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物安全中心回應《香港01》表示,無論海魚或淡水魚都可能帶有寄生蟲,進食生的魚類產品會有感染寄生蟲風險,市民徹底煮熟進食,是減低食源性微生物風險和避免感染魚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蟲病的有效方法。
新鮮海魚就能做刺身食用?有網民在facebook群組「香港街市魚類研究社」發文,指有朋友帶來8斤重的海馬友,「點名整個刺身,超正」。照片所見,他將原條馬友魚分件後起皮,切成一片片刺身,看起來很肥美,佐以芥末醬油食用,形容味道像拖羅(吞拿魚腩)一樣。
樓主接着指,該魚在艇家上水時已經放血,朋友叫到想做刺身吃,便抱住試一試心態,「刀工差係應該的,無嘥魚皮拎來火鍋」。
不少網民對味道感好奇,笑稱樓主起皮方法有誤,「師傅刀工好似差咗啲」、「犀利,咁起皮冇左半斤肉」。帖文亦引起食安辯論,一部份網民批評用馬友魚做刺身而未經煮熟,可能有細菌或寄生蟲問題,而且上水後放到冰枱,再有人買回去劏,「咁長時間,又冇放血,應該一定有腥味」、「用冰鮮馬友做刺身,香港真的第一次見,不敢恭維」。
留言續指即使上水即吃也有風險,「勇者無懼」、「怕你去唔切睇急症」、「其實所有嘢都可以生食,只要加『刺身』兩字就得」、「醫院已經好多人」、「不要增加公立醫院嘅急症室負擔」。
另一派網民則認為市民在香港釣回來的魚,「不嬲都可以刺身,食咗好多年」,認為生食總有風險,「日本人食雞都係生食、馬又係生食,大驚小怪」,關鍵是「馬友即時上水,刺身可以,左轉右轉,再交收就免了」、「真係唔知可以做刺身!下次釣上來就刺身」。
香港海鮮聯合總會主席李彩華回應《香港01》指,如何食魚屬個人口味,馬友魚只要夠大條,肥美油質夠,做刺身「可能幾好味」,過去的確見過有人做作刺身,但坦言「我就未試過」。
食安中心回覆《香港01》表示,不論是海魚或淡水魚都可能帶有寄生蟲。進食生的魚類產品,會有感染寄生蟲病的風險。就微生物方面而言,生或未煮熟的食物都有潛在食物安全風險,徹底煮熟食物才進食,是減低食源性微生物風險和避免感染魚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蟲病的有效方法。
食物安全中心建議市民應光顧可靠及持牌的店鋪買魚,而高危人士,包括長者、嬰幼童、孕婦和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士則不宜生吃魚類或水產。此外,鹽、醋、酒和日本芥辣等調味料並不能殺死可能寄生在水產內的細菌和寄生蟲。
另據食安中心資料,如食肆要製作該類食物,須向食衞署申請有關的批准。運送過程中,所有生吃食物或原材料應冷藏於獨立、清潔及衞生的環境,以免受到交叉污染,而市面上製作刺身用的魚類要冷藏於攝氏零下20度或以下7天或攝氏零下35度約20小時,殺死魚類中的寄生蟲。
知那豬乜都夠膽食 以為好撚型
食到成身寄生蟲 浪費醫療資源

知那豬乜都夠膽食 以為好撚型
食到成身寄生蟲 浪費醫療資源