以刑事或官方禁制來限制其言論,可以透過口誅筆伐處理。
法官澄清問題不是應否刑事或官方禁制,而是問鍾作為編輯會否發布讚嘆德軍軍服的言論。鍾則回答,他可能不會發布,因為相關言論乃純粹個人美感判斷,「冇乜公共性」,至於純粹個人發表相關言論,是要立法禁制,「我係有猶豫嘅。」
伍淑娟質疑,有些言論發布後會令人不愛國。鍾沛權指,越戰期間,美國國內有不少反戰的聲音,甚至有報導揭發美軍的暴行,有人認為這會影響美國軍隊的士氣,但亦有很多人堅持發表言論、報導。鍾續指,從軍事安全和國家安全角度出發,當然不想發布和報導,甚至認為可以壓制這些聲音,但言論的界線要「做得好謹慎」,不可含糊及不可無邊無際,縱使社會不穩定、有暗湧,但不一定要禁制言論自由。
伍另提出假設,在911事件發生後,鍾會否報導拉登等恐怖份子講述發動恐襲的原因。鍾說:「如果拉登會接受訪問,我哋會報導。」伍追問,即使他們講述如何炸世貿,可能會影響美國安全,是否依然會報導。鍾指,即使不同意恐怖份子的行為也好,如果是關乎如此重大的事件、公眾利益,他們仍然會記錄下來。
伍再質疑,當訪問發布,讓恐怖份子談及炸世貿的原因,「有個 justification」,使人認為「抵炸」,會有危害國家安全的成份,又指「啱啱炸完世貿,就發表啲咁嘅文章?會唔會左右到國民情緒?」鍾則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這種報導有提出建議,但不會完全禁止。鍾重申不會禁止報導,甚至見到當時有媒體報導恐怖份子,把他們的片段嵌入報導中,這是基於一個信念,就是在民主社會裡,相信人有理性和自主,否則很多訊息會因為權威和精英的判斷而被禁絕。
伍追問,若果恐怖份子在訪問中談及未來行動,例如會向哪裡發動恐襲,「啲國民唔會怯㗎咩?(覺得)可以炸到我哋散晒,不如投降喇」,鍾是否依然會報導。鍾重申,縱使會對國民士氣有影響,但基於言論自由,依然會報導。他又指控方假設了報導會對國民士氣有影響,但作為傳媒有責任報導,只是在報導鋪排等技術層面需要小心處理,需要再研究。
伍再舉例,在俄羅斯攻打烏克蘭的戰爭中,若果報導了俄羅斯總統普京解釋為何攻打烏克蘭,會影響國民士氣,是否依然會報導。鍾指,基於傳媒原則、道德立場等考慮,在兩國交戰的狀態下,的確要思考傳媒報導界線。
伍追問,報導普京出兵原因,一來會影響烏克蘭國民士氣,所以會危害國家安全;二來烏克蘭境內有一定數量的親俄市民,他們會更加反對俄烏互攻。鍾表示,假設他是烏克蘭境內媒體,他是有可能報導,但同時預料可能有輿論反彈,但作為媒體有言論自由的堅持,重要的是持平報導。伍聞言指:「拉登同布甸(普京)呢啲,仲有咩可以持平?拉登呢啲完全係反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