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睇完優先場嘅時候,大家都覺得好感動,希望公映後更多人會睇到,估唔到不足一個禮拜,反而令有啲睇咗嘅人懷疑人生
相信好多睇過呢套戲嘅人,都會覺得好有共鳴。原因唔係因為d咩偷窺鏡頭,而係每一個人都可以喺唔同主角身上面搵到自己青春嘅影子,同埋成長嘅痕跡。
雖然電影有好多主角中二病嘅片段,但睇完之後亦都唔會話特別憎恨某一兩個主角,反而會對佢哋每個人嘅成長感到好欣慰,而基本上出場嘅人物都係正面。
尤其係阿佘,好明顯佢係比較早熟,亦都比較叛逆,食煙又好拍拖又好,好明顯唔會同主流英華妹融入到。但最後可以搵到自己嘅路入大學,亦好值得尊重。
至於阿聆嘅部份,雖然旁白嘅導讀未必好恰當,但睇完整部戲,大家都會好開心見到佢成長為一個獨當一面、亦都好照顧細佬嘅人。
2011-2019年基本上涵蓋所有90後的青春。反國教、通識、傘運、反修例,或遲或早,基本上都係好多人嘅共同回憶。睇完呢部戲第一個感覺係好感激有人將佢記錄落嚟,可能呢個都係學校或者導演覺得所有同學都應該覺得高興嘅原因。
當然,人心肉造,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獨立嘅感受,尤其係主角都未必有心理準備自己會成為一個公眾嘅人物。不過呢齣戲並非短期項目,由開始拍攝,去到校內播映,再去到優先場,然之後公映,都差唔多幾年,可惜嘅係幾方面似乎冇好好溝通好,令到最後阿聆選擇攬炒。
倫理和操守是值得亦都應該被尊重,但事情發生之快,有好多嘢根本冇辦法討論。例如,究竟家長喺呢件事嘅角色係啲乜嘢?又或者導演或者拍攝團隊係咪真係咁大奸大惡,如果唔係點解會有人退出到?如果係的話點解其他主角,亦都會願意出席宣傳?
當然,係呢幾日根本唔會有呢啲討論空間,都冇乜人希望成為新聞故事入面「張大盜」呢個老虔婆嘅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